读后感大全

《刻意练习》读后感

时间:2022-02-24 16:10:18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刻意练习》读后感(通用1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刻意练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刻意练习》读后感(通用12篇)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科学家普尔博士共同撰写的。讲述了艾利克森在几十年内通过研究采访了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专家:运动明星、顶级小提琴家、象棋大师、医生、记忆高手等等。他发现无论是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和能力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不断的联系,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书里区分了“天真的练习”(埋头干)和有明确目的地练习,两种方式虽然都是在努力,但得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适应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但是研究表明了人类的身体会偏爱稳定性,如果只是短暂的改变身体会慢慢接受最后回归到原来的状态。这就突出了走出舒适圈的重要性。如果不你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就意味着你无法大步向前。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我们对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总结。书里对一些杰出人物的研究,引导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设定方向,找到榜样的力量,结合自身的工作表现和水平,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的练习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超越目标。让练习变成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从心态上开始改变,不说“我不会”“我不能”。开始接受,开始改变,找到我们的领路人,学着开始反馈,纠正自己。在日复一日中看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当你在停滞阶段时,可以尝试着用新的方式突破自己,保持动机,充分相信自己,运用“刻意练习”的方式不断地改变、完善、精进自己。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2

  我们通常都认为,对于某一项技能,只要不断的反复的努力去练习,就是“刻意练习”,技能便会有所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刻意练习”必须符合四个特点: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传统教育模式说的是知识,而刻意练习讲究的是技能。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知识运用到技能中?比如在看完一本书后,刻意练习如何把这本书里主要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分享出来,让在场的听众喜欢上你的这次分享。这个生动形象的分享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来实现的,而听众们的反应便是针对你这次分享的即时反馈。

  再比如,你是一名销售工作者,客户的时间宝贵又有限,而你需要做的是,在短时间内把你产品的优势重点说给客户听,并且能让你的客户愿意花这些时间来倾听你的产品介绍。所以你可以找一个有丰富销售经验的人来做你的导师或者翻阅相关方面的指导书籍来学习。最终,客户购买了你的产品,就是对你工作的最大反馈。

  说到这里,笔者意识到,说话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好好说话》,用以提升说话技巧。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3

  这几天都在看关于“阅读”和“学习”的书,当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冒出一句感叹:经典不愧是经典。

  这本书理论性强,很有说服力,而且也可以根据理论进行实践,是本不错的工具书籍。

  读了这本书,我也突然了解,为什么这几天偏爱看这类书籍,因为我想找一条捷径,想着读了几本这类似的工具书我就可以“一目十行”快速阅读,进而掌握更多的学习诀窍,然后一步登天。诚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阅读的时候我的潜意识是这样想的。

  人人都希望找到捷径,因为过程实在痛苦,只有想象中的结果会让人开心。但事实却非如此,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付出了百之百的专注和练习。

  刻意练习,在明确特定的目的的基础上,加以有目的的,专注的,有反馈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练习时间,这个过程中可能不会一次就成功,因为会有一个停滞期(或者说是瓶颈期),这时候在进行反馈,重新衡量,重新练习,足时足量,最后培养出一定的心理表征,离既定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学习的时候,可以换一个思路:想一想需要的是什么技能,再去想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技能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然后专注地,有目的的,有反馈地练习。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4

  奔着这个书名翻开此书,确实给了我一些启发。我自己特别喜欢书法,基本上每天都会练习一个多小时(前两三年每天都是两个小时以上)。但是进步并不是那么明显。从本书给出的一些观点,结合我自身练习书法的过程来看,进步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练习不够刻意。也就是说我在练习的时候并没有做太多的思考,只是一味地按着熟悉的肌肉记忆去重复的做,而没有在此基础上阶段性的总结和发现问题。第二,没有一个优秀的导师指引。多年来,我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练习书法,鲜有的交流也是在一些书法群里面与书友碎片性的学习。所以对自己练习过程中错误的地方很少能注意到,以及对一些细节的忽略。第三,本书列举的所有的在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所谓的刻意练习,几乎全都是从很小的时候,都有家庭的引导以及强迫式的训练(小孩子初级阶段应该很难主动的去学习吧,因为主观意识根本无法养成),就像我们总是说到的胎教。而对于我来说,打小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其实已经显现出来了所谓的“天赋”吧(本书说到所谓的天赋是经过了刻意练习最后达到的顶级配置),我到今天都能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写毛笔字的那种感受,激动,开心并带有一种成就感。但是因为出身农村,父母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环境也没有足够的条件能引导我,或者说能启发我产生主观能动性来刻意的学习书法和绘画。

  看完本书,我想我能掌握到一些能够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方法,希望接下来的时间有所突破。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5

  本书通过各种牛人成功故事,以及各种实验成果,验证了一些事实:

  ①根本没什么天才,没有天赋的存在,如果你觉得那个人就是比我学钢琴学得快,那应该看看,他绝对是练习的比你多,努力的比你多。

  ②基因以及遗传因素对你成功的影响也没你想的那么多,也不是以通常想的那样的方式直接决定成功与否。充其量只是影响一个兴趣与好奇心(这将影响你以后是否能持之以恒)。

  ③刻意练习是通往成功最有效的方法,它关注的不是知识层面,而是技能,就是实操上,所谓刻意练习,就是将任务不断细化,分出阶段,每个阶段任务都刚好让你觉得似能非能,使你跳出舒适区,同时又充满挑战且不让你生怯。完成一个小阶段任务,还有下一个,慢慢你就产生了质的飞跃。

  ④任何领域,无一例外。只存在不会努力以及不能持之以恒的努力的人,不存在熟练应用而不得成功的情况。

  ⑤并不是因为你会什么而去做了什么,而应该反过来说,你去刻意练习地努力做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是社会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而应充分理解,到底什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重点在这个适字,翻译到这本书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6

  今年暑假,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今年的存在感特别高,我的很多研究生师哥也在阅读,学校的教育大咖都有推荐,我也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辩证地论述了“一万小时法则”,之前总以为这个法则是对的,毕竟观念里还是“熟能生巧”。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反复的练习做某件事情就能提高表现水平,以及某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而常人难以望其项背时常被称之为天才。而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得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只有真正做到刻意练习才能突破提升自己,而通常“天才”也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长期大量重复练习。它包括走出舒适区、明确目标、保持专注、重复练习、及时反馈等核心特点。

  因此练习时需要跳出舒适区,走到学习区,在学习区里练习,等到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以后,再把外围的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而这常说的一万小时法则,并不等同于刻意练习。事实上,各行各业达到杰出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如果没有遵循刻意练习的法则,即使你花的时间再长,你也不可能做到杰出。或许不需要1万小时,甚至超过一万小时。当门卫的大爷,守了一万小时的门,不可能说就是杰出的门卫。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一万小时法则”是对的,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领域经过1万小时的锻炼,都可以很卓越。而《刻意练习》则认为,简单的说1万练习就能成为专家是不对的。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7

  在樊登读书听完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书中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杰出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通过刻意练习实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羡慕别人的才能,认为自己做不到是没有天分;也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似非常的刻苦,但最后还是失败,最终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天分。而今天《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告诉你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实现。

  想起以前看过的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当时惊叹怎么有那么厉害的人,可以完成我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想来,那些人也无一例外的都是经过了刻意练习。

  记得有一期,一位监狱的警察,可以只根据一晃而过的模糊人影,而从人群里找出这个人。当时主持人问他,怎么练习的本领。他当时说,自己平时非常注意观察监狱里的那些犯人身体特征,时间久了,从背景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容貌特征。他是一位非常用心观察总结的人,经过反复的练习,所以完成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想想我自己,我认为写作是自己的短板,一直害怕写作,也因此不敢动笔。可是我给自己下结论之前,付出过哪些努力呢?回答肯定是没有。我感觉写作没有素材,那是因为平时积累的少;我感觉没思路,那是我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去理清思路;我感觉文笔不好,那谁又是天生文笔就好的呢?总而言之,我没有刻意练习过写作!这次的训练营正是给了我刻意练习的'机会,通过每天不间断地练习,加上老师的指导,我相信,经过这一个月,我会有一个提升。

  加油!让我们一起刻意练习,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吧!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8

  喧嚣热闹的双十一周末,阳光格外的明媚。这是闭关修炼以来的第二个双十一,心境竟然莫名的平和了许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一本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这本刻意练习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书里所提到的方法是那么的熟悉,曾经苦学的情景总是久久萦绕于脑海。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法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何刻意练习,书中写的很详细了,这里大概列举几个。比如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要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激活长时记忆的能力。在刻意练习时,要走出舒适区,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专注和投入。另外,一定要确保每天都有足够的睡眠,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练习。专注、反馈、纠正,嗯!就这么刻意练习!

  记得曾有人问学习的窍门是啥,以前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现在可以说就是刻意练习。不要轻易地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为天赋而自惭形秽,智力正常的人经过刻意练习之后都会是天才;也不要为学习过程中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干扰,其实,努力后的收获只属于自己;也不要为多长了几根白头发而烦恼,事实证明,白发可以变黑、胖子也能变瘦的。总之,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刻意练习,能力会节节攀升,成功终会到来!

  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这里没有捷径可走!相信自己也会成功!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9

  一万小时定律是早就听说的,《刻意练习》我还是第一次看。书中提到:“在某种程度上,各种各样的练习都可能有效,但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则是黄金标准叫做刻意练习,这是我们知道的最有效和最强大的练习形式,而且,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目的的练习分为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结合自身,我参加过两次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第一年我也买了真题题本,但我没有计划的去练习,连上海市平均分数线都没达到。第二年,我认真的分析了自己在《行测》上各部分的得分情况,正确率高的部分,考试的时候在大脑最清醒的状态下优先做;正确率低的“数量关系”平时加强练习,考试的时候要勇敢的跳过去,有时间再去攻克。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第一次备考,我做题目的时间过于零碎。第二次备考,我就尽量用整块的时间去做题目,并且尝试模拟考试时间。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备考做题的关键在于总结一个错题本。及时的搞懂不会的题目。每做一套题目,我也会计算正确率。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第4点是我最有感触的一点了,整个《行测》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数量关系”,第一次考试我在备考的时候就已经放弃这一项了,考试的时候只能蒙一水的B,指望用其他项带分。第二次备考,我明白了,要想过关,必须弱项不弱。在备考时把“数量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去学习和练习,虽然做数学很痛苦,会的题目没几道,但正因为极度差,所以可提高的空间很多。在第二次考试中,感觉自己非常有把握的题目有四五道(一共十道题)。

  两次考试我都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刷题备考。因为第二次考试我使用了有目的的练习的方法,考试成绩迅速提升,不仅超过了平均分数线,还进入了面试。我的经历证明了有目的的练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走出舒适区理论”相当实用。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10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成为专家、学霸的秘诀,结合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他回答了时间规划下人与人获得成就的差距本质;同样在校学习,学霸安排时间的背后驱动所在。

  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专家,很多人认为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于是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即凡事若花费一万个小时,便能成为大师。可实际上,大量时间的花费并不注定取得成就,保安人员站岗近万小时,却未必站出一身标准的军姿;教书老师一辈子也未见得桃李满天下;死磕书本的学生,更无法确保斩获榜首。可见时间的安排,不是以多为好。时间的堆砌,更不是成为大师的关键。学校中的佼佼者或许不会最为努力用功,而用功努力也不保证飞黄腾达。所以成为大师是依靠天赋吗?众所周知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小时候便被称作具有完美音高的音乐神童,他四岁开始作曲,六岁便拉开了欧洲巡演的序幕,世人评价他为具有完美音高的音乐神童,难道他真的依靠天赋吗?但实际上这也是后天培养的结果,2014年,东京的一项实验,揭示了完美音高的真正特性。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最终这些孩子经过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都培养出了完美音高。这也就证明了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也证明了完美音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或许世上真有天才,但对于大师和专家而言,天赋的比重实际不大,更多的大师是由普通人自我磨练而成的。

  专注。刻意练习一个项目以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专注,如果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论多少个小时都不会有成效。专注应发自于内心,可以通过外在对成功的渴望,对过程的享受以及对完美的执著来达到这一点。结合我们学生来说,专注便在于认真学习,看书的时候便全身心投入看书,不要想着下一顿饭吃什么,同桌在干什么等闲杂小事。专注于一件事,便有可能只用几百个小时便获得成就,他是一种高效生活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时间内最高速地成长。

  榜样。成为一位大师,首先要模仿他。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除原始人类的从无到有以外,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多少传承了前一代君王的风俗,可以说是在模仿复制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来建立新王朝。人类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学习先人的智慧,在重复前人脚步的基础上创新。可见,寻找到一位大师并研究他的手法和技巧,再自我尝试去实践,是成为大师的必要过程。大师作为初学者的榜样,不一定定性为一个人。榜样存在的本质在于监督我们的成长,我们将他与自己形成对比,便能明白成长过程的问题所在,起到指导的的效果。曾经有一位马戏团的小丑,为了练习吸引游人听他讲笑话的本领,于是在街上向每一位路过的陌生人讲笑话,起初几乎招揽不到游人聆听,此时小丑便用表盘记录每次交谈的时间,以时间的多少反馈他演说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丑在不断反馈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丑。这件事里,小丑的榜样便是他的表盘,以时间长短作为回馈的信息。所以成为大师的过程中,你我都需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当下练习当下检验,进步会更迅速。

  或许,学校中的大师是学霸,榜样是老师和课本,而专注于内容便是学习,心存感激,唤醒兴趣,在学习之路上刻意练习,一定能尝到规划好高中三年的乐趣。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11

  这几日,春天来了的感觉尤为强烈。尤其是到了中午,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凉凉的春风,脱下厚重的大衣,却带上了新一年的希望。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希望的季节,年初立下的目标,现在就要扬起来,正是起航了。而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当回顾这一年的时候,当年的此时所计划的目标,完成了吗?

  至少是我,我会惨然一笑。今年,我不想在这样!

  带着这个想法,我再一次翻开了《刻意练习》,我希望从这本书上找到能真正实现具体目标的一套科学操作工具。

  这本被罗胖成为“心灵硫酸”的践行原则,却被樊登评价为“天才之路”。其实,这两位大咖说的都很到位,但对“刻意练习”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万维钢老师,是他将“deliberate practice”,引给我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刻意练习”。所以,我只能把万老师在得到APP上所列出的“刻意练习”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个要点挂在这里,让自己再一次熟悉学习。

  但这十条内容里缺少了三部分内容,核心假设、3F原则和心理表征。是这三部分支撑起上面十条的思想和方法。

  一、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

  专业级的水平是逐渐的训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是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能让受训者能按顺序去完成。这些任务首先是受训者不会去做,但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去掌握的。

  二、有目的练习所必须掌握的3F原则

  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练习,练习前就要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然后是:

  ①专注

  专注至关重要,在进行刻意练习时,有走神或者放松,你可能不会进步。

  ②反馈即时

  反馈是在刻意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刻意练习中,是否识别出了错误,是否得到有益的反馈,清楚自己哪里欠缺、哪里胜任,对于继续练习至关重要。

  ③纠正即时

  反馈之后,就要修正反馈的错误信息。要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设计专门的环节,攻克特定的弱点。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解决停滞瓶颈期的问题。

  三、心理表征

  刚才提到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练习,而有目的的练习,达到3F原则后,也不一定是可以练习。因为,刻意练习还要有心理表征的构建。可以说,刻意练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出心理表征,有无此技能的心理表征就是“天才与P民”的最大区别。辩证的说,刻意练习可以构建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又会反过来在刻意练习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12

  《刻意练习》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不少文章有推荐。之前在微信阅读上又看到了,就收藏起来了。直接春节的这段时间,趁着假期,就打算在手机上阅读,因为方便携带。

  但是远远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以为在手机随时能查阅,阅读的时间会缩短不少,结果,刚好就是使用手机阅读,每次打开手机,就忍不住的去刷其他了。所以,算下来整整是一个月的时间了,才看完。

  本书开头有点想要打破“一万个小时”定律的味道,但是越读到后面,越觉得作者是很认可这个定律的,但是作者把这个概念更加进一步的解释完整,让人们不再是迷迷糊糊的以为,只要我在某一个领域中付出了一万小时的努力,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一万个小时是基本条件,但是你如果只是重复的做,一万个小时,可能就是简单的一万个小时而已。那一万个小时付出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他们在一万个小时吉,做到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意味着你需要在每天的重复动作中去打破跟突破,每次设定好一个目标,做到了,继续把这个目标进行升级,加以重复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了以下的特点:

  一: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我们假想的音乐学生如果确定了类似下面这样的练习目标,可能会比他漫无目的的练习要成功得多:“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

  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如果你的任务目标是要记住100个连续的数字串,首先的任务是记住30个,然后顺利的记住了;接着进行35个,这次可能需要进行几次,你才能记住,但是完成了35个之后;难度继续增加,此时你可能已经很兴奋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突破过35,继续给你增加难度你还是会很乐意接受,来吧,继续;终于40个的数字,居然都记住了,虽然已经不能再继续增加难度了,因为没办法继续完成下去了。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作者也在书中列举了众多的明星,伟人。之所以他们能够确定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天赋造就,而是脱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一万个小时是基础,但是要想突破,你就得加上“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读后感(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春节读后感(通用7篇)02-17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02-12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02-10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01-30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01-28

《哈姆雷特》读后感(通用38篇)02-14

活法读后感通用15篇01-15

哈姆雷特读后感(通用15篇)01-14

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01-09

新GRE阅读练习题练习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