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的形象品格和象征意义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的形象品格和象征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的形象品格和象征意义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
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
(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
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
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
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
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
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白杨——扎根荒原迎难而上。
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艰苦创业
明确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最后一段就可以迎刃而解;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象征着孩子们在戈壁滩上锻炼成长,预示着边疆建设后继有人。
课文重点
《白杨》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文章写于1961年秋天,作者摄取了兰新线旅途上的一个短镜头,从火车车窗中见到的白杨落笔,通过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谈话,赞颂了白杨的`品格,进而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
拓展阅读
《白杨》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结构
第一段:这一段从开头到“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的是列车在茫茫戈壁运行,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
第二段:这一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讲的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这一段从“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讲的是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这一段即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白杨树的身边有几棵小树成长起来了,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
赏析
课文首先讲被蒙古人民称为戈壁,顾名思义全是沙子和石块,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说大戈壁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特别是沙漠刮起风沙时,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色,所以说“浑黄一体”。课文开始的这两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这时,课文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在茫茫戈壁,只有从白杨树上才能“看得出列车在前进”也就是说,白杨是列车行进的唯一标志。“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丽。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讲白杨的内在特点,是在两个孩子争论的过程中通过爸爸的口讲出来的。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
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叙述的重点。“表白”即对人解释,说明自己。在本课显然应理解为表达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达什么心愿呢?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联系上一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来看,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点有二:一是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有关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呢?可抓住重点词、句、段,特别是表中心的重点句,从理解内容再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如由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品格;由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体会孩子们一定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扎根边疆、茁壮成长。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重点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读、比较、分析、换词、删读……二是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启发学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颂扬什么?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订正、补充,最后再结合课后练习思考题,准确地掌握本课的中心思想。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也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在当前提倡推崇训练教学的形势下,应由词句段的训练引出这个写法,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点之二是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等爸爸讲到白杨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最后讲到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白杨的形象品格和象征意义】相关文章:
白杨教案08-20
《白杨》教案11-02
白杨精品教案11-21
白杨教学教案11-26
《白杨》备课教案11-26
小学白杨的教案06-16
白杨礼赞教案12-03
《白杨礼赞》的教案12-03
《白杨礼赞》教案12-03
《白杨》教案及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