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4-03-13 12:26:00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粮食市场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粮食市场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粮食市场调研报告

  粮食市场调研报告 1

  一、xx市粮油批发市场的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是整个粮食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个“三通”,更是粮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载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市粮食市场日益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些初级粮食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的兴起为建立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粮食市场经济新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统一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个方面:

  1。市场规模小,主要是一些外来米船自主采购批发,另外有一部分本地的粮食商贩的另售兼营批发。xx市是一个吃的稻麦不种,种的杂粮不吃的一个粮食差入地区,全市本地110多万人口吃粮,以及工业、饲料、种子等用粮食交易达30万吨。这与主要靠米船和一些小粮贩来经营粮食批发业务的现状极不协调。

  2。没有一个专业的粮食批发市场市场。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xx市曾在县城建设过一个粮食批发专业市场,当时也曾红火一阵,但因缺少资金继续投入,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渐显潇条,最后关门改作他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市场投资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批发市场享受不到农发行贷款,在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得银行存款抵押,所以就没有商品资金。这些对市场建设和交易的'制约作用显而易见的。

  2。外部环境与市场现状脱节。我国特有的国情、粮油商品的特殊地位与现有批发市场的普通“身份”之间形成了明显脱节,粮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了。这种市场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从客观上造成了现有批发市场缺乏对客户的组织、吸纳能力和约束能力,从而窒息了市场自身充分发展的能力。

  3。市场发展不平衡,受地域、交通等客观条件制约,发展缓慢;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由于市场自身规模的限制,影响了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交易活动的能力,市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拍卖、协商买卖、组合成交、约定成交和代理成交的交易形式有名无实,实现市场发现价格、平抑价格的功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市场法规建设滞后,全市还缺少粮食市场管理的专门规章,市场监管比较薄弱。没有统一管理、领导粮食市场的机构,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粮食市场建设法律法规缺乏,不能给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保证,使得那些曾经进入市场的客商纷纷“离场”,回归到粮食市场开放初期那种“四处开花”、“场外购销”的老路上去,许多一度很红火的批发市场冷落下来,场内交易量小,场外交易却十分红火。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加大投入,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行业指导和政策扶持,使现有市场上水平、上档次,与不断扩大的交易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进场交易的客户服务,实行信息、交易、结算、运输、交割、商务处理全流程服务。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还可以建立高效、灵活的调控机制,以利于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的建立。

  2。强化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

  3。统筹兼顾,加强协调。粮食批发市场是物流、商流、资金流汇聚的场所,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紧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的衔接与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完善相关的实施意见,促进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政府要对符合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要求的粮食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场交易客户税费、物流运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不断创新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其粮食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面向xx,服务江苏,辐射上海等华东地区。建设和完善现代信息网络,各批发市场之间要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沟通供求和价格信息,改变传统落后的贸易方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粮食经营运作体系。搞好现有市场物流、加工、配送等设施的填平补齐,使批发市场成为具有更高服务能力的粮食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换中心、购销活动服务中心。

  粮食市场调研报告 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为当前我县粮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明确了前进方向,要做好粮食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既要注重粮食安全,又要强化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兼顾粮食企业、农民、消费者各方利益,改善薄弱环节,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近日,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们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县粮食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县粮食产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由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出台,调动了我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总体来看,近年我县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XXX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XXX万吨左右,可提供商品粮XXX万吨以上,丰富的粮食资源,使我县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1势。

  (二)粮食加工转化情况

  截止XXX年底,我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大型粮油工业企业共计XXX家,其中小麦加工企业企业XXX家,玉米加工企业XXX家;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工业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达XXX万吨,实际加工能力为XXX万吨,其中小麦粉实际年加工能力为XXX万吨,玉米实际年加工能力为XXX万吨。从企业所有制成分看,报表企业全部为非国有企业占了绝对主导地位,产品产量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市场生产的主体。从企业生产能力看,在全部企业中,日加工能力XXX吨以上企业XXX家,其中小麦粉企业XXX家,玉米企业XXX家,而惠民县宇东面粉有限公司和黄河粮油科技有限公司日加工能力更是达到XXX吨。 (三)粮食宏观调控情况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县粮食部门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惠民县粮食应急预案》,在制度上保障了我县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确定了XXX家企业为我县应急加工指定企业,确保粮油应急需要。 去年,根据上级要求,建立了XXX吨的县级地方储备粮,提高了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建立健全了有关制度,有效促进了我县储备粮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2(四)依法管粮情况

  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基本建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按照省局要求,我局设立了调控监督股,并投资购入了执法车辆及器材,基本达到了省局提出的“五个一”要求。建立了粮油市场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县粮食购销、库存和市场粮价的变动情况,切实做好粮食预警和监测工作。为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切实承担起粮食市场准人和粮食市场调节、监管的职能,共发放了XXX个《粮食收购许可证》,并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县粮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农民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三)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3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三、对策措施

  (一)统筹兼顾,发展现代粮食生产。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为粮食生产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统筹兼顾,发展现代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一是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县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县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要增加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5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县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我县粮食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一是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依靠龙头企业带,粮食产业同样依靠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可以把市场与农民对接起来,引导粮食产业沿良性轨道发展。龙头企业在产6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是要加强协作。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依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政府通过加强对粮食企业的监管和指导,形成一个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和行业内生产安全的粮食行业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是切实做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粮食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会同工商、质检、物价、卫生等部门开展粮食收购资格、粮食质量、原粮卫生、粮食统计等专7项检查,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活跃和繁荣粮食市场,促进粮食流通。

  二是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加强地方储备粮建设和管理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仓储条件,不断扩大地方储备规模,切实提高抵御粮食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我县XXX吨地方储备粮的规范化管理,做到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三是加强粮食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干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粮食政策,积极研究利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促进我县粮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粮食市场调研报告 3

  一、xx市粮食生产的历史比较

  xx市是xx粮食主产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xx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xx市耕地面积

  xx市耕地面积1985年为万亩,1994年为万亩,减少万亩,年均减少万亩。1995年、1996年两年土地普查分别为万亩和万亩,分别比1994年多万亩和万亩。20xx年为万亩,比1996年减少万亩,平均每年减少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如扣减1996年耕地普查面积比1994年增加的万亩,20xx年耕地面积为万亩,比1985年减少万亩,减幅%。

  xx市粮食播种面积

  1985年20xx年,xx市粮食播种面积22年年均万亩,最多为1998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增万亩,增幅%;最少为20xx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减万亩,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万亩,差幅%。

  水稻播种面积。1985年至20xx年,xx市水稻播种面积22年年均万亩,最多为1990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多万亩,增幅%;最少为20xx年的万亩,比年均面积少万亩,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万亩,差幅%。

  xx市粮食总产

  1985年至20xx年,xx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万吨,最高为1999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多万吨,增幅%;最低为1986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少万吨,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万吨,差幅%。20xx年比1985年增万吨,增幅%。

  水稻总产。根据xx市统计年鉴,1985年至20xx年,xx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万吨,最高为1999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多万吨,增幅%;最低为20xx年的`万吨,比年均总产少万吨,减幅%;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万吨,差幅%。20xx年比1985增万吨,增幅%。

  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统计数字失真幅度较大。以20xx年为例,早稻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万亩。各种旱杂粮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万亩。由于相当多的山垅田抛荒,中稻实际播种面积与统计面积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基础,如果扣除虚报面积,20xx年的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均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

  20xx年早稻情况和晚稻播种情况

  根据xx市信息站收集各县统计,20xx年水稻播种万亩,其中双早万亩(平均亩产404公斤),中晚稻万亩,双晚万亩,播种旱粮万亩,其中马钤薯万亩,甘茹万亩,大豆万亩,花生万亩,玉米万亩。据调查后推算,实际面积早稻和双晚面积低于万亩,中晚稻面积万亩左右,旱粮面积万亩。

  二、xx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情况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情况

  xx市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从事研究的单位有xx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及各县的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方面在xx省内尚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个新品种(组合)通过全国与xx省审定。继八十年代育成汕优63、威优77之后,又育成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1273、汕优82等新组合,水稻区试单产水平提高8%左右。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水稻再生栽培、优质稻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甘薯、马铃薯脱毒高产栽培、花生、马铃薯复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对提高xx市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作出了较大贡献。水稻单产20年来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种旱粮单产增加10%左右,超级稻单产水平普遍达到650公斤,最高的达到900公斤。

  (二)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情况

  粮食生产技术推广队伍主要由各类种业公司和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主体为农技站。推广情况:

  1、水稻良种复盖率达90%以上,旱粮作物良种复盖率达50%以上。

  2、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形成了早稻以佳辐占,晚稻以宜优系列三系杂交稻和两优2186两系杂交稻等为代表的优质稻种植格局。

  3、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最高单产水平两季超过1300公斤。

  4、超级稻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全省第一,20xx年全市推广万亩,平均亩产公斤,比一般杂交稻增产9%左右;20xx年全市落实超级稻万亩,建立了尤溪、沙县、永安、宁化四个省级示范片万亩。超级稻再生技术研究20xx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被农户广泛采用,烟后稻、菜后稻、瓜后稻的产量较高,一般亩产超过60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800公斤。

  (三)绿色粮食生产情况

  发展“绿色粮食”生产是粮食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我市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着力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生产。并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广泛宣传,推介优质稻内在的品种特性和优势,引导农民适应粮食产业化经营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优质稻的种植。

【粮食市场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市场调研报告06-13

市场调研的报告02-14

精选市场调研报告11-24

驾校市场调研报告04-01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03-09

市场调研报告模板04-11

手机的市场调研报告03-04

采购市场调研报告03-10

(荐)市场调研报告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