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时间:2024-01-25 22:50:56 夏杰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通用1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敦刻尔克》的观后感(通用1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通用15篇)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2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3

  二战,欧洲战场,从时空转换上将重要的地名进行排序的话大约是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伦敦--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诺曼底--柏林,在英美电影史上,除了象征着失败和撤退的敦刻尔克很少被搬上过银屏之外,其他地方展现盟军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电影已经被无数次地演绎和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次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这十几天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战略大转移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能与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的电影,不,从某种意义上说诺兰已经超越了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故事情节在三条时间轴线上齐头并进,用一种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剪切手法,将一个看似没有多少闪展腾挪空间的简单故事变得丰满而耐人寻味。

  对《敦刻尔克》抱有战争宏达场面,希望能够看到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开场中展现的血腥刺激战争场景的观众估计会大失所望了,诺兰没有俗套地模仿斯皮尔伯格,直接去变现两军交战的火爆场面,而是另辟蹊径。影片中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残肢断臂,连敌人德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几个,然而,战争的硝烟的刺鼻气息与战争残酷而惨烈的一面一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条时间轴是海滩一周。两个丢盔弃甲,枪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的士兵,从前线捡回一条命后到了敦刻尔克海滩,与无数同样失魂落魄,心急如焚的其他军人一样希望立刻撤离随时可能被德军消灭的狭长海滩一隅。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虽然说作为军人需要攻城拔寨,流血牺牲,视死如归,但是,生存下有时候会比牺牲更加重要,两个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从死人堆里侥幸活了下,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登上军舰,生存、回家,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换上英军服装的法国士兵吉布森和遭受炮击后心存恐惧的英国士兵汤姆都不是反面形象,他们只是害怕,他们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做出或许有点出格的事情。诺兰让战争回归人性的本能,那就是希冀生存,哪怕是一点点希望,求生就是正义,回家就是胜利。

  第二条时间轴是游艇一天。作为平民的船长道森,响应祖国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朋友,驾着自家的游艇“月光石号”横渡英吉利海峡去营救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同胞。船长的义无反顾,儿子看到敌机时候的害怕与惊慌,年轻水手乔治的兴奋与自豪,让人看到在战争面前一个无所畏惧的民族,一群视死如归的平民,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冒着可能被德军飞机炸沉的危险,去营救另外一群生命,人性的光辉闪耀。当然,更有那个被他们救起神经错乱的士兵墨菲,战争在他心里留下了几乎永远抹不去的.创伤,对他说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敦刻尔克就是人间地狱,他只是不想再回到那个地狱,因此还失手将年轻水手乔治推搡倒地而死。但是,最终墨菲被船长的坚毅,飞行员的勇敢以及士兵们的强烈的求生欲治愈了心灵的伤痛。影片最后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回到英国的墨菲衣冠整齐地走进报社,第二天船长和儿子就在报纸上看到了颂扬年轻水手乔治的报道,称之为“英雄”。人性的光芒在这里升华了,一条生命换回了另一条生命的重生,不得不佩服诺兰在细节上的处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

  第三条时间轴是空中一小时。三名英国皇家战斗机飞行员驾驶三架战机升空迎敌,他们是敦刻尔克海滩上心急如焚,等待回家士兵生命的空中“守护神”。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制空权至关重要,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和惨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战争刚刚开始没几个月空军就丧失殆尽,后才有了陈纳德的“飞虎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又有了美国人支持的全新空中力量,战争局势才慢慢扭转。一览无遗的海滩,毫无遮拦的大海,没有空军的拼死保护,英法盟军的士兵就是德军战斗机的活靶子,英军的军舰就是德国轰炸机练习投弹的最好道具。三名勇敢的飞行员以其高超的驾驶技术,不怕牺牲的贵族精神,击落了一架又一架敌机,让焦急等待的士兵们看到希望,生命的希望。在明知燃油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不返航,依然朝着敦刻尔克的方向飞去,在失去动力之后,影片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的夸张意境,不可思议的情节安排,将一名英国飞行员的壮举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螺旋桨不再转动的飞机就像一只折翼的大鸟,虽然不能再拍打翅膀,但是依然展翅翱翔,这个镜头将会成为空战影片的经典。

  《敦刻尔克》与《拯救大兵瑞恩》看上去都是英雄主义的赞歌,本质上都体现了对每个平凡生命的尊重,那就是西方社会一向遵循的“救一人就是救世界”的信念而恪尽职守的果敢与单纯。懦弱也好,勇敢也罢,贪婪也好,正义也罢;恐惧也好,坚定也罢。为了逃生,一群英国士兵要将一个法国士兵赶出船舱;将军在送走最后一个英国士兵之后坚毅地敬礼致意后依然留下帮助法国军队撤退;飞行员紧急迫降后非常从容地损毁飞机,然后带着一丝轻蔑的笑意迎接德军的到。《敦刻尔克》在每个细节上处理得都非常精致,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影片在三根情节主线的穿插交汇中把观众牢牢地抓住,不敢有一丝松懈。诺兰的成功就是将《敦刻尔克》拍成了具有中国水墨画特质的错落有致与层次分明,着墨不多的画卷上表现出的意境却是气象万千,展现出的内容却是层出不穷,不像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在表现战争时候浓彩重抹的水彩画,线条分明,色彩浓郁,或许,这就是诺兰风格战争影片的发轫之作吧!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4

  题记: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多年以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午后,我在家里看书。手里打开的一本关于二战的画册,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看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画册上成群结对的盟军,走向大海求得一线生机。如果不是天气的原因,他们肯定都没法活下来。等了很多天,才等到好天气,他们走向大海,后面有追兵,空中有打击。漂浮着尸体,还要继续走下去。还看到一个朝鲜战场上的案例,日本战败,他们的长官要求他们剖腹自杀或者饮弹自尽,一个17岁的日本兵他吵着说他要回家,要回去看妈妈,最后还他是被长官打死了,所有人都死了,他们集体选择了自杀,没有人能活下来。他们都死在朝鲜的山谷里,不愿意做战俘,没有人能够回家,看着画册上成堆的尸体,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很久很久都缓不过神来,炎炎夏日我感受到的是阵阵凉意。看着门外走在路上的穿着裙子的行人,我明白我们这样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是多么的幸福。

  9月1日《敦刻尔克》上映,没有任何悬念我第一时间选择了去观影,去看看这个在我内心里存活多年的和平的种子在今天如何打动我。很巧,在淘票票上抢到了电影票,去的时候人并不多。电影开始,简单交代了背景,他们都在等待奇迹,等待被救援。逃命,求生,对面就是祖国,是的祖国,回家多好。怎么回家,一个英国兵,一个法国兵,一艘军舰,三架战斗机。还有成对结对几十万的等待回家的人,他们在等待在登录港口敦刻尔克,穿过海峡回到英国。枪声,炮击声,鱼雷,还有追兵,伤病员,宽阔的海滩,等待似乎只有等待才是大家唯一可以做的。

  英国兵碰到了那个埋人的法国兵,和他一起抬着重病员,上了军舰,以为可以在这里求得一线生机。但是他们被赶出来了,因为军舰上没有位置,他们只好爬到桥底,正好听见了将军和军官的谈话。“每天只有一艘军舰被排出来,也只有三架战斗机,还有必须的是带着英国兵回家至于法国人听天由命”军官反问一句:“可是德国人每个小时都在逼近”将军的脸紧绷着,他注视着平静的海面。

  这边,一个海港口,军官们一艘一艘上去,发传单,告知你的船被征用了,我们要穿过海峡去敦刻尔克接人。月光石号的船长,一位优雅的英国绅士,他带着他17岁的儿子去了,一个17岁的帮工乔治,他在船快开走的时候跳上船,船长说我们是去战场,那个帮工乔治说我知道。天空中是三架战斗机在战斗,机长说我们三个一起从后面绕过去,一定要留够足够的机油回去。三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为这场恶战提供空中支援。

  军官说军舰尽快开走,于是,满船的人他们都以为可以顺利回家。很快,平静被打破,船被袭击了,他们都在甲板上,空中是丢下来的炸弹。船上的人在喊,快跳下去,快跳船。大家跳船逃生,逃回到岸上。那些抬上去的伤员他们不在甲板上在舱里,没有人知道生死,但是肯定没法活下来。跳船求生的人有的继续回到岸上,有的逃到桥墩上,法国兵和英国兵帮忙拉起他们。他们都回到了岸上,等待下一艘军舰。

  很快继续来了军舰,他们都顺利上了船,英国兵和法国兵都上去了,舱内有食物和啤酒还有短暂的温暖。于是,有人问你的同伴去哪里了,英国兵没有看到同伴,他回答说“他担心再次沉船”。那个时刻惊醒的法国兵,他在甲板上不敢下到舱底,他抓着桅杆,他的担心是对的。军舰再次被袭击,他第一时间看到了袭击,他出手打开了舱门,救了下面的人包括他的同伴英国兵。大家再次跳下船,回到岸上。等待着再次被救援,没有食物,只有水,大家精疲力尽地躺在沙滩上,未知的是明天。很快,大家看到了不远处的一艘船,不大的船,被搁浅。大家说马上就会涨潮,等着涨潮,船就能开动。于是,他们去到了那条船上,等待涨潮。他们爬进了船,船无法开动呢,但是枪声此起彼伏,对面沙滩上德军的子弹打进舱底,为了不让船载人。躲在船舱里的人,他们躲着不敢出来,怕被打死。期待着涨潮的船浮动起来,真的船浮动起来,船长来了,但是人太多了,必须丢掉承重物,丢掉谁呢。大家议论着要丢掉那个一直没有说话的人他们怀疑他是德国间谍,英国兵说你说话啊,他说话了,他是法国兵。尽管他救过他们但是,为了活下去,他们要求他爬出去,也许爬出去就是死路。英国兵问他们,你们怎么可以让他爬出去,他会死的,他救过我们。但是,他们说不行,他必须出去,因为我们是一个兵团的,先是他出去下一个就是你,要不你代他出去。让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战狼》,同样的画面,他得了不治之症,会传染给大家,他必须离开这里,尽管他救过大家,但是在死亡面前,所有的道义溃不成军。人性的邪恶在战争中暴露无疑,我想每个经过战争的人都有一道看不见的疤痕,在心里秘不示人,但是也在心里无法结疤。英国兵准备出去,发现船浮起来了,他不用出去了,但是有子弹打进来,水也进到舱底了,于是,堵着窟窿,堵枪眼,他们都去堵,发现枪眼越来越多,堵不住了,水也越来越多,于是,跳出船,再次游向大海。

  空中的三架战斗机,三个年轻人,他们用各自完美的战斗,相互鼓励,相互牵制敌军,一次次冲击,一次次反击机长在遭受德军鱼雷袭击后撞下大海,他没有跳伞求生,他的战友在空中记录下了他的信息。另外一架战斗机直到燃油耗尽,在大海中迫降。困在机舱,无法得救,尽管他一次次用工具尝试打开机舱门,水快淹没他的时候。他盼来了救星,月光石号的船长他在说服儿子后,决定过去营救。儿子对老爹的决定非常担心,他担心迫降的飞机会爆炸,他说没有看到降落伞可能飞行员死了,老爹突然发了脾气:“他可能活着!船长的儿子砸开了舱盖,飞行员得救。剩下孤军奋战的一架战斗机,他的燃油耗尽,他启动了备用油,一次次俯冲,一次次绕到背后,去为这次大撤退做支援。在船上他的战友一次次为他加油,干得好,绕到后面去。有一艘被鱼雷袭击的军舰,跳船的人都在海面上,他们等待着被救起,又是这艘船,他开到最近的地方救起他们,因为海面上都是燃料,一点就着,不救起来就会被烧死。他们在开来的路上救下的人,一直到开到敦刻尔克接了人,船舱里装满了人,都是九死一生的人,包括那个英国兵法国兵还有飞行员。那个画面,将军看到了几千条小船,从海面上开过来,将军的眼睛是湿润的,他问候着他们你们是从哪里来?注意海面的水流。这时,大家看到空中来了战斗机,将军闭上了眼睛,他无能为力,所有人都在卧倒求生,直到看到战斗机穿过人群飞向沙滩,原来是自己的战斗机,人群欢呼着。战斗机燃油耗尽,最后一个飞行员他迫降在沙滩,在德军的范围,他走出了机舱,烧毁了飞机,然后被捕。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我们毋庸置疑,这个在敦刻尔克电影里表现的战争和人性,让我们看到闪光的一面。盟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表现的英勇,大无畏,也是二战重要的精神。

  穿过海峡,回家就是英国,就是祖国。每个战争中的人对祖国的至高信念,才会九死一生穿越刀枪剑影,枪林弹雨只为回家。无论战胜还是战败,回家的信念支撑了很多人,比如船长,比如法国兵,英国兵。我们只是逃生而已,但是活下去就是胜利,他们大撤退,保存了实力,才能还击敌人,才会有第二战场的开辟,才会孕育了二战的转折和胜利。在撤退中表现优异的蒙哥马利将军,日后指挥了非常重要的几场战役,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回想敦刻尔克大撤退,让我们用丘吉尔的演说来结束全文。

  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敦刻尔克在下议院大撤退发表演说: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他说明了英国将决心继续战斗: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5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6

  诺兰导演的这部影片很棒,许多战争场面很震撼但又不过分渲染,恰到好处。平静地讲述一个不平静的故事。

  作为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来说,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有的战争片太真实的血腥场面看得好长一段时间里,脑子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对炸弹炸起断肢残尸很恐惧,可是有很多战争片偏爱刻画这些细节到极致,以此烘托战争的惨烈和残酷,瑟瑟发抖。

  喜欢《敦刻尔克》里话语不多,但战争的悲伤、士兵对生存的渴望以及保家卫国勇于牺牲的'精神都在影片无声胜有声的海陆空三线故事中展现出来了,让人情不自禁泪目。

  撤退的士兵不断地上船、被炸弃船,再上船跳船,不断经历生的希望和死亡的逼近。英国远征军既渴望回家,又害怕成为人人唾弃的懦夫。让观众已经读懂这场撤退的艰难和意义。

  平民百姓有船小艇的也勇敢上阵救援,从月光石号掌舵的道森先生脸上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无畏精神。

  空军三人组阻击德军飞机的操作太帅了。很遗憾最后汤姆没油了迫降在法国沙滩上被俘虏。所幸其他士兵回祖国后是被热烈欢迎的。

  40万士兵中有33万成功回到家,是那么多人努力的结果。结局不是完全美好的,但能感觉到真实。

  曾沿多佛的白崖徒步,能够眺望到不远处的法国加莱,还能收到提醒入境法国的短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看到的英吉利海峡里是埋藏了多少船只军舰啊!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7

  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已经上映,这个他筹备了25年的故事讲述了940年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撤退没成功,可能二战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得改写听起来是很宏大的战争事件,但是诺兰完全从小人物角度来叙事,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和血腥镜头,打造出了一种悬疑惊悚的气质准备去三刷的原因是因为电影里的这些小哥哥们都太可爱了啊电影主角全部启用年轻新演员,几位小哥哥平均年龄才24.5岁,最小的男主角居然是97年生人,很多人在这之前都没演过电影虽然在电影里被各种埋在土里、沉入海里、从头到尾只有一身军大衣,但还是挡不住他们鲜嫩的颜值十分后悔上次见诺兰的时候没有走心地夸他一句,这位拿保温杯的中年男子,你真的很有眼光!

  下面就让茄子小姐一一给你们介绍下这几位鲜嫩的小哥哥,记得看电影的时候注意看看他们演得有多棒(长得有多帅),一起为他们打call啊!

  首先来说说天上的飞行员小哥哥,听说大家已经被这位的颜粉刷屏了27岁的Jack在《敦刻尔克》里饰演皇家空军的一名飞行员,叫Collins电影里大多数时间都飞在空中,带着面罩,但是明显摘下面具更帅想知道飞行员为什么会“湿身”,可能要看电影才知道。下图这个表情简直想捏脸相比于电影中的白白净净的形象,私底下的他留着满脸的络腮胡,有种雅痞大叔的感觉你再慢动作我要报警了!

  在《敦刻尔克》之前,他出演过很多英国历史剧,大家可以去《战争与和平》、《联合王国》里找到他一句题外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诺兰是故意的么,台词里跟汤老师这两句对话很有意思哟;好的,汤老师,请收起你们的双人凝视,我知错了还不行吗?

  接下来说说岸上的小哥哥们,年仅20岁的Fionn是《敦刻尔克》绝对的男主角在《敦刻尔克》之前他只出演过一部BBC迷你剧集《HIM》,饰演一个爱穿帽衫带耳机的超能力少年虽然诺兰说挑新人是因为不想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分散注意力,但是不得不说Fionn用实力扛起了男主角的大旗,他的每一个眼神里都能看到残酷战争下的无助、求生、孤独为了演好一个普通的军人也是吃了不少苦,要躲避四面八方的子弹,一直跑不能停好不容易爬上船,却被战斗机击中,不得不跳进海里空旷的海滩上随时有战斗机丢下炮弹,只能把头埋进沙土里,抬起头身边很多人倒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私下里的他也很可爱,采访时间太早,伸着懒腰跟记者撒娇说最讨厌早晨了,根本起不来,完全道出了茄子小姐的心声啊电影在北美上映之后,《好莱坞报道》给他拍了一组满满英伦复古风的大片,并且称他为“好莱坞的明日之星”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小哥的出色表现已经让众多电影制作人盯上啦,目前已经确认会跟菲恩·怀特海德以及艾玛·汤普森合作,出演电影《儿童法案》塞巴斯蒂安·施普尔(Sebastian Schipper)的新片《Caravan》也找他来当男主但是Fionn却说自己宣传完《敦刻尔克》第一件事情要去考驾照,果然还是个男孩子呀,那么小哥哥我等你带我去五环兜风哈卷应该是所有男演员里大家最熟悉的一位了,作为小破团One Direction的最火的成员早就拥有一大批迷妹,并且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霉霉的EEEE。X即便如此,和其他几位小哥哥一样,《敦刻尔克》也是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对于“找偶像冲票房”的质疑,诺兰完全diss回去,表示“在这之前根本不知道他有那么火,选他完全是因为他适合这个角色并且他也完成得非常好”讲真,诺兰这句话我信了!因为他在片中被虐得不是一般得惨,完全丢掉偶像包袱,一身脏旧的军装,油头满面,耍起狠来man到爆表,完全不像一个94年的男孩子在电影里想尽各种方法逃离敦刻尔克,被问到如果真的要在孤岛上生活会带什么的时候,居然选择了蜡烛而不是干粮,可能是在剧组还没饿够吧演完《敦刻尔克》的哈卷看起来成熟了不少在这部没有女主角的电影里,几位小哥哥拍戏过程中产生了友(C)谊(P),其中哈卷和男主Fionn尤其两人一起接受采访的时候满屏都是粉色小爱心,时而相视而笑,时而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但是这十指相交,还用大拇指摩擦到底是什么鬼!

  87年出生的威尔士演员Aneurin是几位当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也是茄子小姐私心最喜欢的一个,一头卷发特别好认,精致的五官有一种贵族气息Aneurin从事表演这一行已经有0年了,之前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近几年才开始出演一些电视剧,特别英国演员的一条路子可能因为五官真的太精致,他在历史剧和舞台剧里饰演过很多贵族,比如《战争与和平》中女爵士安娜的儿子Boris Drebetskoy在《敦刻尔克》里,他的角色非常重要,可能全片只有句或者2句台词,但拼的全是演技啊!

  当这三个小哥哥并排坐在沙滩上望着远方的时候,那种寂寥和害怕的感觉完全揪着你的小心脏虽然是年纪最大的,但从颜值上完全没有输,身为小哥哥的颜粉必须要再放两张图年轻的时候就是精灵王子本身有没有!(一定要吃下我这剂安利)

  最后八一八海上飘着的小哥哥们。

  Tom饰演的是跟着父亲开着家里的船,去敦刻尔克接战士们回来的Peter,主要的戏份都在那艘小小的船上虽然没有亲历战争,但是Peter父子的勇气和善意值得狠狠打call。一边要躲着天上的敌机,一边还要“一个都不能少”地救人旁边的船只被炮弹击中爆炸了,Peter还在不停救出逃出的战士,猜猜他一直没松的那只手拉着的是哪位小哥哥?

  虽说这位小哥哥不说话的时候有种生人勿进的'冷峻气质,并且一双像带了蓝色美瞳的眼睛神秘得要命但是笑起来明明是个呆萌的大男孩,可塑性可以说是非常强了跟哈卷也是亲昵到不行,哈卷真是实力百搭啊!

  在《敦刻尔克》之前也只是出演过一些电视剧和舞台剧,喜欢他可以去20 3年的2集《急诊室的故事》还有今年的《队列之末》里找找小眼睛、大鼻头的Barry可能是几个小哥哥里长相最不出众的,但也是这几个当中目前发展最好的!

  如果你在这之前并不知道他,那么在20 7年以后应该也会记住这个爱尔兰演员在20 7年戛纳金棕榈提名电影《圣鹿之死》里,他跟科林·法瑞尔以及妮可·基德曼搭戏,跟科林大叔已经打成一片平日里,跟几位小哥哥在一起的画风也是“地主家傻儿子”的憨样儿在《敦刻尔克》里,他是Peter父子船上的小船员,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或许他的小学老师也能看见最后必须要说,如果你不喜欢小哥哥,电影里的几位叔叔也很有味道。首先必须是诺兰好基友————汤老师Tom Hardy既《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之后又一次只靠眼睛飙戏并且在电影的最后深藏功与名,好的,不能再剧透了再来就是同样跟诺兰合作过《蝙蝠侠:侠影之谜》以及《盗梦空间》的墨菲大叔Cillian Murphy。阴郁神秘的气质太适合片中这个战后创伤综合症的军人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角色根本没有名字,但相信我,墨菲大叔的表演绝对让你过目不忘。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8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作文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9

  新学期第一部电影,期待了好久的评分爆表的《敦刻尔克》。在此之前的暑假里早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在整个暑假的国内影院都被笼罩在《战狼2》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下,诺兰的这一神作终于带来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还原了1940年法国敦刻尔克港口40万盟军被围困,最终被来自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英国人民成功营救的历史事件。其实这次撤退在历史上并不光彩,盟军自大地以为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而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岖难行,德军无法攻进来。万万没想到德军一百多个师正是从阿登高地一路攻来,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个盟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最终40万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等待救援。德军一面从陆上包围敦刻尔克,一面派轰炸机对海滩上的救援船和士兵进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英国发动了平民,业余的水手,渔民等贡献出自家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进行救援。最终这项名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成功撤回33万余名盟军士兵,远远超过丘吉尔首相预期的3万人,为日后的反攻德国保留了火种。

  影片分为3条线来讲述,分别是空中的战斗机,海上老渔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队。因为三条故事线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海岸上一周,救援船上一天,和战斗机上一小时。所以讲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条线始终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最终揉合为一体。可能这就是诺兰在时间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纵观整个影片,德军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终让人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虽然没有看到德军,但是通过撒下的传单,击穿船体的子弹,夜里突袭的鱼雷等等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德军一步一步地逼近,时间所剩无几。这也是诺兰的过人之处,并不直白地告诉你,而是让你明显地置身其中。

  从整体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使33万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个个体而言,回到家,还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种可能。所以对与每个个体,这是一次巨大的劫难,当死亡就在面前时,是谁都不能做到泰然处之,是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海对面的家。这是人的本性。本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老船主和飞行员,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这次行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老船主驾船救起一名名落水士兵,飞行员一次次击落敌军轰炸机,直至燃油耗尽。他们只是这次行动中微小的两束力量,但正是这一束束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这次伟大的壮举。

  影片最后回到家的士兵念着丘吉尔的演讲词: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因为活下来,未来就有无数种可能。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0

  前几天,随团去甘南旅游。一路行来8天,回家后又缓了两天神,所以已经有近十天没看电影了。有句老话叫触景生情,虽说耽误了这么些天,但旅途上的美景看到的人遇到的事,颇多感受。说不定这些感受对我以后写观后感还会激发更多的灵感呢。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影,写观后感。恰好碰上《敦刻尔克》公演,当然是要抓紧看抓紧写了。

  《敦刻尔克》是著名导演诺兰的新作,自从7月在美国公演以来,好评如潮,差评如潮。也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更多的人去看。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了以后的感觉是:历史确实是这样的,而电影不该是这样。

  也许未来的电影都是这样吗?

  从形式上讲,导演告诉我们:这是海滩上的一周,是海上的一天,是空中的一小时。不同的时间维度揉和在107分钟的.电影里,感觉比较乱,虽然导演竭力去安排去梳理,仍然有《盗梦空间》的感觉。总是要观众去想:今夕何夕?很费脑筋

  从内容上看,导演把一些本不适宜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东西也毫不保留的(甚至是刻意的)体现在电影中,如潜艇水兵被救后误杀的男孩,飞行员在德军控制的海面上迫降,撤退时不让法军上船等等。

  然而这就是历史。

  诺兰没有去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血肉横飞的残酷杀戮,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多余的人物对话,而是用许多小事件来体现这次成功却惨烈的撤退行动。大战略由无数个小细节组成,而小细节也表现了大战略。诺兰正是抓住了这些小细节,不仅展示了敦刻尔克行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细节彰显了人性。

  飞行员法瑞尔在身边的其它飞机全部坠毁,明知道机上的燃油即将耗尽时,这时候他其实有很多选择,他完全可以正常返航,他也知道自己一架飞机对于改变战场上德军的空中优势并无多大作用,他同时也明白,继续作战的结果肯定毫无生还的可能,但是看到肆虐的德军飞机,他的选择是:就这样了。驾机向敌人飞机冲去,并击落了正在向地面英军投弹的德军轰炸机,直到自己迫降被俘。这样的行为需要何等的勇气!

  道森船长驾驶着自己的月光石号渔船,去营救海峡对面的英军,半路上救起了一个英军水兵。这位老弟惊魂未定,让道森不要去敦刻尔克,他们有一段对话。

  水兵:你们就是业余的水手,不是杀敌的海军,你们船上没有任何武器,而且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能干什么?

  道森:就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要让年轻的孩子们去受死?

  水兵:你们应该呆在家里的!

  道森:躲是躲不了的,孩子。

  道森的行动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他所驾驶的渔船,一路救人,一条小小的渔船竟然搭救了55个人!

  在士兵们成功撤退到英国之后,人民沿街摆上了咖啡和啤酒接待他们。并称赞他们:干得很好!士兵们略带惭愧的说:我们只是保住了性命回来而已。那就足够了!

  一直都说,英国人最典型的性格是绅士精神。然而在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候,这个民族并未屈服,他们默默的承受苦难,默默的反抗。这在影片中,在丘吉尔的那篇著名的演讲中,在之后伦敦大轰炸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抵御外侮的勇气,值得所有人的钦佩。

  英法联军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败之后,用九天时间,在敦刻尔克撤退了33万士兵,为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保留了核心力量,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一次光荣的撤退。

  在《基督山伯爵》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的最大智慧就在于等待和希望之中。

  人性是软弱的,在遇到危险的时刻,人都会害怕,都要求生,都会绝望。然而人性也是顽强的,面对邪恶,人们不放弃,人们在抗争,永远不会屈服。他们深信,光明总要代替黑暗,正义总要战胜丑恶。

  人类社会就是遵循着人性的昭示,在发展在前进。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1

  作为一个业余靠电影打发时间的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深,但让我去分析大师诺兰的电影手法之类的这样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东西,我确实是哑口无言了。

  (摘)诺兰用他最富个人色彩的“多线叙事”手法,将海上(一天)、陆地(一周)、空中(一个小时)三个时空串联在一起,并将不同的时间密度压缩在同一长度内交错展现,营造出立体、丰富的空间感。一周,一天和一小时最后无缝对接,并且让高潮在一起迸发,这样的功底让人不得不赞叹。

  其实作为一只电影小菜鸟,我虽然可能体会不到导演牛逼的电影表现手法,但影片点滴细节之间,让我也深有感触。

  感触一——活着,真好!

  好像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唤起所有人内心对生命的渴望,但我对于生命之光这个词的理解,好像在敦刻尔克里有了一个更为让我满意的解释和表现:生命之光的照耀,好像就是汤米在沉了的船舱即将窒息而死的时候看到头顶开了的舱门奋不顾身拼着最后一口气一丝执念游了过去;生命之光的闪烁,好像就是坐在被击沉了的船上的海军士兵看到道森抓到救他的绳子;生命之光的明媚,好像就是即将溺死在坠落的机舱内的飞行员听到头顶塑料被敲破的.声音…看完敦刻尔克之后我体会到了生命之光的含义——绝望中的一丝希望,一丝生的希望。

  感触二——人性本善

  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即使是在战争这样你死我活残酷的现实下,也一定会存在善良的人性。其实全文最为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海上这条线索。从始至终,营救海上士兵;返回敦刻尔克途中救大批的落水士兵;甚至当海上士兵无意间杀掉了乔治,船长也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乔治很好不用担心…影片的结尾处也是温暖相随:当成功逃离敦刻尔克返回英国的士兵们正在担心会被百姓们唾弃的时候,站台上响起的掌声,递上的啤酒水果,灿烂的笑容让本是忧心忡忡的士兵们明白了,他们活着归来就是百姓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你若问我,影片如何,可能一个好字确实不足以概括全部,毕竟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生命的可贵等等让我的感情溢于言表。但我真心的由衷的希望,战争这种看似离生活很远的东西,可以只停留在历史,停留在书本里,毕竟当我看到影片中的一个无名小卒,面临的困境竟然是选择一种死法——要么在海底活活的憋死;要么在被石油环绕大火燃烧的海面活活烧死。我的内心会颤抖,甚至于闭上眼睛那个小哥注定死亡的场面还是挥之不去。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2

  诺兰是把大海和天空拍得最好看的导演,地面上,冷蓝色的海,清白的海滩,深色的厚重军装外套和头盔构成了冷峻锋利的基调;天空中,蔚蓝和暖金穿插,偶尔有五彩斑斓的光晕和战斗机划过的漂亮弧线,苍穹的广袤和飞行员的对比显得悲壮又苍凉。1940年5月的敦刻尔克小港,隔着平静的英吉利海峡就是士兵的故土,是家园。无数次的登船起航满是归乡希冀,又无数次地在硝烟中逃回,被海水的冷咸盖得绝望。

  影片一开始我就被一种紧张到甚至有点窒息的情绪包裹,这种窒息感缘于命运的偶然性和无力感。尤其是在战争这种特定的命题下,人类的渺小与脆弱可见一斑。上一秒,你是打开了沉船舱门解救了同伴的英雄,下一秒,便溺死在被敌人子弹穿透的轮船里;上一秒,你孤军奋战歼灭了敌军战斗机,下一秒却被迫降在了沦陷区……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给观众留下的并不应该只有感官上的震撼,也并不在于它使用了多少特效特技,相反,而在于剥离这些它是不是还是直击人心。《敦刻尔克》击中我的是对于战争和人性的理解。

  历史的开端,总是源于人类的不安,迁移,探索,贪婪,最后变成战争。“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却让年轻人奔赴战场。”当这两句台词从失去了大儿子的月光石号老船长的嘴里说出时,他内心的丧子之痛是不言而喻的。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里也有一句类似台词“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却被卷入了不得人心的战争。”个体的命运在某些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总是被忽略。当“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男主角被问到杀人是什么感受时,他说:“这没什么感觉,尤其是在战场上,唯有拼命方能取胜。”比利在肉搏战中杀死了敌人,对他来说,成为英雄的概率只能是零或百分之百,听起来残忍又真实,英雄也许并不想成为英雄,他们只是被命运偶然研究的产物。诺兰电影里的人道主义让我感动。

  《敦刻尔克》里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在广袤天空和大海的衬托下。人性在残酷战争的重压下的种种表现——惶恐,脆弱,绝望,变得可以被理解和原谅。每一个士兵只是被命运的手无形推着走,疲惫不堪着,如同惊弓之鸟,家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他们不知道战争何时胜利。男主和战友回家乡时对欢迎他们的老人说:“可是我们是逃亡回来的啊。”老人说,“那已经足够了。”对啊,幸存就是胜利。

  尽管被战争所带来的.死亡、绝望和窒息所笼罩,但人性的光辉依然在这部电影的某些时刻闪闪发光起来。当民众用渔船“含羞草号”“月光石号”来到敦刻尔克接回他们的孩子时,当空军飞行员最后一刻击落了敌军飞机的瞬间,我热泪盈眶。尽管电影里的人性有被拔高的成分,但是我依然愿意沉醉在这种伟大里,如果电影里都不再对人性抱有一丝希望,真实的世界会如何恐怖。

  影片最后,喷火战斗机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烧起了熊熊烈火,丘吉尔作了那段鼓舞人心的演讲:“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我们将战斗到底,然后向死而生。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3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4

  今天儿子说想看电影《敦刻尔克》,随即恶补了一下知识,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盟军遭到希特勒的强烈阻击,后退守到敦刻尔克,大量部队滞留海岸最后胜利大撤退的历史剧。当时心里就同意了,看后的优点:一了解历史,激起对历史的学习幸趣;二看电影会记住里面的好多细节,因为你专注吗,有助于人生中遇到相同问题或选择时,会有帮助。投入25元钱会为将来产出巨大的收益,合算。

  但是前些天刚看过电影《战狼II》没几天又要看,不能让他这么容易得到满足,就说,这么短的时间连续看电影,很贵的;该做的作业做完了吗,每日录音录了吗?(这学期开始录音语文课文和英语新概念,每天各录10分钟,相信一年以后,语言发达能力,语文综合学习水平,英语阅读水平及学习水平将大大提高,一年以后见分晓)。哈哈,他答应做完作业等等再去看。

  现在说观后感,本片采用三条主线来描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分别是一个英国士兵的曲折撤退之路,一个是英国私家渔船参与救援的过程,一个是空军支援的过程。

  战争的残酷:巷战随时背后飞来子弹,汤米跑得快翻过了墙才幸免于难。

  听天由命:宽广的沙滩集结了绝大部分的士兵等待撤离,相当的活靶子,没有任何防护,被德军飞机炸的血肉模糊,横尸遍野,当你没有任何选择时,做的只能是等待......

  英勇神武:皇家空军三架飞机(当然代表千军万马,但也许当时真的没有更多的飞机)通过相互协作,信息共享,诱敌歼敌,打掉德军好几架飞机,飞行员柯林斯最终被德机击中,被迫迫降在海面上,上盖故障无法出仓最后在道森儿子的帮助下得以脱险。法瑞尔最是勇猛钢张,歼灭几架德机后刚想返航,这时的油料已经不太够返航的了,又发现一架敌机,好吧,不回了,打你去,就这样法瑞尔放弃了返航的机会,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海滩上的弟兄,为了被救援的已经返航的'军舰,拼了,又击落了2架敌机,最后成功迫降在海滩上,为了不让德军得到这架飞机,开枪破坏了仪表盘,烧毁了整个飞机,当然,也被德军俘虏了。

  自发救援,经验丰富:私家船主道森一家及朋友自告奋勇独自去救援,救了翻船上一个海军士兵,此士兵因战争恐惧症为争夺船舵误伤了船主的朋友而至死;后又救了空军柯林斯,救一满满一船士兵返航途中又巧妙的躲过了德军飞机的扫射,最终成功返回英国本土。正因为有成千上万条民用船参与撤退救援,最终撤退回来33万多士兵,简直是奇迹。

  辞藻华丽,振奋人心:丘吉尔的演说简直棒极了,“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登陆场战斗,在田野中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山峦中战斗,我们永远不会屈服……”

  “敦刻尔克奇迹”当天的英国镜报

  民众们热烈迎接成功撤退回国的士兵们

  敦刻尔克胜利大撤退!!!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15

  最近诺兰导演的大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院线,这部被国产电影保护月压了一个多月的电影终于在中国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马去看了。

  本来暑假有一个活动,可以抽奖去北京提前观影《敦刻尔克》或是诺兰导演见面会,可惜我运气不好,没被抽中,不过我还是第一时间来看了这部电影。

  《敦刻尔克》是描述了历史上的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士兵被德军包围于敦刻尔克,英国政府组织海军与平民帮助撤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故事。据悉这是诺兰从小就开始听的故事,所以他对这部电影一定费了许多心血,对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通过三条不同的线描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让我记忆尤深的莫过于这三条线竟不是一个时间线,还能在最后衔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条讲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一个星期,几个士兵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有一个法国士兵甚至为了撤退混了进来,也充分体现出人的本性。第二条线讲述海上的一天,一个船夫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惊吓的落难英国飞行员,最后经过摩擦成功来到敦刻尔克的故事。第三条线是空中的一个小时,讲述了几个英国飞行员与德军飞行员交战的过程。

  整部电影看似分成三线,却在暗中互相推进,不断推出主题。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现任何一个德军士兵的正脸,也充分体现出了战场的恐怖,德军如幽灵一般的恐怖。这与《血战钢锯岭》还是有几分类似。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特别的少,相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对话的《盗梦空间》,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到了诺兰的才华横溢,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敦刻尔克》观后感11-30

《敦刻尔克》观后感01-31

敦刻尔克观后感08-24

海洋天堂观后感 《海洋天堂》观后感01-11

哈利波特观后感初中哈利波特观后感09-21

暖春观后感_暖春电影观后感08-16

观后感-最新防溺水安全观后感作文10-07

经典诵读观后感02-07

画展观后感03-16

《1921》观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