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高一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09 17:08:0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高一读书笔记

高一读书笔记1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故事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受。

高一读书笔记

  顾名思义,《项链》全文就是围绕着一条项链展开的:马蒂尔德是个出生在小职员家中的爱美姑娘,她为了参加一个晚会而向朋友借了条项链,舞会上,她是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倾倒。可后来项链却丢失了!马蒂尔德为了不被误会,于是欠债买了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直至十年后,朋友问起她家这些年为什么这么穷,她才忍不住说出了真相,朋友惊呼:“哦,其实我的那条项链是假的!”

  读完全书,马蒂尔德给我的第一觉,就是她爱美。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吗?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说:“趁着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真是爱美达到了恋恋不舍的地步。即使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可她爱美爱到无怨无悔!但同时她也是个单纯的人,在接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一个单纯女子,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十年后,小说中写到:“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是的,她爱美,但是她也单纯。

  我想莫泊桑不是一个讽刺贫苦人的作家,在他的世界观中,就算女主角曾经虚荣,但十年的惩罚已经够了,作者讽刺的不是她,而是故事中的小资产者。

  我相信,没有一个女性不爱美,但真的要做到马蒂尔德那样单纯,那样勇毅,那种面对残酷的困境不气馁,不悲观的程度,也许我们真的做不到。

  我敬佩她,她教会了我在困难面前要坚强,要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去奋斗,去拼搏,去进取。

高一读书笔记2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zi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高一读书笔记3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恩利科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他的100篇日记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触动了我。为了还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但自从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便和家里失去了联络。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但是13岁的马可尔同时也有了行动,他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不管是家人的劝阻,还是路途的危险,一切都阻止不了年幼却充满孝心的马可尔去寻找母亲。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马可尔对妈妈深深的爱引起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我的年龄比他大;我的家庭比他幸福;我的妈妈比他的妈妈更关心孩子。可我为什么却不如他爱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妈妈付出的多呢·有时心情不好就把火气全撒在妈妈身上;有时见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就认为妈妈对我不好;有时妈妈忙于工作就一口咬定说妈妈不疼我。比起来不如的太多太多……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在国外有一个感恩节,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界,有着传统美德的炎黄子孙也应该学会对爱感恩。

  当你付出了爱,当你真正学会了爱别人,当你真正学会了对爱感恩,那你的天空就将永远光明。

高一读书笔记4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

  扫一下目录,便知道自己读的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揭示中国文化巨大内函的一种美丽文字,读他的文章,第一印象就是清淡,遣词造句也自然,通畅,决没有半点儿华词丽句,也并不见那些故作高深的难识字,我渐渐地爱上这文字了,一点点地读,一点点地被折服,感动,再读进去,就会发现他文章的内容非常平实,使人亲近,让人信服,在不经意间又让人了解了中国过去的灿烂文化,书中一篇《白发苏州》看似写苏州柔丽凄迷的风景,却以小桥流水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文山水,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同时又展现出中国2500年的悠久文化史,不愧为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散文。

  读上这种文章,慢慢合上书页,轻轻抚着封面,淡淡地叹出一口气来,回忆过往的事,是常有的事。看着一篇《上海人》,那是一剖视上海文明,研究海派文化的论析文章,我是带着一阵阵苦涩的认同感读完全文的,有时心里会十分尴尬,并不时的说:“啊,是这样,我也曾这样。”“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 ,这样的心理特征被一个 艺术理论家、文化学者、散文作家的文字所印证,怎能不让人尴尬、郁闷?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化和史学功底,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人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

高一读书笔记5

  《第七条猎狗》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内容却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召盘。它非常喜欢打猎,却没有一条得心就手的好猎狗,而养的六条猎狗都因为意外的事故送人了,他为此常常引以为憾。第七条猎狗叫赤利,是一位军人送他的。威猛的赤利撵山迅如风,捕猎猛似虎。可是,就是这样一条好狗,却在泼水节那天遭到主人召盘的毒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一次捕猎中,他们发现了一只五六百斤的大野猪,召盘仗着自己手中有枪、脚下有狗,对着野猪的耳根就是一枪,被激怒的野猪向召盘冲了过去。召盘赶快呼唤赤利,却不见赤利的踪影。说来也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野猪被树枝卡住了,召盘趁机将野猪打死。

  就这样,赤利被赶出了家门,过起了吃了上顿愁下顿、吃了这餐没那餐的悲惨生活。半年后,召盘碰到了一群狼,而群狼之首正是赤利。赤利见饥肠辘辘的狼群想吃掉召盘,便不顾一切地与它们撕咬起来。最后,狼全死了,赤利也牺牲了。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么忠诚的赤利上次为什么不帮主人打野猪,其实,那天打猎时召盘踩破一窝蛇蛋,蛇生气地吐出了红信子,向召盘的颈部直扑过去。等赤利把蛇干掉时,召盘也把野猪消灭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崇洋媚外的亡国奴,他们为了一时苟且偷生,不惜出卖自己的祖国,连一条狗都不如。

高一读书笔记6

  祥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他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的理想是能拥有一辆洋车。三年后,他终于如愿发偿,可不幸的是,他用血汗钱换来的车,竟被乱兵抢走了,逃出来的他,到仁和车厂拉车,不幸再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逼迫祥子结婚的虎妞死于难产,他的车又只好卖了来给虎妞办丧事,之后,小福子表示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可当祥子再去找小福子时,却发现小福子自杀了。为此,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上进沦落为坠落,开始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过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开如欺骗朋友,利用朋友,什么都做得出来。

  我深深地为祥子感到悲哀,原来是如此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伙子,为什么会沦落成这样?祥子生活的社会充满黑暗,人性因此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仇恨,也许有人会说,祥子是输给了自己,因为他目光太过短浅,但我却觉得,祥子更多的输给了社会。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是难免的,祥子吃尽了所有的苦,受尽了所有的累,可到最后却还是两手空空。因为社会是现实的,这个残酷,无情的社会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热血少年逼上绝路。因此我们应明白,社会是无法随理想而改变的。

  相反,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一切都靠自己,我们没有太多理由输给社会的了,所以,我们只有学习祥子刚开始的那股劲,战胜一切,才会成功!

高一读书笔记7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题记

  我读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清高自傲的妙玉,柔弱多病的秦可卿,泼辣大方的王熙凤,孤寂深宫的贾元春,聪敏能干的贾探春,木愣呆傻的贾迎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落魄村庄的贾巧姐,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初嫁守寡的李纨,但她们的美丽才华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消逝,只有薛宝钗的唯美高贵依然在我心中传来空灵的回响。

  暗自祝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美好姻缘的人,多多少少对断送了这份爱情的薛宝钗有些怨恨。但我看见的是一个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也许她是有城府的女子。书中写她“挑贾母爱看的几出热闹的戏点,贾母见了,更是喜欢。”可是,我赞赏她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人处事是一门哲学,那么薛宝钗可是小小年纪便精通这门哲学的。元春省亲时发下来的灯谜,即使她觉得并无什么新奇,嘴上也止不住的夸赞灯谜新颖精巧。有城府又怎样,我喜欢的便是她那恰到好处的城府。

  也许她是个可怜而朴素的女子。就算贵为大家闺秀,房间里也“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古朴的定窑花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本书,茶奁茶杯而已。”不过,这是衬托出了她的超凡脱俗。不喜用那些庸俗的胭脂古董来修饰自己,即便如此,也丝毫掩不出她的'大气。她不会浪费,她可以坦然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和身为宝见华贵的贾宝玉交谈。她可怜嫁进家门三月就被迫守寡。就算贾宝玉不爱她,为什么也这样决然而去独留她一人?是岁月无情还是天意弄人?

  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知道史湘云没钱请诗社作席,就把哥哥的螃蟹宴搬来替史湘云解围;史湘云送了绛纹石戒指,便给袭人也送去一份;夏金桂独独欺负香菱,她便把香菱要来跟在自己身边;林黛玉身体不好,她给黛玉送燕窝,送一瓶儿蜜饯,还开导她爱惜自己身体和读正经书。这般的善解人意,更是红楼梦中无人可比肩的。

  论相貌,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不知是哪一点比那“倾国倾城貌”差了些。论才学,她“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痕”,也不比那“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差。论女红,她“坐在床边纺织女红”远超林黛玉的“丫鬟紫鹊坐在风口做针线活”。论道理,宝钗心胸开阔,黛玉那小心眼儿远不及她。

  某日,蓦然在一个午后胡思乱想:如果宝玉先遇到的是宝钗,那会不会没有这个结局?而后,我便释然了:宝玉黛玉纯真的爱情岂是时间可以决定的!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受伤的那个人是宝钗。那个朴素却超凡脱俗,善解人意又有城府的女子。

  任他宝玉弃你而去,你依旧是《红楼梦》中最美的那一朵花,跳一曲最美的独舞,爱上那座盛世的空城。

  让我跨过千年来爱你,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高一读书笔记8

  “不知不觉,一句接一句,它们为我稀释了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与愤怒,揉进了这本小册子的字里行间。空气,光明与天地分割了所有字词。如今,空气,光明与天地穿梭在破碎的哀伤中,让这哀伤变得轻盈,变得从此可以承受。二是二年前生活加诸我的使命,靠写作推进了一大半……”——

  卡特琳娜·谢娜

  卡特琳娜·谢娜的文字极具真实性,与丈夫马克·吕布的摄影形成纪录片式的互文性。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而随着女儿一天天的成长,慢慢流露出怜惜之情,欣赏女儿的可爱与天真。她没有把智障女儿写成一个天使,而是如实地记录她别样的成长,她的喜怒哀乐。而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下,女儿与母亲相处时的欢跃,以及女儿独处时的神情,都留下了真实又温情的家庭胶片。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看春天一片桃红柳绿,那是爱,回报阳光的沐浴;看夏天大树投下绿阴,那是爱,回报大地的养育;看秋天庄稼硕果累累,那是爱,回报农民的辛勤;看冬天腊梅迎风开放,那是爱,回报风雪的考验!读懂爱,接受爱,付出爱,并向一切感恩!

  文章结尾说道:克莱芒斯,从今天起,我可以对你说出童话故事的结尾,美女对野兽说的那句话:“有我,你别怕。”是的无论日子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安然无恙,我也能对你说:“有我,你别怕。”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天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然而马克用自己的爱始终呵护这自己那先天性智障的女儿,是他对坎坷命运的感恩!

  恰恰因为卡特琳娜·谢娜生活中有着这么多缺憾,他才有了更多美好的追求。起初他在奢求着什么,抱怨生活的不公,命运的不平,造化的弄人是。但她很快就意识到:命运是不能改变的,她唯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心去呵护女儿,用自己的心去爱女儿,她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失去正常人的智力后,再失去她本身应得的母爱!于是卡特琳娜·谢娜忘记了生活的不公,命运的不平,造化的弄人,相反的,他怀着一颗剔透感恩的心,呵护着自己的女儿!

  感恩的心,是一颗智慧的心,无论我们是尊贵地生活还是卑微的存在,无论生活在何处,有着怎样曲折特别的生活经历,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可沉淀出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解内心的积怨与不满,收获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高一读书笔记9

  若提到《平凡的世界》那就不能不提它的作者路遥。这位中国著名的作家在这不书中并没有太多耽溺与个人一己的世界,而是更多关注的是平凡世界中普通人的人生。但同时,这位客观性很强的客观性作家,也深深的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尽管那时我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路遥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而他后来在创作中对苦难生活的真切描绘,表现炼狱般的苦难生活对一个真正的人性格的磨砺、精神成长的作用,都与他童年和少年时对苦难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体验有关。

  若提到《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主角,那当时无愧便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倾心塑造的两个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了他们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真实的描绘出了他们的命运发展,又对他们倾注了充分的爱和理解。

  孙少安是个土生土长、脚踏实地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他的身上,既有老一辈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有为家庭而牺牲的自我的传统美德,也有新一代农民渴望变革、敢于冒险的精神。从自愿回家,帮助父亲挑起全家的重担;再到为了弟弟放弃学业。这是一个吃过苦、受过难的庄稼人。他因苦难而懂得了生活的真正含义:诚实做人、老实做人。

  然而,在爱情婚姻的选择上也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面对青梅竹马,如今已是小学教师的田润叶的追求,孙少安的自卑心理和顽固的世俗观念让他狠下心来拒绝了润叶,从山西娶回了与他般配的贺秀莲。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城乡对立,工农差别给人性格、心理以及个人命运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他办砖厂时的沉与浮、悲与喜,既表现了他的性格,也体现了他作为那个时代的农民思想的局限性。

  而他的弟弟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农村青年。他因知识而开阔了眼界,因开阔了眼界而有了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有深沉的生活内容,他对人生理想的憧憬、的追求,就是一个知识青年自我意识和人的意识觉醒后队最有价值的人生的追求。他不甘于困守大山,而是期望到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离去闯荡。

  他们脚踏实地的寻求自己的爱情、事业与幸福。我想,这种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更是值得当代的青少年们学习。

  当然,《平凡的世界》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角色,例如田晓霞和孙兰香。 孙兰香,她刻苦、她聪慧、她更懂得感恩;田晓霞,她向上、她知性、她更富有爱心。

  《平凡的世界》写现实的残酷令人震惊,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思想的禁锢、文化的频发以及人的精神的贫困,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然而,正是在经历苦难的受难之中,人才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人性的美之花才得以怒放。

  《平凡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苦难是上天给予我们最丰厚、最美好的奖赏。正因为苦难,生活才会真实;也因为真实,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有诗意。

高一读书笔记10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与伟大的实践教育家。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我谈谈两点感想:

  (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 “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与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与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高一读书笔记09-15

高一英语读书笔记10-24

高一语文读书笔记07-17

高一读书笔记大全12-02

高一读书笔记四篇01-20

西游记读书笔记高一03-21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高一范文04-22

高一读书笔记500字10-22

高一《骆驼祥子》名著读书笔记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