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财产权入宪的意义有哪些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财产权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产权入宪的意义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产权入宪的意义有哪些
2004年财产权条款、人权条款载入我国宪法使宪法的规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它明确了人权作为宪法原则的地位,从而使我国宪法构成了由财产权原则、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组成的宪法原则体系,由此使宪法原则和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与明晰,财产权入宪的意义。
一般而言,财产权保障的宪法规范体系包括三重结构,即保障条款、制约条款和损失补偿条款。其中保障条款确定了现代财产权保障制度的一般前提,制约条款则旨在对财产权的保障加诸一种适当的限定,而补偿条款进而对财产权的制约进行制约,从而既维护了不可侵犯条款所确立的前提规范,又为制约条款在整个规范内部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缓冲机制。这三层结构逐层展开、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的正反合逻辑的复合结构。林来梵先生提出,中国宪法原有的财产权保障条款存在一些缺陷,如保障对象的限定性、规范体系的不完整性、规范涵义的不确定性、保障制度的倾斜性等。这几点不足,通过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得到了弥补。第一,宪法原有条款对私人财产权的保障,偏重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而轻视了对公民或其他财产权主体的生产资料的保障。另外,宪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只是物权的一种形态,但并不包括其他物权的种类,也不包含债权、知识产权等其他财产权。修正案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由此宪法对于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更为全面。但继承权属于财产权的一种,没有必要单独列举,这是今年宪法修正案修宪技术的一个瑕疵,法学论文《财产权入宪的意义》。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是在1988年修正案、1993年修正案、1999年修正案的基础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肯定。这次对宪法第11条第2款的修改,第一是强调平等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第二是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体现“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的方针;第三则强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以体现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方针。第二,在规范体系中原来缺乏财产权的保障条款和补偿条款,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得到补充。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了公民私有财产的保障条款和补偿条款。并且提出了征收的三项条件,第一是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第二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第三是必须予以补偿。这里没有给出补充采取的原则是公正补偿还是完全补偿,有待进一步的宪法解释。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为土地征用规定了补偿条款。
第三,规范涵义得到确定。
各国宪法关于财产权保障的规定一般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之中,而宪法修正案首次把财产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列举和阐释。第四,宪法的倾向性得到了平衡。宪法的保障条款原来更倾向保障公共财产,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则体现了一种走向平衡的趋势。从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修改,“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可看出我国宪法更为注重社会价值的综合平衡,即正义目标的实现。
财产权入宪的意义首先是有助于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正义。财产权制度需要得到宪政框架的支持,后者的基本内容包括法治、财政宪法、职业自由、迁徙权等。正如美国宪法学者萨恩斯坦所说,为财产权提供有力保护的宪法。
宪法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财产权是一种基本权利,保障公民的生存和发展。财产权是公民的一种重要权利,它是公民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和积累财富的基础,能够保障公民的生存和发展。
2.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保障公民的财产权能够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有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才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保障公民的财产权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当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活动,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家的发展。
宪法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方式
宪法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确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范围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范围,保障公民的财产权不受侵犯。公民的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这些权利是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合法获得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这些权利不受侵犯。
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重要性
2.规定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义务
法规定了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义务,国家应当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保障公民的财产安全。国家应当加强财产权的保护,防止侵犯公民的财产权,为公民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环境。
3.规定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制度
法规定了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制度,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公民在维护自己的财产权时的法律途径和手段。这些法律制度是公民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的基础,保障公民的财产安全。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的实践意义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经济发展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合法获得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家的发展。
2.促进社会稳定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他们会更加安心,不会因为自己的财产受到侵犯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3.促进法治建设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可以促进法治建设。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只有保障公民的财产权,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社会。
4.促进社会公平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民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财产权得到保障,可以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从而导致社会不公平。
法保护公民财产权的不足之处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不完善
法规定了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制度,但是这些法律制度并不完善。一些法律法规过于晦涩难懂,很难为公民有效的保障。
2.执法不严格
法规定了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义务,但是在实际执法中,有些地方政府和执法机构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公民的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3.社会风气不良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造成影响,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财产权,这也给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法保障公民财产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它保障了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财产权。
【财产权入宪的意义有哪些】相关文章:
大学军训的意义有哪些好处08-22
竹的特点有哪些象征意义02-18
名言警句的启示作用及意义有哪些10-29
成人提升学历意义有哪些03-26
关于CT灌注扫描意义有哪些09-16
泼水节有哪些来源意义04-17
过中秋节有哪些意义10-10
新手停车入位技巧有哪些01-20
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01-25
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有哪些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