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运动前后注意事项
孩子们都喜欢运动,跑跑跳跳、户外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在孩子的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运动前后注意事项,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运动前后注意事项
很多家长们觉得小孩子常常运动就能长个高个子,身体棒棒。其实小孩运动也有很多要家长注意的地方。
活动之前
1、家长首先要检查活动的场地、设施与幼儿的着装。
应先排除活动场地上的异物和积水等不安全因素。查看一下活动设施是否定期检修,避免发生意外。运动服装要轻便、舒适,避免过多、过厚的衣服限制 幼儿活动。幼儿也不宜穿过硬、过厚的皮鞋,以免扭伤、摔伤。
2、掌握好适宜的活动时间。
如:上午10时和下午3时为幼儿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研究表明,上午10时和下午3时是全天中空气较清洁的时间。上午9时后,地面受阳光照射, 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迅速,积聚在人呼吸带的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午后3时,气温较高,风速快也有利于空气净化。所以这两个时间段为幼儿最佳活动时间。
3、选择适合的天气。
雾天不宜让幼儿外出活动,因为雾天空气湿度大,雾中不仅带有煤烟、粉尘、病菌等有害物质,而且雾可以阻止废气向空中扩散。雾天湿度大,相对缺 氧,幼儿会感到胸闷、心慌、气促、无力。雾天视物不清,也易造成幼儿碰伤、跌伤。而烈日当空时,幼儿在户外活动容易中暑;饭前、饭后半小时内活动则易吸入 冷空气,产生胃痉挛,对幼儿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活动期间
1、家长要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状况。
一般可采用观察法和脉搏法测定。活动量适宜时,幼儿面色红润,汗量不多,呼吸中速稍快,动作不失常态,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幼儿在游戏中的平 均心率能保持在130-140次/分之间。反之,幼儿活动后则脸色苍白,汗量很多,幼儿出现一副很疲劳的样子,表明活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
2、应注意幼儿活动中运动量的比例安排。
根据幼儿人体生理机能活动上升—稳定—下降的一般规律,家长要掌握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活动结束前又逐步减少这一原则,以便在活动结束后的 较短时间内,很快恢复正常。
3、加强幼儿活动时的护理,家长要做到既保护好孩子,又使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
如在活动时可根据活动项目给予指导,告诉幼儿注意事项,同时也要及时给幼儿穿衣、擦汗。对于出汗量大的幼儿和体弱儿,活动时可给他们背后垫一块 干毛巾,以便于汗水的吸收,避免活动后着凉。
活动过后
1、活动后不可让孩子马上饮水或吃冷饮。
因为幼儿在活动后,全身各部分脏器血液流量大大增加,饮用大量水分会给心脏增加很大的负担,长此下去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千万不可在活动后食用冷 饮,如:喝冰冻汽水等。因为幼儿活动后新陈代谢旺盛,各种脏器的毛细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血液循环较快,若此时马上食用大量的冷饮,会刺激各处的毛细血 管,尤其是胃肠道的毛细血管立刻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和消化液的分泌,时间一长必定会引起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症状。
2、活动后不可马上让孩子洗冷、热水澡。
若幼儿在浑身是汗时马上去洗冷水澡,冷水刺激皮肤神经感受器,使皮肤毛孔突然关闭,全身毛细血管包括肾脏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在临床上会产生畏 寒、发热、渴、尿少等症状;若毛细血管强烈收缩,更会引起血压升高,出现头晕、头痛、头胀、眼花、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幼儿活动后即去洗热水澡,会刺激 皮肤、肌肉毛细血管扩张,体内的血液过多地分布到皮肤、肌肉中去,势必造成心脏、肝脏、脑等人体的重要器官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出现头昏、胸闷、眼花,甚至 晕厥现象。若不引起重视,幼儿经常性地运动后马上洗热水澡,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长期的、慢性的、难治的头昏、头痛等病症。
儿童运动健身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运动前先热身
儿童在运动前进行热身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它们。由于儿童的身体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都处在发育的阶段,做好热身运动,不仅能更好的防止在锻炼时发生意外,还能提高后期的锻炼效果。
合理的运动强度
适合儿童运动的项目非常多,负重类项目不可取,他们的体能还达不到负重的程度,长时间负重会影响生长发育。儿童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可以选择足球、篮球等团队项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预防中暑
中暑是夏季运动时最容易出现的运动伤害之一,尤其最近全国高温不断,更要警惕中暑、热射病等问题。如果儿童运动时出现头晕面红、恶心呕吐等症状,很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此时要立刻停止运动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进行降温。
婴幼儿运动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
1、抬头训练
宝宝出生一般2个月后可以进行俯卧后抬头,可以让宝宝俯卧,用玩具逗引他抬头,或者家长用两只手分别托住宝宝的背部和臀部竖着抱宝宝趴在大人的肩膀上,让他抬头观看室内外颜色鲜艳的物品,俯卧抬头练习不仅能锻炼宝宝的颈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对宝宝较早正面面对世界,接受较多的外部刺激也是非常有利的,但一定要注意每次不要时间太长,避免宝宝太累。
2、翻身训练
一般从宝宝3个月开始就可以训练他翻身了,比如大人手拿宝宝感兴趣能发出响声的玩具分别在两侧逗引他,并亲切引导和帮助,训练宝宝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翻身主要是训练宝宝脊柱的肌肉和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宝宝身体的灵活性,同时,翻身也扩大了宝宝的视野,能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一般每次2~3分钟,注意在练习翻身的时候避免扭伤宝宝的手脚。
3、稳坐训练
5个多月的宝宝就可以练习坐了,刚开始坐的时候是向前倾着坐的,慢慢地他才能把腰直起来像大人一样坐着。训练宝宝坐稳主要是训练宝宝腰、背部肌肉和脊柱肌肉的力量,开阔视野,大人诱导宝宝活动的范围更大,使他探索的世界更宽广。刚开始练习坐着的时候3~5分钟就可以了,以免宝宝的脊柱受到过大的压力。
4、爬行训练
一般在宝宝6个月以后,就可以进行爬行训练了。将宝宝的身体俯卧在床上,妈妈在宝宝前面放置一些好玩儿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并鼓励宝宝去拿玩具,爸爸可在身后用手推着宝宝的双脚掌,让他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动身体,接触到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帮助,让宝宝试着自己爬。当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中,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腹背与四肢的肌肉,并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的站立与行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爬行对孩子来说是一项较剧烈的活动,消耗能量较大,据测定:爬行时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着多消耗两倍能量,这样就有助于孩子吃得多、睡得好,从而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5、站立训练
宝宝在经历了抬头、坐、翻身、爬行等运动发育的过程,慢慢过渡到要开始学习站立了。一般在宝宝9-10个月时就能独自站立了。刚开始时,可用双手支持在宝宝的腋下,让其练习站立。当宝宝两手扶站较稳时,可训练一手扶站,让宝宝一手扶站,另一只手去取玩具。站立不仅仅是运动功能的发育,同时也能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
6、走路训练
一般来说,在宝宝学独站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学扶着东西走了。家长可以让宝宝扶着床沿或者沙发站立,家长在另一头用玩具吸引他,让他学会挪步,移动身体。当孩子具备了独站、扶走的能力后,就离会走不远了。宝宝走路有早晚,在训练过程中不要太强求。宝宝刚开始学走路时,别让他走得时间太长。学习走路的宝宝会经常跌倒,这时父母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鼓励他“再来一次”。并对每一次的独走成功立即给予表扬。
7、逐渐增加其他训练
当宝宝走路比较稳以后,就可以逐步加入其他训练了,比如幼儿体操,可以给孩子看电视上的体操,配合音乐进行模仿,如广播体操、健美操等,可以增进动作协调性,有益于肌肉和骨骸的发育。再大一点还可以联系弹跳、游戏、木马、滑梯、游泳、短跑、球类、舞蹈、跳绳等活动。
【幼儿运动前后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面试前后注意事项12-26
拔牙前后的注意事项11-25
练瑜伽前后注意事项12-24
亲子瑜伽前后注意事项09-19
献血桨前后注意事项11-25
新居入伙前后注意事项12-09
老人在游泳的前后的注意事项06-27
肠镜检查前后注意事项11-23
车辆镀晶前后注意事项11-23
游泳前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