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译文及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译文及赏析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①,回首见山家②。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释:
①云沙:云海。
②山家:山那边。
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云沙:犹言如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走动、来往。
咱:自称之词。
参考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该诗是元朝张养浩的作品。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作者简介:
张养浩,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可知者就是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后因子贵,追封通议大夫(正三品) 、吏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母亲许氏,后追封济南郡夫人。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根据其后来作品《双调胡十八》中自述:“从退闲,遇生日,不似今,忒稀奇。正值花明柳媚大寒食,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都一般满千岁。”判断其生日大约在寒食节前后。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又追上去交给失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非常,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至元十九年(1282年),母亲,外祖父相继去世,父亲又续娶尚氏,为养浩的继母。
【《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注释诗词07-24
得胜令·四月一日原文、翻译及赏析01-30
白《雁》赏析08-11
《百字令·半堤花雨》译文及赏析01-14
秋雁原文及赏析02-27
秋雁原文、赏析09-20
早雁原文及赏析04-17
白《雁》赏析[热]10-10
《秋雁》原文及赏析11-03
闻雁原文及赏析(经典)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