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笔记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1
有人曾经说过:名字只是个代号罢了。过去的我深以为然,但是读完《我们》这部作品,我才猛然发现名字的可爱。从名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辈分、血缘关系;可以窥知长辈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给予的希望;名字甚至是个性的张扬,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名片,表现了我们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组冷冰冰的字母与数字,他们不需要或者说是禁止张显“个性”,需要的只是共有、统一、稳定的“集体”。书中描述的王国里,没有“我”,而是用“我们”湮没掉。
在大统一国,国家由造福主全部安排好号民的一切,每个人只有符号,千百万号民按照造福主制定的作息、生产、学习和娱乐规范进行统一行动,包括性生活。所有的一切必须遵循《诚实号民义务条例》服从统一安排。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世界大同,没有语言、文化、宗教、情绪的差异,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欢乐、悲伤、痛苦的本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类已被机器控制着,成为木偶,每日被机器拉扯着身上的线,是一群无从反抗的奴隶。
在这部反乌托邦社会的作品中,作者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以抹杀个性,囚禁思想为代价的所谓的理想世界真的值得我们追求么?人类在这样的社会中逐渐僵化、腐化、变成行尸走肉,抛弃了独立思考能力后的我们还能称之为“人”么?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2
前几天翻到一本刊物,叫做《我们爱科学》,感觉名字很耳熟,于是怀着好奇的心理翻了开来。这是一部很不错的杂志,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创造灵感,启迪科学智慧,培养科学素质。
它的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吸引了我。它主要栏目有生命遐想、热点追踪、全息探秘、宇宙奥秘、少年军校、地球护卫队、可爱的动物、科学探险营、身边的科学、快乐科学课、电脑小玩家、主题公园、大开眼界、军事万花筒、玩得心跳、新知集结号等二十余个栏目。你看,这么多栏目,怎能不让人心动呢?
它有自己的特色:篇幅小,容量大,图文并茂;既严肃又活泼,既时尚又经典。让人浮想联翩: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它给人以智慧,帮助人们摆脱庸俗,走向文明的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科学的萌芽是智慧的曙光,少年是国家的萌芽,热爱科学从我做起,发展科学从我做起,弘扬科学从我做起。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鲁莽迷信的看待问题。
知识用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听过这样一个家喻户晓故事: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当他坐在果园里的苹果树下,看着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下,并思考它的原因时,命运就已经注定,他的理论会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他成功的所有秘诀就是善于发现。所以,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凝视这个世界,你会在冰火霎那之间,突然发现:天空竟然是蓝色的,梨子竟然是长在树上的,叶子到了秋天竟然会落下的……为什么以前自己没有发现呢?还是发现了就漫不经心的挥挥手说理所当然的呢?于是傻乎乎的错过了一切,等到好久好久以后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当然,当我们发现天空是蓝色的,梨子是长在树上的,叶子到了秋天会落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开始思考,思考,思考,再思考!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再加上搜搜资料,记记笔记,一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哪怕再能的问题也能硬扒个蛛丝马迹出来。
科学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理解,开始相信,开始热爱,开始拼搏。我们融入科学,科学融入我们。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3
这些天,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慨万分。有幸,在历史的过往中,有过这样一个温馨单纯的家庭,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携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迹。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杨绛先生以独特的笔法、一贯的慧心,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而开篇第一段就为整本书埋下了伏笔。太阳西沉,黄昏薄暮,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同散步,有说有笑,走着走着,杨绛先生忽然发现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见了。任凭她怎么找,怎么喊,都找不到钱钟书的影子,也听不到他的半点回应。空旷的野地,寂静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声音,在空荡荡的荒郊野地里飘荡着,杨绛先生的孤凄与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梦中的自己凄凄惨惨,好像只要能找到钱钟书,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杨绛先生突然醒了,发现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边酣睡着,“呼——”杨绛先生如释重负。之后,她告诉醒了的钱钟书,埋怨他丢弃了自己,但钱钟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解释,只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浮生若梦,而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岁月在一季季风雪里轮回,俩人执子之手的爱情,终怕有一人会先离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天长地久。
都说梦有预知的功能,杨绛先生常做的梦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落叶满地,一棵棵杨柳都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杨绛与自己的丈夫女儿失散了。梦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趟过河,攀着山,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都是离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先后得了重病,相继去世,面对生离死别,杨绛先生用古代诗歌“杨柳”这一意象来折射自己内心的孤单与悲伤,肝肠寸断后,生命只剩回忆,留下的就只能是悲伤。斑驳的屋子,女儿的声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脑海不断出现,怎能用“凄凄惨惨戚戚”来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山里没有路,我在乱石间拼命攀登……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他说:‘绛,好好里。’”杨绛先生没有说“明天见”。一生的情,一瞬的离,明天亦能再见?晨光熹微,水声哗哗,山上的“望夫石”还在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逝者如斯夫,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可温馨的回忆还在,生活仍要继续。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里,杨绛先生重温了一遍和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和他们再聚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杨绛与钱钟书远赴英国,千里求学,共读牛津。时光总在静静的日子无声无息地流过,每个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每每想起,只能用读书来化解对家乡的思念,所以他们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而生活又是百味丛生,换房、做饭……随着平淡的岁月流淌进心房,为他们的内心增添了一份恬静与安详。直到女儿钱瑗出世,宣告了一个家庭的完整……
全书是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娓娓道来的。虚实结合,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杨绛先生与丈夫和女儿的一生岁月,也是让杨绛先生撕心裂肺的岁月。同时加上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抒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华才子,满腹经纶,一身痴情;她是大家闺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从清华校园里相遇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琴瑟和鸣,彩凤双飞,谱写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场邂逅,换来了美好的爱情,从此经年相伴,即使繁华逝去,岁月斑驳,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同时文中的许多经典语录也是让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这让我想起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学会放长远,毕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4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女士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那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资料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资料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齐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女士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一样,前一段时光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我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女士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女士却能够把它们串在一齐,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资料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资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绪,所以个性喜欢。
杨绛女士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我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5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能够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女士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明白自我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期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女士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向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我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我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女士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6
杨绛先生优雅而博学,从她的文字中书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颗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她的文字温暖而安宁,幽默而睿智。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老对于夫人的评价,同时也是一位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赞叹。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读《我们仨》,书香君在她朴素的文字下感受到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历尽沧桑后无声的探寻,是宁静生命里掷地有声的娓娓道来。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杨先生一贯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中,将“我们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难和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那样一个被漂泊、战争、分离、贫穷充斥着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励,依然对生活保持着乐观而积极的心态。在杨绛先生清新隽雅的笔下,生活的苦难没有难为到充满爱的家庭,幽默而生动的场景跃然纸上,让书香君回味而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在杨绛看来苦难是一部荒诞的喜剧,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书香君也能在这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到“我们仨”真实而温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教人正视世间的悲欢和人生的磨难,平静面对并学会坦然接受,同时积极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断体验和实践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7
还记得这是我8岁时看的一本书。今天,我又翻开了这本书,看着那美妙的文字……
书中的大意是:一个打猎的老爷爷,在森林中走着。突然,他发现了一只野猪向一个毛茸茸的小狐狸扑去。老爷爷一枪把野猪打死了。老爷爷把小狐狸抱在怀里。一天晚上,风很大,把油灯吹灭了。小狐狸为了感谢老爷爷,变成了一只火狐狸,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方便。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感激是如此重要。在生活当中,如果其他人对你提供帮助时,要懂得感激,哪怕是一句“谢谢”。可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感激呢?例如,一位同学没带橡皮,另一个同学借给他。可是那位同学却因自已是中队长而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啊!如果生活中没有感激,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冷漠无情。
我打算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多感激他人。施以一份爱心,必将得到别人对你的感激。假设没有感激,整天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希望大家都要改正这个不良习惯,让这个世界更加有亲情!
今天,仍然看着这本书。我在将来的那一天,可能是一位志愿者,可能是一位开出租车的司机,可能是……但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激的心,一直到老,到老……
四年级:陈学舟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8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
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9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主要讲,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创伤,人们生活不再安宁。雄伟的山峰,本来是雄鹰的家园,可是无情的轰炸机,成了不速之客;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本来是野兽的天下,可是无情的战火,把森林化为灰烬;清朗的夜空,本来是蝙蝠和猫头鹰的天下,可是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让它们失去了天地;清澈见底的湖水,本来是鱼儿的乐园,可是如今巡弋的水雷和战舰,打破了它们的梦境。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体现出那些孩子是多么渴望和平。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家园,成为孤儿。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这是为什么?是为了和平,如果没有战争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没有战争的世界将会永远和平。我们希望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在一次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的孩子们享受春天。
四年级:823888269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10
昨晚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了。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了。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读书笔记范文11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最好的我们的读书笔记11-11
★《我们仨》读书笔记01-06
我们爱科学读书笔记01-15
《我们爱科学》的读书笔记07-30
我们仨读书笔记05-22
《我们爱科学》读书笔记03-23
我们看海去读书笔记05-31
《我们仨》读书笔记04-24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