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
水蛭养殖是利用野生水蛭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生物,目前有金钱宽体水蛭、菲牛蛭等野生水蛭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饲料等生物转变为生物能,以取得水蛭的机体和药材等生物产品的生产。那么养殖水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
养殖水蛭注意事项
一是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计划养殖前先参加学习培训,到养殖场实地参观学习,再动手养殖。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具体气候和水域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适合水蛭养殖池塘,节省建设投入,降低风险。
三是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积极培肥水质,为水蛭提供天然饵料。但要控制肥料施用的质量和次数,确保水质和饵料丰富,但不宜过肥,否则容易造成水蛭缺氧,从而影响其的生长发育。
四是合理饲喂。提高饲料利用率,利用本地天然饵料资源。
五是要有合适的苗种来源。野外采集要注意品种选择。
六是做好水蛭病害防治工作。遵循水蛭的生活习性和生病规律,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促使水蛭健康成长;在水蛭生病后,切忌盲目用药或乱用药。
水蛭养殖技术
设防逃网为防止水蛭逃跑,引种后不得直接将水蛭投放到池塘里。在池塘内侧设置水蛭防逃网,高度在80厘米以上。在池塘周边选择一块阴凉潮湿的地方,将水蛭放到里面,让其自行爬进池塘。
大量放养水生植物因水蛭怕阳光直射,应放养水葫芦和浮萍,既可作为田螺饲料,又可遮光,有助于水蛭在上面产卵。
供给充足饲料每公顷水面应投入约750公斤田螺。此外,每周为水蛭投放不含盐的畜禽血块1次,放置时间不超过两天。将血块放在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水蛭嗅到味后便可爬上采食。
繁殖期注意观察水位水蛭在覆盖物下的泥土中繁殖,繁殖期内,若水漫过土床约7天,水蛭卵就会因缺氧而死,应注意察看。
及时捕获一般在10月捕获。打捞出来的水蛭按大、中、小规格分开,中等的应马上加工成干品后出售;小的另外放在一个池中继续养殖。
水蛭养殖模式
半人工网箱池塘养殖利用荒田开挖或地势低洼的老池塘、鱼荡进行网箱养殖,这种养殖方式采捕方便,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养殖方式,亳州市采用这种养殖模式面积达5.3公顷。网箱长度不限,宽3米~5米,高1.5米以上,水深保持80厘米以上,每平方米水面养殖约120条。
仿生态泥池养殖利用废旧池塘、低洼荒地挖养殖池(沟)宽2米~3米、深1米~1.5米,长度不限。东西走向,池(沟)之间留走道(1米~2米宽)。对老池塘、鱼荡进行修整后养殖,做好防逃设备即可。池内水深保持50厘米~100厘米,每平方米水面养殖100条,约养75万条/公顷。该方法低投入、高产出,适宜大规模养殖,是目前最理想的养殖方式,亳州市采用这种养殖模式面积达7.3公顷。
河沟网箱养殖河沟网箱养殖水蛭生长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大网箱养殖的水蛭生长速度比小网箱快,在风浪的作用下,养殖网箱溶氧量提高是水蛭生长快的主因。水蛭网箱要选用聚乙烯片,纱网细密、抗腐蚀、耐老化,不但抗拉强度好,而且利于水的流通。目前,亳州市河沟网箱养殖水蛭面积达1.3公顷。
水蛭养殖方法
1.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浦捉、购买或自繁。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购买。中国传统作为药用的蚂蟥有三种: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为好。金钱蛭体形大,产量高。金钱蛭即农村中俗称的“牛蚂蟥”。牧牛时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都可产卵繁殖, 于3月下旬至4月(长江流域,下同)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产卵茧1~4个, 每个茧内幼蚂蟥数为13~35个,多数20个左右,每个蚂蟥一次可繁殖60~80条。幼蚂蟥于6月大量出现,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间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以早春放为宜。早春放养十月即可长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1)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 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① 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 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2) 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3) 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 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4) 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 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 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把繁殖后的种蚂蟥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蚂蟥, 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4.水蛭饲养技术
蚂蟥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
(1) 投饵:金钱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人工饵养天然饲料以来源广泛的螺蛳为主,辅以蚯蚓、昆虫的幼虫等,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蛳(每亩25 千克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蚂蟥自由取食。投放螺蛳不宜过多, 以免与蚂蟥争夺空间,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蚂蟥的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把猪、牛、羊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要及时清除凝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2) 调节水质:蚂蟥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水温宜保持15~30 ℃以下便停止摄食,过高也影响生长,在污秽水中亦能生长。但人工养殖密度高,水质保持清洁为好,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7~8月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3) 越冬管理:要保证种蚂蟥安全越冬。入冬后,气温降到10℃以下, 蚂蟥停止摄食,钻入土中或树叶下冬眠,早春放养的蚂蟥一般都已长成成体,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将水排完,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种15~20千克,集中投入育种池中越冬。可以排水越冬。排水后,可在池面上加盖稻草或木杆以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也可以带冰越冬,要将池水适当加深,以防止完全结冰。
投饵及管理
1.投饵。天然饵料种类以淡水螺类、蚯蚓及部分昆虫为主,规模养殖辅投各种动物血、内脏和淡水鱼虾贝螺类,以及畜用配合饲料和农作物的秸秆。池塘养殖可投放一定数量的野生螺蛳或福寿螺,量一般为0.05-0.1kg/平方米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供其摄食。放螺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与主养品种争夺生存空间,主客易势。投喂动物血或拌饵投喂时,应注意间隔投喂和及时清除剩饵,天热时更要注意,以免污染和败坏水质,影响水蛭生长。
2.日常管理。水蛭病害极少,以调节水质为主,水蛭虽然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或变坏,则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养殖过程中,水温一般保持在10-40℃之间,过肥过污的养殖用水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一般水体中溶解氧应大于0.7mg/L,出现缺氧,小水体可通过人工淋水解决,较大的水体要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较为清新的水质十分重要。
温室越冬
受地域影响,北方水蛭养殖应建立人工条件下的日光越冬温室,以打破其冬眠习性,增加养殖时间,缩短上市周期。日光温室一般为竹木塑苫结构,北部墙体为土铸或砖混,厚0.8-1.5m,东西向,长30-50m不等,南北跨度10-15m,主柱数量5-7排。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留出门、通道及风口。在严寒雪封季节,还应做好除雪和人工增温措施。较高级的温室可用塑钢无立柱方式,只是造价相对要高。
通过建造日光温室,有计划地捕大留小,集中越冬,期间日常管理应密切注意温室内外温度变化,及增氧防风、抗寒等,以保障水蛭的正常生长和越冬,和为次年准备足够的蛭种。
水蛭病害防治
1.干枯病: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患病水蛭食欲不振,少活动或不活动,消瘦无力,可见身体干瘪,失水萎缩,全身发黑。防治方法:⑴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⑵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钙食物,提高抗病能力。⑶加大水流量,使水温降低。
2.白点病:由原生动物多于小瓜虫引起,患病水蛭体表有白点泡状物,小白斑块,运动不灵活,游动时身体不能平衡、厌食。防治方法:⑴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每次30分钟,每日2次。⑵定期用漂白 粉消毒池水,一般每月1-2次。
3.肠胃炎:由于吃了变质食物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患病水蛭食欲不振,懒于活动,肛门红肿。
防治方法:
⑴用0.4%磺胺脒唑与饵料混匀后投喂。
⑵用0.2%土霉素拌料投喂。
水蛭养殖效益高回家创业并不常见的励志创业故事
现如今,养殖水蛭(俗名蚂蟥)并不常见,而将水蛭和小龙虾混养的就更少了,在养殖水蛭食物同时再充分利用养殖塘边的闲地进行立体复合种养就更是是一件稀罕事儿了。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镇马桥村的张道省就一直在干这件稀罕事。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他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探索出一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农业发展模式。
我刚开始是个十足的外行,对于水蛭养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创业期间也吃过亏、走过弯路。2011年,多年外出打工的张道省无意间听闻水蛭养殖效益高,有心干事的他便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搞水蛭养殖。
一:试养蚂蟥
次年春,张道省把家里的农田改造成养殖池,开始试养水蛭。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到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病害,最终导致水蛭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灰心和失望,张道省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他全面掌握了水蛭的生活习性、养殖技术,养殖效益渐渐地水涨船高。
二:发展蚂蟥养殖
随着水蛭养殖经验的日渐成熟,去年起,张道省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并发展网箱养殖,实现了养殖模式的提档升级。生态混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张道省告诉笔者,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养殖效益,他将水蛭和小龙虾实行混养,网箱内养殖水蛭,网箱外投放小龙虾。
三:网箱养殖蚂蟥的优点
网箱养殖水蛭,投掷饲料控制得当,便于观察水蛭的生长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在水底运动可以分散堆积在网箱底的水蛭粪便,使水体、土壤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当池塘内的水草威胁到水蛭生长时,龙虾会食用这些天然饲料,使水体达到适合水蛭生长的最初环境。谈起生态混养的原理和技巧,张道省头头是道。
四:合理利用养殖地
不仅如此,在混养水蛭和龙虾的同时,张道省还利用池塘边埂上的土地种植果树及农作物。在池塘边种植农作物,光照、水分都很充足,且容易管理,桃树枝叶茂盛,覆盖面积大,为池中栖息的小龙虾遮阴,其招来的昆虫掉到水里还可以作为水蛭与龙虾的饵料。张道省解释。
目前,张道省的水蛭和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70多亩,每年投放水蛭100多万。在他的努力下,养殖小蚂蟥也为他带来了很高的收益。
【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相关文章:
家兔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09-19
养殖绵羊剪毛时的注意事项养殖技术05-26
山鸡苗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05-25
鮰鱼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09-20
番鸭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07-08
黄牛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及配种繁殖技术07-08
网箱养殖虹鳟鱼的各项注意事项养殖技术05-26
观赏鱼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07-08
中华鹧鸪人工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