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住一师》翻译及赏析
《忆住一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由帝城的晓钟,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重现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忆住一师》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前言】
《忆住一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由帝城的晓钟,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重现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在写作手法上,构思巧妙,意境幽远。
【注释】
①住一师:僧人,一作匡一师。
②无事:无端。
③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
④帝城:指京城长安。
⑤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起长鸣,声震全城。
⑥西峰:指庐山。
⑦炉烟:亦作“ 炉烟 ”。
【翻译】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赏析】
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远公”即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住一师绝非平庸之辈,亦见诗人仰慕之情。“无事”即“无端”;无端而别,更使人怅恨。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唐无名氏《晓闻长乐钟声》诗云:“汉苑种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起长鸣,声震全城。诗人由帝城的晓钟,联想到住一师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晓钟,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了。
接着,诗人重现了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一个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烟炉(一作炉烟)销尽”,寒灯晦暗,正是拂晓时佛殿的逼真写照。小童推开出门,只见皑皑白雪,洒满苍翠的松枝。这两句粗看似乎既未写其人,也未写其事,然而仔细吟味,却是其人宛在,其事历历在目。清晨的钟声,把诗人带到当年与住一师同在西峰时的情景中去。他们可能曾一处围炉夜话,畅叙友情;也可能曾一起煮茗吟诗,共赏佳句;也可能曾一道焚香鼓琴,敲枰对弈。此时,烟炉里香火已灭,点了一夜的灯烛逐渐暗淡,两人忘了时间长,忘了天气寒,待到小童开门一看,外面是白雪铺天盖地,成了一片银色世界。这西峰松雪图,让诗人重温了昔日相聚时的欢乐,饱含着诗人深沉的忆念之情。清人田玉(香泉)评这两句说:“只写所住之境清绝如此,其人益可思矣。相忆之情,言外缥缈。”(《李义山诗集辑评》纪昀引)诗人的构思,确实是很高妙的。
这首诗,境界极美,情致幽远。清代田兰芳称此诗“不近不远,得意未可言尽”,纪昀说它“格韵俱高”,都对这首诗极为赞赏。
【创作背景】
李商隐曾于开成元年(836)奉母迁居济源(今河南境内),在济源玉阳山学道。此诗为诗人听到帝城的晓钟,怀念僧友住一而作。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叉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授秘安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旋涡,一生困顿失意。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诗广纳前人所长,善用比兴、色彩瑰丽、辞藻典雅、精于用典,形成了深情缠绵、绮丽精密、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现存诗约600首。其中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最为人们广泛传诵。或写得迷离恍惚,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或写有情男女无法如愿之苦,刻画陷入绝境的爱情,变幻蕴藉,宛转沉挚。政治诗感慨讽谕,颇有深度和广度。集中多见忧心国运、抒写怀才不遇之作。各体之中,尤擅长七言律、绝。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补编》。
【《忆住一师》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忆住一师》翻译赏析03-22
《桃源忆故人》翻译及赏析08-19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02-03
李商隐的《忆匡一师》原文注释和赏析07-07
桃源忆故人秦观翻译赏析07-12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02-04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赏析02-17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03-05
采桑子杂忆翻译赏析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