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夕旅怀阅读答案附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夕旅怀阅读答案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2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2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分)
(2)结合全诗,简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1分)
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
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4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答对一点得两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试题分析:后两联抒情。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混乱;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创作背景
崔涂是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胡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上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名家点评
《舆地纪胜》:(渠州)冲相寺距州城四十里,乃定光佛道场。此诗故老相传是唐崔涂僖宗时避乱至蜀所题。今墨迹无存。唯定光岩间有题云:“前进士崔涂由此闲眺,翌日北归。”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水流是水无情,花谢是花无情。何谓无情?明见客不得归,而尽送春不少住,是以曰无情也。何人胸中无春怨,如此却是怨得太无赖矣。三,是家,却不是家,却是梦;却又不是梦,却是床上客。四,是月,却不是月,却是鹃;却又不是鹃,却是一夜泪。自来写旅怀,更无有苦于此者矣(首四句下)!五、六,一“动”字,一“惟”字,直是路绝心穷,电无法处。七、八,却于更无法处之中,忽然易穷则变,变出如此十四字来,真令人一时读之,忽地通身跳脱也(末四句下)。
《唐诗摘钞》:“水流花谢”,过楚城而去,人却羁系于此,寸步不能动移,然则有情之人何堪对此无情之物乎!妙在突然埋怨花水,而其所以怨之之故,则又轻轻只接第二句,不细读不知其意,此旅怀之最警策者也。三四倒在后,有作法。连“蝴蝶梦”三熟字,却带好了五六参差对:以“春”对“年”、“镜”对“书”。“满镜”有意,俗本作“两鬓”,索然矣。
《唐三体诗评》:旅怀即恶,不意忽生对镜惊叹,于情事最生动也。
《唐七律选》:此亦脍炙人口之句,但终近俗调,奈何(“蝴蝶梦中”二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诗之妙处在一起一结。
《唐体肤诠》:情生景,景生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萦纡缥缈,使读者神为之移。刘、卢衣钵,此时尚在。
《西圃诗说》: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近体秋阳》:“移”字绝奇,然诠“华发”却有至理。题虽《春夕》,而诗成于旅次,至此突起责其不归,开寤归法。口头语也,披千古理障,呼世人魇寐(“自是不归”句下)。
《一瓢诗话》:崔礼山“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与“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一妙理。
《唐诗笺注》:此春夕留滞楚中,感而有作也。
《网师园唐诗笺》:秀语丽词,妙能传出旅情。
《唐七律隽》:此联(按:指“蝴蝶梦中”一联)如在人意中,而未有人说出,非是俗调,觉熟溜耳。
作者简介
崔涂,生卒年不详,字礼山,江南人。光启四年(888),登进士第。飘泊穷年,游踪遍巴蜀、吴楚、秦陇、河洛等地,故其诗多羁旅离怨之作。有《崔涂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春夕旅怀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文章:
秋夕旅怀原文及赏析10-15
崔涂《除夜有怀》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7-07
《春夜别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7-07
旅怀译文及赏析03-20
《腊梅》阅读答案附赏析07-07
闲居阅读答案附赏析07-08
《剑客》阅读答案附赏析07-07
别离阅读答案附赏析09-11
《秋夜》阅读答案附赏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