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全文赏析

时间:2022-03-18 08:38:42 赏析 我要投稿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全文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全文赏析诗歌,欢迎大家分享。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全文赏析

  1、原文《念奴娇》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注释】

  1.大江:长江。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6.雪:比喻浪花。

  7.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8.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周瑜之妻。

  9.英发:英俊勃发。

  10.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1.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12.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3.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14.尊:通“樽”,酒杯。

  15.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历史)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4、全文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尊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5、分解赏析

  1.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后期作品,当时他正遭贬谪,在官场之中甚是失意,空有一身治民济世的抱负,但却无用武之地,深感怀才不遇。他藉着对三国周瑜功业的怀念,寄托自己的不得志。

  词中写到作者自觉年华老去,人生如梦的感叹。而且深觉人生苦短,未立功业,心中自有不甘,因而主旨含有颇重的消极意味。特别是结尾的数句,作者由追吊怀想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当中返回现实,自嘲之意犹生,更有悲凉的感受。尽管如此,词中的用字意气仍是豪迈非凡承继苏轼一贯的豪放词风,显出作者在失意之中依然拥有不凡的胸襟和气度,实在难能可贵。作者在晚年仍可有此等豪放的作品,突出这位名诗人异于常人的自负和不羁的独立个性和意气。

  3.有人这样分析这首著名怀古词创作的思想背景:在这首词中,入世与超世、积极进取与恬静无为、忧郁愤懑与旷达乐观、施展怀抱的雄心与放情山水的意趣,同时交集在一起。

  的确,这首词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恐怕比其他任何一首词作,都要复杂得多。

  但是,其最基本的格调,并不是作品表面上呈现出来的豪迈或豪放,其深层的情感基调,是通过怀念古代英豪,感叹现实的功业难成。由此产生的悲壮情怀,和世事苍茫的感受,深深地打动着近千年来历朝各代中胸怀壮志而又壮志难酬者的心。

  李白的《行路难》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把剑四顾心茫然。”因功业难竟,而食不下咽,把剑四顾,心绪茫然。其迷惘与愤懑,跃然纸上。

  苏东坡却不然,其迷惘为彻悟所代替,其愤懑为悲壮所代替。这就格外赋予作品以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使它成为中国词史上永不绝歇的洪钟巨响。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4.清高不成,那就自己沉醉,可是有时候有厌恶不止。挣扎其实是痛苦的,无奈伴随寂寞的时候,伤感也随之袭,但也是凤凰涅般浴火重生的开始。做不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老李那种豪气冲天,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就是对的,心随意动,情由心生。人生不过一大梦而已,即使高寿百年,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如梦,梦如人生,逝者如斯,多说何益?不如取盏酒来,共谋一醉,正如东坡所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羽扇纶巾”这个词语,说起它的出处相关人物,给你四个选项:一,庞统;二,诸葛亮;三,周瑜;四,司马懿。很多人都会选诸葛亮吧。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春夏秋冬都摇着把羽扇,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据说那把片刻不离手的羽扇是他足智多谋的丑妻给他缝制的,遇到难题,扇子一摇好主意就有了。信或不信,见仁见智。

  但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说得却是大叹“既生瑜,何生亮”,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亡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人生苦短,即便雄韬伟略,却仍是看不破,徒被后人谑笑气量狭小。毕竟被人气死的人不是很多,呵呵。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确,人生犹如一场梦,每个人来这个世上只为了寻一场悲欢离合的梦。人生如梦,而梦即人生!

  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古今兴亡,生离死别,宦海沉浮,种种遭遇使他有了“人生如梦”的感悟。前尘往事,过眼烟云,个人的荣辱得失,悲欢离合也将为江浪淘尽。惟有大江长在,明月恒存,识尽一切兴衰悲欢。结语“一樽还酹江月”将万般情思,无限感慨,寄于无言的沉默之中,用一杯酒来祭江月吧!也许大江的波涛,正如他起伏的思潮,也许明微的江月,能知晓他心底的沉郁。

  对自己好点,别把自己束服在困难里,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何必对自己太苟求了。

  在人的一生里,可能很多东西你都得不到,人生是不完美的,因此一路走来,还是多享受点快乐吧!自己的前半生,好象快乐很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压抑自己。

  其实自己最大的缺点是性格忧郁,总以为可以找点能使自己变的特别快乐的东西。可是一路走来,也许是自己没有给自己快乐,还是自己对生活要求太高了。也许快乐不需要别的理由,不需要别人的支撑,快乐是自己的。正如一个人必须自己支撑自己,不依附于别人,不依附于外界事物,一个人自己有能力。快乐是属于自己的,别企望从别人那获得就好了。

  曾经以为爱情是快乐而甜蜜的,会带给我力量,让我走出内心的压抑。

  可是没有找到。

  曾经以为会有事业,可是在哪里呢。

  也许别再寻找,一切随生活安排吧!别对生活要求太高了,我们毕竟太普通了。

  7.二十世纪初,又是一个做梦的时代。青年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坚定的脚步,挥洒的热血,那一个时代,那一群人,谁没有用自己的心脏去崇奉那个梦想?那是一段腥风血雨却又可歌可泣的梦。

  那样的梦在现代人这里似乎已经破碎了。现代的人的梦境失去了瑰丽的色彩,而变得灰暗模糊,破碎不堪。现代人在前人的梦境中醒来,却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梦,便在一个个梦的碎片中漂泊,无所依傍。“我们什么都可以得到,我们却什么都不能得到。”

  偶然向时间的深处遥望,上下几千年,只是一场千秋大梦。在喧嚣的梦呓中静下来,人生或许只是一个小女子轻轻的叹息,“浮生若梦,我爱,何者是实,何者是虚,何去何从。”

  但是身处梦中的人,怎能摆脱梦境,又何必摆脱梦境呢?所以,还是学那个“但愿常醉不愿醒”的李白,?一碗酒,还酹江月。

  6.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全文赏析】相关文章:

《卜算子·樽前一曲歌》原文及赏析10-15

西江月原文及赏析10-16

送崔子还京原文及赏析10-15

西江月·渔父词原文及赏析11-19

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赏析10-21

月下独酌其一(唐 李白)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1-22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原文及赏析10-15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原文及赏析10-15

赠别二首之一(唐 杜牧)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0-18

出塞(唐 王昌龄)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