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读书笔记
禅是由印度传至中国,既而又结合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禅宗。传言当年佛祖灵山受法,拈花示众人,众人皆不识其用意,唯佛祖之大弟子迦叶心领神会放声一笑,佛祖对于迦叶的反应很满意与其相顾而笑言之:“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迦叶成为印度的禅法的始祖,而后在印度发展至二十七代,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传至达摩是为而是八代,为了改变现状,达摩向东传法至中国,由禅中国化为禅宗,达摩也被奉为禅宗初祖。从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五祖后禅宗分成了两个大派,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
一、神秀的北宗禅
与道信、弘忍一样,神秀同样强调心的重要性,并且更为明确地强调一切事物的根本是心。神秀认为人心分为两种性质,这两种性质分别构成人善与恶的活动的根据。“一者净心,二者染心,其净心者,即使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这两种心是人天生所具备的,净心即为人的“清净之心”,亦说“真心”,染心即是“妄念之心”也就是人被蒙蔽了的心,是个假象的存在。这两种心构成人一切活动及其结果的本源。
弘忍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神秀则说心是万法之根本,也同样指出修行实践的方向,如果不以修心为主,那即为舍本逐末。神秀认为通过观心,可以主导其他各种各样的修行,他称此为“总摄诸行”,而实现观心的禅法修行主要表现在挣脱各种繁芜外在形式的缚累,这样便可明心见性,了解清净本心。“摄心息想、克制妄念,不使意识攀缘外境”是具修心禅法的'基本内容。其具体修习方式也师承了弘忍传统的修习方式坐禅入定。以此来克制妄念修习真心。综观神秀的禅学存在着许多盾的因素,他试图推崇修行实践主体地位和作用,却又不能充分相信修行实践主体,依旧将人心划入二元论的传统窠臼中。他在修行中渴望快速修行见果,可终又落入打坐参禅的传统方式中,这些徘徊犹豫最终导致他的禅法必然被摆脱窠臼求变革的南宗禅所取代。
二、惠能的南宗禅
惠能所讲的“心”、“性”就是指佛性。此处的“性”即人性。“性”是对人的生命整体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概括和抽象,指人的本体、本性和“真我”,而“心”则是与“性”密切相关的一个范畴亦称为“自心”、“本心。”
惠能提倡自性是佛。认为人的本性即是佛性。成佛的主要途径即是根据人的心性。他所说的佛并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内心深处,所做的参悟领会,自性是佛,佛由性而生,那幺人性也就是佛性,人皆有心,心皆有性,自然而然的据证了人天生具有佛性。
人生来就有佛性,那幺人性生来也本就清净。人的本性善,这种性善论与旧禅学中提倡人心划为二元论的善恶之分有了明显的突破。“性本清净”在惠能那里有了新的内涵,它不仅包含自性无染的意义,甚至包含了更广的意义,人性即佛性,把心的位置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心不受束缚,性不受限制,犹如虚空一样,故能容纳一切,以此表明,“自性容纳万物而含万物。”
惠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自性容万物而具万法,一是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自性清净则不受尘染,面对万事万物而具有辨识万法,只要没有妄念的干扰,运用智慧便可识万法,二是从“自性能生万法”惠能认为自性为“本”,万法为来,自性生万法,万法生于自性。
三、惠能禅学的基本思想
1、基本的修行方法论
惠能提出“自悟自修”乃是佛教修行实践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该修行方法有三大原则:(1)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借助于他力。则首先要求修行主体对于自心的一个认识,了解自己的能力,只有白自己内心的力量发挥出来,才能达到超脱悟禅的禅境,这种内心力量的发掘不是其他人可以帮助的。所以说,宗教修行实践的动力源于自心而不在于自心之外;(2)不借助于外在修行,惠能所提倡的“自悟自修,”乃是凭借于对内心的修习,他认为修心才是宗教修行的最根本的内容,只有抓住了这个主体药店,明确目标,朝着这个方向用功,便可快速参禅悟道了悟成佛。这样的顿见过程也可以说是“顿悟”。“外修”是执行教条刻板的外在仪式,这样的修行不利于修心,所以惠能提出不借助于外修的原则,而注重内心的修习,这种外修形式理应抛弃。(3)提倡对个性的重视,摈弃教条束缚。“自悟自修”即自己参悟自己修习,这是一种注重修行主体内在心理感受的修行方式,亦可以说是一种注重个性的修行,他的修行不受到规则的限制,就没有办法实现“大彻大悟”这也为后面禅宗发展成“呵祖骂佛”的禅悟体验埋下伏笔。
2、具体修行方法:“无念”、“定会等”和“顿悟”
(1)“无念”
“无念”无所留念,无所贪念,无所怀念,达到一种无欲无求,不执着不牵念,以此使修行者的身心处于极大的放空的状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的超脱状态。
(2)“定会等”
传统的禅法提倡由定生慧,即通过盘坐下来修身调息,放松身心,由此进行苦思冥想,参禅悟道,这在惠能看来是有所束缚的,这样做限制了身的外在自由而无法达到无拘无束的状态,因而惠能提倡定慧本来就是一体的,不可将“定”与“慧”割裂,不必太过注重“定”,而忽视了“慧”,“定慧”应该是一体的,因而可在任何状态下“生慧。”没有了由“定”生“慧”这一套固定的修行条例,修行者可以在一念之间而获得“慧”,而感受到这种自然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一念之间获得真知的状态,我们可称为“顿悟”、“顿教”。
(3)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即在刹那间恍然大悟,明心见性。“顿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达到顿悟即可由众生超脱成“佛”,识见本性,超然悟脱。
【《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禅学的经典句子摘抄01-25
我的口头禅学生作文01-04
孟非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05-30
《说话之道》的读书笔记800字12-15
有关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01-05
禅悟千莲山优美散文07-02
陶继新《治校之道》读书笔记07-05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个人感悟10-26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600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