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案例背景:
本案例研究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充满着童趣与童真的小朋友,他们已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好奇心强,但自制力较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能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来吸引住他们,让他们乐而不疲地参与教学活动,此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和瞬间灵感往往就会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二、案例实录:
案例一:《轻重》
在让学生经历比较“轻重”这一过程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数学书重还是练习本重?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数学书比练习本重,再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看谁重?学生有的猜梨重,有的猜苹果比较重,意见不一,显然,现在光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能准确的比较出来?有什么办法能分辨出来呢?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争论,想办法证明。学生在争辩中迸出了一些出乎我意料的想法:
学生甲 :“我们可以用天平秤,把它们分别放在两边,向下的那一头说明就重,向上翘的那一头说明就轻;”
学生 :“老师,我们还可以用杆秤直接秤出它的重量,再来比较;”
学生丙:“用弹簧秤或电子秤来秤也可以呀!”
学生丁:“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在两盆水中,浮的是轻的,沉下去的是重的;”(此方法虽不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具有创造性);
也许是受到这个同学的启发,这时,站起来一个同学,他说:“我们可以像曹冲称象那样,把它们先后放在同一块木板上,木板沉到哪里,就在那里作个记号,这样不就可以看出谁重了吗?”
学生的奇思妙想让我甚为惊叹,我不禁地为学生精彩的回答而鼓掌,看来,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的创造潜能也不能小瞧呀!
案例二:《高矮》
在“高矮”一课的拓展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一些格子上,画了三只小兔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道:“他们有的脚底下垫着东西呢?”我紧接着问道:“那既然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那该怎么比呀!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学生七嘴八舌、兴趣盎然,积极投入,迸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智慧火花:
学生一:“用手来量一量 ,不就知道了吗?”
学生二:“这不行,用手来量,不准确,我们可以用尺子量”;
学生三:“把三只小兔剪下来比一比,就知道了”;
后来,又有一个同学说:“用剪太麻烦了,而且还会把书剪坏的,他们的后面不是有格子吗?我们可以数一数它们占了几格,谁占的格子多,那只小兔就最高。”
显然,这个方法最简单,结果又是最准确的。
这个同学的好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们开始认认真真地数了起来,很快地比较出了三只小兔的高矮,此时,学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从他们的脸上,我感受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努力,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
案例三:《认识物体》
在学生学过了“认识物体”这一单元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拓展思维题的图形(一个用8个小正方体堆成的一个大正方体),问题是:能看到的小正方体有( )个,看不到的小正方体又有( )个,一共有( )个小正方体呢?通过实物投影仪的展示,学生有滋有味地数了起来,毫不犹豫地在括号里填了能看到的是7个,不能看到的有1个。一切都像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看不到的小正方体是0个”!坐在后排的晓锋同学突然这么一问,班上哗然了,有些学生甚至取笑于他“可笑”的说法,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观点,而是紧追不舍地问道:“你是怎么看的呀!”只见他胸有成竹、振振有词地回答道:“我想后面看不见的那个可能不是正方体!是圆柱体或长方体也有可能呀!”他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而他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想法更让我深感震憾,我充分肯定他的独到见解,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的“师生共成长”的内涵。
案例四:每天提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然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怎样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通过反思,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和缺乏引导是主要原因。因此我先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让学生坚持每天说一句话,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也许是尝到了甜头,接着,我改变了策略,改为每天提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尽可能地记录下来,字不会写的,用拼音。但在记录问题中,我发现了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问题反映的不是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而是仿效书本或瞎编的,我再一次地思考解决的办法,于是,我把一些较好的、能真实反映生活问题的例子,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指出了优点和不足,通过点评,学生渐渐地就能提一些简单实际的生活问题,如:
我原来有24颗牙,掉了6颗,后来又长出了2颗,请问我现在有几颗牙?我家来客人,爸爸倒茶,有5个茶杯,已经倒满了3杯,还有几杯是空的?一根甘蔗有28节,我吃了3节,妈妈吃了4节,还剩下多少节?一首儿歌有36个字,我认识了27个字,还有几个字不认识?寒假一共有20天,已经过了12天了,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
在学了《观察与测量》这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家人的身高,这天,智锌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身高是120cm,我小妹的身高是106cm,我比小妹高多少?在学了《认识钟表》之后,思涵同学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妈妈星期六去下洋,从早上7时半出发,快要9时的时候就到了,一共走了多长时间?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显然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各种数学信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我让学生把这些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问题银行”里或是自己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促使他们的自主求知欲望不断地提高。同时,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地喜欢上数学。我把学生的发现的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放进了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伴随着他们快乐地成长。
三、收获与启示: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一)情境中体验
好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经常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融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情境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二)活动中感受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地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有体验、有发现、有感悟。
(三)实践中领会
《数学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增设“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不能将实践活动变成教师操作下的活动表演。一项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以后,要安排适当时间,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相互评价,共享成功的快乐。
只有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四)合作中感悟
事实表明,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在群体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开展组际间的竞争,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感受集体智慧的魅力,分享成功的快乐。
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我们老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细心地捕捉生活素材、积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相信我们的学生,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放飞个性,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还给他们一片创新的蓝天,课堂就能真正“活”起来!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 1
片段一:在活动中生成疑问
师:小朋友,你喜欢搭积木吗?今天课堂上搭积木,不是自己一个人搭,而是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共同合作完成:
(出示教科书第26页堆一堆的画面)
师:图中的4个小朋友在搭积木,他们各选用了什么形状的积木?
生:上面的小女孩拿的是正方形的积木。
生:不是正方形是正方体。
师:是的,这个小女孩拿的是正方体的积木在堆。那其他小朋友呢?
生:下面的小女孩拿的是球形的积木,两个小男孩一个拿的是长方体的积木,一个拿的是圆柱体的积木。
师:我们每一小组也有些积木,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堆一堆,看看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发现?
(分小组进行搭积木活动)
师:你有疑问吗?发现了什么? (生答略)
师:小朋友有了不少想法,正方体和长方体容易堆,圆柱体和球不容易堆,为什么呢?(让学生沉思片刻,并不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堆一堆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活动,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设计教学时改变了教材上先滚一滚再堆一堆的呈现顺序,这样可使课堂学习的过程更符合儿童的认识和生活。)
片段二:在实验中获取真知
(出示教科书第28页滚一滚的画面)
师:画面上的小朋友正在做这个实验呢,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答略)
师:是的,请每组小朋友像他们一样用小黑板做滑面,先自制了一个小滑梯,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拿好,可不是随便滚哦。把积木放在滑梯上方,松手后观察它们是怎样滑下来的?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球和圆柱体滚得很快。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积木不容易滚。
生:球滚得最快,圆柱体也能滚下来,可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滑了一下就不动了。
师:对,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球和圆柱体滚得快,而正方体和长方体则不容易滚。那么你有办法让正方体和长方体也能从滑梯上很快滚下来吗?
生:我用劲推它们,正方体和长方体就滚下来了。
师:哦,可以用外力推。
生:如果给正方体和长方体下面加一个圆柱,它们也应该能滚下来。
师:你真有办法,借用圆柱体帮助它滚下来,这就好像是
生:是汽车,给车厢装一个轮子。
师:你想得真奇妙。
生:我可以抬高滑梯的一头,正方体和长方体滚得也很快。
师:刚才小朋友给不容易滚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想出了许多让它们也能滚的好办法,你们真棒!谁再给我们总结一下,在同样的滑梯上这4种形体滚的情况。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滚,球和圆柱体容易滚。
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
生:同意。
(老师将圆柱体的底面放在滑梯上)
师:咦?现在圆柱体怎么不滚了呢?
生:把圆柱的侧面放在滑梯上,它就可以滚。
师:为什么同样是圆柱体,把侧面放在滑梯上它滚得快?而把这个底面放在滑梯上它就不容易滚?小组内小朋友再滚一滚,想一想,议一议。
(生答略)
师:是的,圆柱体很特别,它的底面是乎乎的(用手摸一摸),它还有一个特殊的'面(指侧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答略)
师:我们小朋友起的名字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个面是弯曲的,可以叫它曲面。还有哪些形体也有这样的曲面?
生:球上面的面是曲面。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上的面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上的面都是平面。
师:现在谁能解释,圆柱体为什么有时滚得快,有时不容易滚?
生:因为圆柱体上有平面也有弯面(曲面)。把平面放在滑梯上,它就不容易滚;把弯面放在滑梯上,它就滚得快。
(在滚一滚的数学活动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只让学生发现滚的结果上的差异,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现象发现其更深刻的数学本质即面的特征的不同。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圆柱有时滚得快,有时却不易滚的实验现象,努力营造数学探究与发现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认识平面与曲面的不同特征。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组织、支持、质疑、促进,适时适度。)
片段三:在反思中体验收获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谁能够知道,我们在一开始拼搭积木的时候发现的问题:球最难搭,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解释这个有趣的现象吗?
生:我知道了,球的面是曲面,所以它最难搭。
生:球和圆柱体都难搭,因为它们都有曲面。
生:球和圆柱体容易滚是因为它有曲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因为它们的面都是平的,所以容易搭。
生:我还知道了,圆柱体很特别,它有曲面,也有平面,所以可以用它的底面来搭积木,用它的曲面来滚一滚。
师: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有趣的拼搭,你觉得为什么叫有趣的拼搭呢?它究竟有趣在哪儿呢?
(生答略)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思考,是有效学习的关键。活动之后的充分交流、回顾反思,促使学生梳理认识,内化认知,促进学生的学习走向成功。)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 2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到这里来上课,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想不想让老师们看看我们有多棒?
生:想。
师:那我就要看今天哪个最爱动脑子思考,发言最积极,声音最宏亮。同时也要看哪个小组表现最棒,最棒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品哟!
二、课前准备
师: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下列习题。
1.填一填:8+( )=10 6+( )=10 7+( )=10 5+( )=10
2.算一算:9+3= 5+9= 9+4= 9+6=
师:请鹏程小组的4位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第1题填一填。
(该小组1~4号依次说所填数字。)
师:请问鹏程小组,填数时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8和几可以凑成十。
师:真能干,用凑十法去想。
生2:我是想8和几组成10,因为8和2组成10,所以填2。
师:这个方法也挺好,鹏程小组加4分。
师:请若兮小组的4人依次回答第2题。
(1号至4号依次说出上述算式的得数。)
师:若兮小组声音宏亮,计算正确,小组加4分。
师:我想请问李铂君,你是怎样计算9+4的?
君:我用凑十法进行口算的。
师:说说你凑十的过程好吗?
(该生叙述凑十过程)
师:看来呀用凑十法进行9加几的计算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那你们想不想用凑十法去计算8加几呢?
生:想。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去探究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8、7、6加几
三、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师述)
1. 能自主探究出计算8、7、6加几的方法。
2.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师:有信心达成这两个目标吗?
生:有!
师:李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四、学一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李老师带来了一张运动会同学们跑步的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情境图,并回答自己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有8人跑到前面了,后面有5人。
生2:我发现有7个男生,6个女生。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3: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生:用加法算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师:真棒!会列式吗?
生:会!
2.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师:那就请同学们快速,并把你列的算式说给对子听听,看谁能列出不同的算式。
(1)学生独立列式。
(2)对子间互说算式。
(3)汇报。
师:有请扉然对子说说你们的算式。
扉然:8+5=
介南:7+6=
(老师随机板书算式)
师:这个对子真能干,他们采用不同的数学信息列出了两道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加4分。
3.探究算法,获取新知
计算8+5=?
师:怎么计算呢?首先让我们来算一算8+5=?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一算吧,并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注意,能干的同学可用多种方法去计算哟!
(1)独立计算,老师巡视,并引导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
(2)组内交流: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长汇总共用了
几种不同方法计算8+5=
(3)交流汇报:
师:接下来请各小组准备汇报。注意,一个小组汇报,另外小组可以补充。
念晓小组:
1号:我们小组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摆小棒
师:到投影下摆给大家看好吗?
1号:我先在左边摆8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拿2根给左边,这样左边就是10根,加上右边剩的3根,就是13了。
2号:我们的第二种方法:圈一圈。
师:怎么圈的?把你的书在投影下让大家看看,并说说你怎么圈的好吗?
2号:我先在图上圈出10人,然后看圈外还有3人,所以就知道8+5=13。
梓同小组:
2号:我们用计数器拨一拨。
师:嗯,老师这里有个大计数器,怎么拨的,拨给大家看看。
2号:我先在个位拨8颗珠子,再拨2颗,这样个位就有10颗了,而个位的10颗可以用十位的1颗代替,于是我就把个位的10颗退掉,在十位拨上1颗,而5用了2颗就只剩3了,我便在个位上拨出剩下的这3颗。这样,8+5也就等于13。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 3
一、引入
1.观察图片
师: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都把手举高了,想发言)
生:有座房子,房子里有的灯亮,有的灯没有亮
师: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
师:嗯,还有什么没有?
生:有一座像房子一样的,要我们填1、2、3、4的。
2.揭题
师:对了,小朋友们看到了没有。这样的一张楼房形状的表格,我们称它为数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楼(板书:数楼)。
二、探究阶段
1.观察说图意
师:小朋友们在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一边填亮的灯,一边填暗的灯。
师:对了,看数楼。灯亮的一栏填亮的窗户数,那么灯暗的一栏填……
生(齐声回答):暗的窗户数。
师:对,也就是说,第一列填(生:亮的窗户数),第二列填(生:暗的窗户数)。
师:那么,大家再看一看,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扇窗户?(有的指着书数了起来)
生:11层,每层10扇窗户。
师:数楼呢?
生:也是11层。
师:数楼的顶上是(生:10)。
师:你能把这幢数楼造完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数楼(数窗户数填入数楼)
3.反馈,开小火车回答
4.10的分析
师:现在大家再来观察这幢数楼,你发现每一层的两个数和顶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有的一下子就想到了,有的还皱着眉头在思考)
生:每一层的`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顶上的10。
师:那么也就是说10可以拆成几和几?
学生“开火车”依次说出,学会表达:“10可以拆成0和10、1和9……”(每个学生都很激动)
师:几和几合起来是10?
还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表达:“10和0、9和1……合起来是10。”
5.分拆5
师:造完了10的数楼,你会不会造其他数的数楼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造5的数楼。
在磁性黑板上将5 块圆形的吸铁石摆成一排,请学生上来摆,大家一起计数并将结果分别填入数楼。
师:老师这里有5个圆片,你可以摆出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摆,摆出了各种情况。一位学生在摆完以后,其他学生就说出他摆的数目,大家一起填在5的数楼中,最后发现有几个重复了。)
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样造数楼怎么样?
生:容易重复
师:还会漏掉,是不是啊?那你有什么好办法,使得造数楼时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学生们想了很久都没有人回答)
师:看一看,这些数楼里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有学生想出来了)
生:将数字按顺序排。造5的数楼,先写0和5,再写5和0,然后写下去。
师: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学生又思考了一会儿)
生:可以按顺序写,先从0写到5,再从5写到0。
师:那我们一起来写写看(和学生们一起写5的数楼)。嗯!真是一个好办法。(小结)以后我们造数楼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好办法,在第一列里从0开始顺着写,第二列里倒着写。谁再来说说怎么样造一幢合格的数楼最简便?(生答)
师:现在大家用刚才的好办法再造6的数楼。
三、运用阶段
师:现在你能不能造其它的数楼了?下面完成练习,造6、7、8的数楼。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 4
一、 课前交流
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好了,大家都带来了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老师稍有停顿),我还看到了大家文具盒里有一样我特别想要借的东西
生好奇地问:什么?
师:橡皮。谁愿意借给我?
(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
师:大家都这么热情,太感谢大家了。好,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请8名学生
就近帮忙借橡皮)
师:(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你们把橡皮都
借给我了,你写错了怎么办?
一生:我还有。
师:哦,还有,老师还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师: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
生纷纷说: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做魔术;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
用橡皮拼图。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没有橡皮,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就算写错了,也没关系,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您会写的更好!
(反思:没有橡皮,下笔会更小心,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教学生静心思远,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另外,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像这次赛课,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彼此尽快熟悉,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二、 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师: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好多小鸟,请大家仔细数一数大树上有几只小鸟?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黄色小鸟贴到大树上)那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案例实录赏析】相关文章:
《大海睡了》教学实录片断赏析12-09
数学教学课堂实录03-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02-22
绝招教学导入赏析教学反思的课文案例11-26
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学案例赏析03-31
给予树课堂教学案例赏析11-23
《月光曲》课堂教学方案实录与赏析11-23
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09-22
《月光曲》课堂教案实录与赏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