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作文

正在消逝的半命题优秀作文

时间:2021-08-20 13:39:01 题作文 我要投稿

正在消逝的半命题优秀作文

  篇一:正在消逝的习俗

正在消逝的半命题优秀作文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中国,是一个古老,伟大而又百经挫折的国家。它曾经是昌盛富强,也有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屈辱。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地球上。唯一,只是因为传统习俗。更随着时代的迅速变更潮流的脚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变化。变化中获得了宏伟的建设失去了古老的风情。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由13亿国民团结一心而组成。可以想象有多少的习俗?但这一切都在笔挺的消逝着。如今!13亿国民中有多少知道这些。

  丰收节,这个节对于大家来说听着有点耳熟吧,它是农村里除春节之外最暖心,最活泼的一个节日。丰收节,一看这名字就知道,它出生在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的秋天。这一天,劳动者们会把他们这一年里所收获的部分农作物都会摆放在平时大家集会的地方。人们都会一起来品尝,这个节日一般要连续三天两夜。白天,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一起来出来娱乐娱乐,这三天,也算是给他们的假日吧。不是还会和同村的人一起唠唠嗑,说说心里话,谈谈家常事,聊聊八卦。看着,有没有被这种美好,悠闲的生活所带入其中。这一刻也是最温馨,最和谐的。大家都不会互相斗争,算计着了。丰收节最害怕的是不能苦闷着。这虽然是个情态动作,但会会对下一年的生活起到作用。丰收节也是一个神奇的日子,如果和邻居吵架了,这天和他道歉,都会无条件的原谅。丰收节,这仅仅只有三天的时间,但它却给人们带来了一年里的快乐,欣慰。然而,它也在缓慢的消逝了。

  世界的改变,时代的更换。逼迫着人类要加快社会的步伐,为自己谋取可利的价值。农村的人必须要到城市去奋斗,从而赶上社会队伍。家中只会剩下年迈的父母与不满周岁的孩儿。习俗也随着飘之而去。

  篇二:正在消逝的甜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民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儿时的欢乐是靠一些多彩的事物架起的,然而就是生活的不断优越,使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是这样,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最喜欢去“快乐小摊”那儿逛逛,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一个面积虽小,但欢乐很大的画糖摊,卖糖的则是一个阿姨或是一个老爷爷。

  一张小凳,一个小桌,一个小炉子,一把糖勺,一块刻板,一个转盘,就是画糖师傅的画糖摊的全部“家当”。在刻板上用融化了的红糖画出造型,组成图案,待红糖水冷却后,再放一根木棍,用铲刀将画糖铲起,干了就可以吃了。旁边是一个转盘,转盘上有许多小格,小格里画的便是花鸟兽虫等图案,画盘里有指针,交钱后,就可以转动盘上的指针,然后指针转到什么图案就可以让画糖师傅画什么,类似抽奖一样,在指针还没停的过程中,心里不免充满着紧张的心情。

  画糖师傅画糖时,附近的小孩和大人都驻足观看,一些小孩就扯着父母的衣服说:“太好玩了,我要买,我要吃。”

  现在的生活是越变越好,这些当年在校外或街上都可以看见的手艺活动,如今已经成为新鲜稀罕玩意儿,孩子不感兴趣,家长也不放心。

  回忆童年,我自己放学之后,也会跑到画糖摊上去看一看。那时,也是我快五,六年级时,画糖师傅为做更好的生意,并推出一些新吃法,那几年画糖又热了一段时间。可在我小学毕业之后,回到小学却找不到小学时候的童年,找不到小学时候的甜。

  那时候的甜是甜在心中的,是苦中带甜的,虽然画糖工艺是那么普通,虽然用材是那么简单,但是它勾勒出的则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美好的金色童年是被这样的甜染上了色彩。

  画糖不仅是一种手艺活,更是一门民间艺术。真心希望画糖这门艺术不会那么没落地消失,能把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的手艺!

  篇三:正在消逝的生命

  空气中满是湿漉漉的味道。“啪嗒,啪嗒……”几颗水珠从宽大的枇杷叶上溅落下地,铺满青石的路上仿佛依稀看到几个老妇人的身影,靠在树下纳凉。

  这里是霞山区的东堤路,路两旁的老式建筑如今已变为一块平坦的停车场。回想起小时候,和爷爷的说笑声仿佛还回荡在耳边。

  小时候,最喜欢爷爷在大街小巷里散步,看那高高的枇杷树把浓荫披在人们身上,看两旁骑楼斑驳沧桑的脸庞,看青石板路光滑润泽的眉梢……有些破碎的砖瓦叠在布满青苔的墙角旁,青岛路口的包店还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各种叫卖声还此起彼伏地回荡在街头……而自己更独爱骑楼,独爱东堤路。在我看来,这条路就像一个看尽世间沧桑的生命,纪录着古老的文化。

  在过去,骑楼大多都用于住宅。木窗棂在风吹雨打下已被剥去原来的色彩,毫不保留地咧开自己的嘴;铁丝窗也被咸腥的海风褪去一层光鲜亮丽的衣裳;破旧粗糙的渔网整齐地被渔夫挂在锈迹斑斑的铁钩上,像极了老人脸上一道道的皱纹;就连路边的电线杆也被胡乱的电线缠了几圈,活像皮肤下纵横交错的血管……屋里一盏破旧的老式灯一闪一闪地散发着暖色的光,就像在尽自己的力气告诉别人这是一个生命似的。

  那是一个苍老,却充满活力的生命。

  几年后的今天,再走上东堤路寻找那些活泼的生命,却已发现它被冰冷的机器开膛破肚了。我再也找不到那一树的浓荫,找不到那家客人络绎不绝的包店了。骑楼秀丽的身影已被铲去大半,露出的断壁残垣像白森森的骨头,让人看着心惊肉跳。骑楼,这种夹杂着咸腥味的海风的文化,这个原本充满活力的生命,会不会像一滴汇入汪洋大海中的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生命,是可贵的;文化的生命,更是可贵的。骑楼只是千万正在消逝生命中的一个缩影。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更是命悬一线:宣纸刺绣大师不足四人;花丝镶嵌国家级传承人少于三人;青田石雕两种技法濒临失传;勉萨派唐卡绘画传承大师仅剩一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不是在提醒我们,文化的生命,正在渐渐地消逝啊!

  在如今高科技时代,我们应保护好文化的美,传承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应发展现代科技,不要让现代的利刃结束这古老的生命。

  再抬眼望去,嫩绿的叶芽又爬满了苍老的树枝,在微风的轻抚下慢慢敞开胸怀。

  篇四:正在消逝的汉字

  一颗星,陨落。是那正在消逝的文字啊!这颗传承了中华五千多年历史,照亮华夏几千年文化的明星正在陨落,若灰烬般吹散于时间的长流。汉字,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各族间交流的纽带啊!可这载体似乎将要在如今摧枯拉朽般破碎,这纽带也仿佛将被扯断。那闪耀的汉字文化将在我们这一代消逝,心情不免有些阴霾有些惆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时伤怀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的情感便伴随着文字的消逝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舍身忘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似海一般的包容,博大的胸襟啊!这比比皆是的豪情壮志,这处处能见的诗情画意,无不是因为汉字才得以传承,这古人思想的精髓,伟大的文化艺术无不是因为汉字才得以让今人略睹其风采。

  甲骨文,那深沉又充满古风的文字。金文,那铭刻于青铜器上厚重而庄严的文字,正如司母戊方鼎那般沉重。篆书,古朴而不失灵动。而楷书的方正规范,也仿佛启示着我们做人因正直端正。行书,以他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与灵动而著称。还有那挥笔泼墨而成的草书,字里行间无不刻出一份潇洒……这都是汉字,一种灵活而多变的文字,也真是拿正在消逝的汉字。就像那晶莹的冰在热浪的吹袭下消逝,化作一股清流,付之东去。蓦然回首,见它自身后流去。弯下腰,掬起一捧清泉,只望它短短的停留,却见它从指缝流逝,汇入江河。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只能在一旁来回踱步,往返彳亍。

  女娲造人,仓颉造字,唐人赋诗,宋人赋词,先辈以他们的智慧留下种种结晶。可如今。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又有几人能赋得,只是习得它的皮毛罢了,又有人能了解它精神的核心呢?只是依葫芦画瓢罢了,而汉字也在渐渐消逝,它的内在文化又有何人能懂,提笔忘字,已变作普遍。难道之后灭亡的就是我们人类了吗?又或是人内在的精神丧失,化作一具行尸走肉。

  汉字啊,你的精神,难道就要在此消逝于历史的长流中吗?你可知我真想化作那激湍中的石柱,将消逝于眼前的你留住啊!

  一颗闪耀的星,正带着它最后的美好划过天际。一股清流,正从破损的堤口流逝。那颗星。闪烁着最后的光亮,清流,不回头的流走,难道我们就这样看着它消逝于眼帘吗?

  篇五:正在消逝的诗意

  纤细的碳素笔尖固然是写不出墨汁游于纸的行云流水。我曾慢笔写过的汉字也被时代的节奏抛在久不复来的岁月里。顿挫的短句、用心的描绘,感触别样的韵味;在激昂的长段中,用心的抒发心中感慨,显得格外珍贵。猛然间明白,在历史的积淀里,那并不为之褪色反而更熠熠生辉的是古老的诗意。而过远的眺望却总是遗落“蓦然回首”,为人所珍视的难道只是那”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

  我却要叹惋辛稼轩的苦心孤诣了,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英气里流露出的如此温婉,却要在流芳百世中隐没踪迹。我要挽留古老的诗意,去追随秦观“画角声断谯门”的留恋,去追忆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多情,去怀念陈与义”三十余年如一梦“的豪情,去感受东坡“十年”的难忘。他在恋人的海誓山盟中“山无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他在友人的相知相惜中“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他是如此的动情,以至于千年之后的读者,还要为这苦难的命运、不公的待遇、不该的分离而伤心,为苦闷的思绪忧伤,为坚贞的情谊而动心,还要为这个古老的诗意高歌。

  而我不过是为他歌唱的人之一。张晓风致力于用唐时女童短幅的《送兄》震撼人心,余光中用细腻的心灵书写诗意,何其芳在独语中将视角的诗意淋漓表达,用执著的传承诗意的呼声引起灵魂的共振。

  抑或是在鼓角争鸣的战国仍存编钟音韵,在时局动荡的魏晋也有琴筝和鸣。战乱不曾泯灭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而再久远的历史也无法磨灭这优雅的诗意。这美丽的诗意,这动人的诗意!

  我会在小雨之时,随口念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晚春时分,不无惋惜“雨狂风暴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在杨花飞舞之际,赞它”点点是离人泪“的柔美;在时光飞逝中感伤“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些微小却充满柔与美的文字表达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文字的精炼,思想的灵动。

  我为这诗意挽歌,是对她永不断绝的留恋。他的美丽在于对生命的享受,对生活的认真,对自然万物怀有求知的敬意,对偶遇的风景抒发由衷的赞美,在于它对过往的情感的深情,对未来的未知的希望。它是民族给未来的精髓,对历史的献礼。它在流年中消逝,却也因岁月的漂染而更为美轮美奂。我只愿它的美丽能入更多人的视野,它的精彩能使更多人体会到,以此不负隔世的先贤那饱含心血的诗意,那蕴意深厚的诗意,那引人深思的诗意。

  篇六:正在消逝的财富

  拾起记忆的碎片,在消逝的岁月中寻求往事,可一切无法重现,它随着流逝的岁月已一同远去。

  望着新月从东方的那片竹林冉冉升起时,消逝的文化却悄然从脑海中浮出头来。我把它揪出来,再细细回味那段历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儿时朗朗上口的诗章,现在却如那遥不可及的海天一线,但我还是想试着靠近它。于是——

  “年”,远古传说中凶恶的猛兽。“它常常在夜晚出来,张着血盆大口,四处游走,想肆机抓几只小孩子来吃!以后可别乱走了,孩子。”夜空下,母亲对我说。望着闪烁的繁星,我似笑非笑,立马钻进母亲的怀抱,心中满是恐惧。

  清晨,老天爷还有些睡意朦胧,炮火声已早早的咆哮起来,我已不再是那时的小孩。村里的大人们正在赶着杀年猪,呼啸的寒风抚弄着他们疲惫的脸颊。屠夫们拿着闪亮而尖锐的利刃,一步一步走向挣扎的猎物,沸腾的热血从这个无辜的动物跳动的心中喷涌而出,我已不忍再看。

  看着看着这残阳从远山跌落,我知道,我迈着步子,走向厨房,清香扑鼻,是一种文化的味道。可现在,却让我去吞噬这美丽的文化,又叫我如何开口呢?

  瞧着瞧着新晨的雾水,像薄纱,笼罩了大地;似激流,汹涌着城市;如屏障,保护了漫天的烟尘。昔日那鲜红的太阳,已没有绚烂的光彩;昨日那花样的年华,也已暗淡无光。

  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片片深林却毅然倒下,文化也随之落下。然而,时尚的潮流却堪比病毒,以其迅猛的攻势击落了传统,占据了其领导的地位。传统,从人们的脑海中已要消失殆尽;一系列新颖的日子,从那遥远的太平洋漂流而来。文化,就此败落。

  望着硝烟从远方飘起,西方的坚船利舰打开了大清的防线,国内狼烟遍地,不断的战争,让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敌人还未赶走,自己人早已自相残杀,至到大张旗鼓地把自己优秀的文化践踏。

  不过,一个有能力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有志气从屈辱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但是纵有再大决心和努力,没有了灿烂的.文化,又有什么用了?就像一滴墨水滴在泉水上,被黑暗笼罩是注定的。

  别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别等黑暗了,才想到光明!别让这曾经绚烂的文化,沦为尘花!

  篇七:正在消逝的年味儿

  年味儿,从二十三就开始酝酿,环绕着忙碌的人群,不急不缓地发酵着,越来越浓,越发诱人,惹得人总是停下手中的活计,猛地嗅上两嗅,像是好酒之人等待着亲手酿的绝世琼浆出窖一般,每等上一秒就多了一份欣喜和期待。

  三十儿晚上,震天的鞭炮声从家家户户中传出,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成了新年的序幕拉开前最强的音符。孩子们被炮声激得上蹿下跳,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钻进被窝,平日里有些惧怕的冰冷的被窝,此时却丝毫无法冷却孩子们雀跃的心。

  大年初一,天上还有点点星光,人们就起身忙碌起来,爷爷踩着高凳细细地将蘸了糨子的新对联粘平,我在下面偷着抿一口冷糨糊,却粘住了嘴。奶奶抱着早准备好的苍绿的柏枝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堆,点了火,多油的柏枝立刻哗哗剥剥的响了起来,袅袅的烟也随之而起,在夜幕下,分辨不出颜色,火光点点,火苗跳跃着,随风飘摇着,小小的院中充斥着柏枝浓郁的奇香。

  奶奶拿来衣裳,在火堆上烤了一遍,又招呼大家来烤手,我们围成一团,奶奶口中不住的念,问她念的什么,她却不屑于讲给我。之后奶奶就在火堆的照映下,上香,拜各路神通,再将驮了硬币的刺猬馍,含了枣的鱼儿馍,从东屋赶到西屋,从南屋赶到北屋,说是招财招福。这一切,在深蓝而冰冷的天空下,显得庄重神秘,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痕迹……

  没错,这只是我心中的痕迹罢了,再鲜明生动也只是回忆。如今的年,被高档的团圆宴,飞满祝福语的朋友圈占据了,只是那奢侈的酒窝,到底是苦是甜?那转发群发的祝福,到底有几分真心?新年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劳动的赞美和犒劳,又留下多少?

  当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的节日申遗时,我感到中华文化正在被一只手窃取,抑或说正大光明的拿取。追其根源,不过是这只手的主人珍爱它,重视它,而我们——真正的主人却对它不屑一顾。若文化不在了,中华精神也不在了,炎黄子孙之称又是从何而来?

  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文化留片净土吧,切莫让这人类的瑰宝在我们的眼中,渐行渐远。

  篇八:正在消逝的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古代,清明节的活动是非常丰富的。除了现代人们常在清明节进行的扫墓、踏青之外,古人还有荡秋千、插柳、射柳、举办蚕花会等活动。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活动。

  每年清明节回乡扫墓,都会细心的扎好裤脚,撑一把伞,动动鼻子嗅着雨水的味道,然后跳进雨幕里。

  今年没有回乡。早晨出门,空气中夹杂着细密的雨丝,扑到我的脸上,刺激着我的感官。嗅了嗅,不再是那般味道了。我有些惆怅的抬头望了望天,老天那张阴沉的面孔被座座高楼切割成了方形。其实雨水哪有什么味呢?可每次扫墓,看着那轻细的银线从天上落下来,不在地上溅出一点儿声响,或是打在池塘里如莲花般优雅的荡开,就觉得这雨美极了,还有点清寂的味道。

  这个时候,亲戚们已经备好了祭祀的用品,一行人向山顶的墓地出发。一路上没有任何人多言,只有鞋子踩在泥土断枝上的沙沙声和淅淅沥沥的雨声。山路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更加泥泞,有时脚下一滑,差点便要投进大地的怀抱。登上了山头,眼前赫然是一片坟丘。有的坟包上已经长了野草,墓碑或残缺或较崭新。大人们挥舞着镰刀开始清理杂草,孩子们便纷纷开始往坟包上插冥花。整理完之后,长辈们开始带着子孙一一上香,祈求祖先的保佑。

  一阵忙活下来,身上已经微微出了点汗,雨丝斜斜,冰凉凉的黏在脸上,一股寒意直往身上窜。姨妈们此时便下山去了,而剩下的人,还要做完最后一件事——放鞭炮。许是为了让逝者也热闹热闹,这也不算扰了他们清净吧。几位伯伯把那些冗长的红色鞭炮拉开,一列列摊在地上。孩子们都捂着耳朵,离得远远的不敢靠近,却又一脸兴奋的样子。

  我离了山头的喧嚣,迫不及待的一路跑到山下的小院里。提前回来的人已经准备好了午饭,摆好了桌,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其实这趟清明节回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这顿饭吧。农家的饭菜都是用柴火烧的,城里那些用电饭煲、电磁炉做出来的东西,没有这个味儿。一帮亲戚祭完祖回来,立刻便入席。再天涯相隔的人,此时的距离,也不过一张餐桌而已。

  我继续走着,雨已经停了,冷风吹过,冰凉凉的。

  在现代,清明节已经远没有古时候那般隆重了。人们不断地简化着活动的方式,而颗咏怀逝者的心,似乎也在渐渐的淡漠。

  偶然听到父亲讲电话,说今年家族里许多人都有事,不能回乡祭祖。还有些不能回乡的人,为了表心意,干脆花钱请人祭祖。清明节是为了缅怀死者,如今他们听不到喧嚣声也听不到鞭炮声,只有雨水带着刺骨的寒意浸透厚厚的土层传过来。他们的坟墓孤零零的立在山丘上。他们是不是也会害怕自己被遗忘了?

  没有人记得死了的东西,没有人记得的东西就跟死了一样。

  篇九:正在消逝的记忆

  耳畔边回响起一声声的筝鸣,脑海里那泛起一层层的涟漪,使我如同身临其境,流连忘返。那美丽,精致而又新奇的玩意儿是多么的令人爱不释手。

  跨进高高的门槛,来到美丽而有宽敞的隋唐宅院。高大而精致的圆柱像巨人一样撑起了房屋的脊梁使它屹立不倒。大堂里那桌椅的显摆的庄严但是依旧能令人感受出主人与家人之间的和谐与幸福。触摸精致的支柱上面的花纹是多么的细腻啊!是多么令人神往!金龙缠绕在圆柱上,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望着远方的,似乎是告示皇上要看远方不要局限于一点。我心中有些疑虑,但不知是什么。我看看自己恍然大悟,它怎么没有一点体现现代化的东西呢?我认为是华夏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又感到悲哀,我不仅叹息又在为中国的传统的丢失而感到悲愤。

  突然,一声现代化的机械巨响打破了我的幻想,又把我拉了回来。拉回这个正在流逝传统文化的现实世界。文化的流逝像一面又一面镜像出现在我的眼前。看了之后我不禁垂下了沉甸的头颅。昔日,我国一遇到传统节日便张灯结彩,如今传统节日一点点消逝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体味爱国的端午,就因为我们的遗忘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展现了端午的氛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全国世界非物质遗产。但这是件好事,因为它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毕竟它不属于韩国。不仅如此,许多传统的文化和记忆也流逝在我们眼前。就像风一样吹走了它们再带回来,可惜它们已经不再是它们了。

  我的记忆中老家有一座高大的木头房门,形似古代宅院的大门,雄伟古朴,高耸入天。可惜如今只剩了一个空架。如同一个老人奄奄一息,让人十分感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记忆,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今,他们却要消失了。口袋鼓了,脑袋空了,伦理丢了。人们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统文化去塑造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只有将消逝的记忆找回,传统文化才能长青。

  篇十:正在消逝的美好

  又是一年中秋时。

  回忆童年:墨蓝色的天空中镶嵌着一轮金黄的满月,月光轻轻柔柔的,给大地披上一层轻盈的薄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亮在天空中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月光如泻,月色似水,美轮美奂。

  华灯初上,家中仿佛过节般热闹。彩灯闪烁,茶几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瓜子花生、糖果饮料。客厅里人来人往,大人的谈话声,小孩的玩乐声,电视的喧闹声,餐碟的碰撞声,让小小的客厅注满了欢乐与幸福,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溢出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近况、见解,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小时候最期盼的,当然就是吃月饼和赏月。那时,月饼有拳头大小,外面是一层油腻的酥层,还嵌着几粒芝麻,有些像淘气的小孩随意丢弃的糖果,不经意地洒落在月饼外面。里面的馅五颜六色,有白糖、丝瓜、陈皮、山楂等。在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孩子们把月饼捧在手心,满足地咬上一大口,相视而笑。吃过晚饭,家人把茶几架到宽大的露台上亲戚朋友围成一圈,聊聊家常。在月光的注视下,一大盘月饼被一扫而光。人们都满足地斜倚在椅背上,手轻轻地抚摸自己圆鼓鼓的肚子,嘴角向上扬着,浮现出隐隐的笑意。几个顽皮小孩的嘴边,还粘着芝麻粒儿呢!清风徐来,群山好像也被陶醉了,蒙上一层面纱,在远处若隐若现。月亮仿佛也沉醉其中,变得更圆更大,月光也缥缈起来。我凝望这一切,感觉自己也变得轻盈而宁静。仰望天空,那月亮中灰黑色的影子,是嫦娥和玉兔正在嬉戏吗?

  往年的中秋,一家人团圆欢乐,吃月饼,赏月,天真而美好。

  今天,中秋佳节。月亮仿佛害了羞,娇滴滴地躲在厚重的乌云后。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肆虐的风雨。爸爸妈妈仍在工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老家休息。我孤身一人留在这空荡偌大的屋里,望着寂寞的四周,我掩面抽泣。同学朋友都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或是沉迷于手机。我不禁有些疑惑:昔日的童真、欢乐、幸福、美好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了吗?如今,团圆、赏月等中秋习俗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岁月长河的奔流,中秋是否将会毫无意义?先是精神文化的消逝,接着是文化习俗的消逝,再是文化建筑的消逝,最后,中华民族五千年所沉淀的文明,是否也会消失殆尽?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四季交替,桃符更新。日历一页一页被撕落,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其中中华文化、习俗的烙印也逐渐变淡。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让我们救赎它。

【正在消逝的半命题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正在消逝的舌尖幸福优秀作文04-10

正在消逝的幸福作文06-03

那边的半命题优秀作文09-14

的滋味半命题优秀作文03-10

难忘的半命题优秀作文02-01

滋味半命题优秀作文10-01

奔跑在半命题优秀作文01-30

转角的半命题优秀作文01-31

别了半命题优秀作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