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赏析
《风》赏析1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两句是说,风,吹过大江,就掀起千尺浪;吹进竹林,万竿竹子都倾斜了。两句将风的动态通过江浪、竹斜,形容得十分逼真,虽属常见之景象,读来却觉新鲜、明快,韵味悠长。
出自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
过:经过。
斜(xiá):倾斜。
诗意
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唐代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风》赏析2
五月以一场滂沱大雨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它尽情的下着,从早到晚。它仿佛要洗去整个风云变幻的四月遗留下来的所有痕迹,把一张画满了无数线条的纸恢复到原来纯白干净的样子。它要开始新的生活,重新描绘属于自己的画卷。
犹记得,四月的第一天刮起了大风。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只孤舟,随着风的吹拂,摇摇摆摆,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不喜欢风,却希望风能把我带走,去流浪天涯,去看美丽的风景。
本来约好与朋友一起去咖啡馆坐坐,聊聊天。却因着这连绵的雨,没了那份心思。遂取消了与朋友的约定,理由是,雨天适合一个人听雨欢唱。是的,我喜欢下雨天。在我的意识里,雨在弹奏着绝妙的序曲,尽管心情会变得低沉。我喜欢坐在窗户旁边,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滴打湿所有的事物,喜欢听雨滴落在地上哒哒的声音。它的一切,都让我沉醉。
雨天容易让人变得闲散。汪汪微微在她的微博中写道,周末两天,雨声潺潺,闭帘拥被恣意酣睡,醒来倚窗读一会书,倦了蜷到沙发处吃零食、看电视。雨天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理直气壮地闲下来,心安理得地享受足不出户的侘寂之乐。不用担心错过什么,也不用费力打开自己,以便接通与外界的开关,只是安心做一块磐石就很好。看,这就是雨天里简单的快乐,是雨给予的最好礼物。但很多人却不懂,他们只会怪罪雨天,阻挠了他们办事的路途。
凌晨时分,我还未入睡。穿着拖鞋,走在无人的走廊里,头顶的灯发着昏暗的光,似乎在有气无力的昏睡中。啪啪的拖鞋声响起,周围的一切都陷入了沉寂,我像一个幽灵一样,穿行在荒芜的田野中。偶尔有一两个宿舍还在亮着灯,细细小小的声音传来,他们是在秉烛夜谈?还是思量自己的未来?微微苦笑,想这些干嘛呢。喝了水,躺在床上,再不愿去想别的事情。伴着这风雨声,静静睡去。
《风》赏析3
早早醒来,隔着窗,看着外面的世界。心,慢慢变得平静。天已放晴,鸟儿在唧唧鸣唱。想起梦中写的一首诗,
《夜雨》
昨夜风尘雨,几度窗前梦。
晨闻知鸟啼,却无故人来。
没有故人来拜访,鸟儿们你们为什么还叫醒我呢?难道只是让我欣赏你们美丽的歌喉吗?扰人清梦,真是无趣,想到这里,打了个哈欠。起床,穿衣,洗漱,一切整理妥当。出门。
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看着湿漉漉的花和草,它们显得娇弱,却更加充满魅力。雨水将一切尘埃与污垢都洗去,还了它们真实的面貌。晶莹的水珠,闪耀着让人不容忽视的光芒。我想要在其中寻找到些什么,却又什么也找不到。
朋友时常问我,人生的答案是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能告诉他们,答案藏在岁月里,藏在行走的每一步里,藏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答案总会出现,或早或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等待。或许在某个莫名的时刻,或许在某个转身,我们就明了自己所要寻找的答案。
来世,信则有,不信则无,岁月悠悠,世间终会出现两朵相同的花,千百年的回眸,一花凋零,一花绽。是否为同一朵花,任后人去评断。这是玄幻小说《遮天》里的一段话。很多人或许都会认为,它仅仅是小说里虚幻的话,当不得真。可是这一段话却牢牢地记在心里,挥之不去。它就像一个咒语一般,深种心底,仿佛它真的存在。可是真得会有吗?
一切到来的如此快。食堂吃饭,坐在椅子上等待,百无聊赖下四顾张望。一瞬间,便看到了熟悉的模样。那个深深藏在心底的身影,有多久没有看到了。
她静静坐在那里,白色的上衣,浅紫色的裙子,脸上是淡淡的笑,眼角隐现着一闪而逝的光。和她一样的笑,和她一样的面容,和她一样的安稳。我一时怔住,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心里在不挺地翻滚着,掀起了汹涌的波涛。关于她的记忆,一点一点又重新出现在脑海里。自从分别,我们再没有见过面。现在的她在哪里,又过得怎么样,我一点也不清楚。
两年了,我以为曾经说过的话一定不会实现。但现在,它却真实的出现在面前。分别前,我曾经对她说,我再也无法遇到一个如你这般的女子。脑海里不停地跳出一句话,世上真得有两朵相同的花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她们是如此想象呢?
我看着她,不愿移走目光,我想要去问问她。她是谁?她会是她吗?她还记得我吗?可是我的脚,却不怎么听话。为什么?真得不是她吗?我低低地说着些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我仿佛被抽去了所有的力气,一动不动,却依旧不愿闭上双眼。身体在颤抖着,眼泪就这样流出,无声无息。
匆忙擦去眼泪,慌张逃离,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去一楼吃饭,因为怕再见到她,怕再看到她的笑,再看到她的影子。曾经不顾一切的去爱,却终究是一场空。留下满心伤痕,狼狈离去。没有怨恨,只有遗憾。我们之间的缘分太浅了,只够相识相知,却无法做到相爱。她决绝地断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彼时我无法接受,更加不能明白。
随着我的离开,随着岁月加于身体与灵魂的锻造,我渐渐地明了她为何这么做的原因。爱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事情,是心甘情愿把灵魂交付给对方。她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我固执地反驳她,有些事情永远无法改变,即使永久的沉沦在时间长河中。她微笑不语,似乎看到了我如今的模样。是的,她是正确的。
前一段时间看了电影《初恋未满》,两个懵懂的少年少女在将彼此的心意刚刚表露给对方时,便遭到来自各方的压迫。他们不甘,却也无可奈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注定了他们的初恋是不完整的。两人的歌曲,却变成了一个人的独唱。他们的爱情,就像他们的歌一样。
《初恋未满》
如果你是真得不能再回来我身边
这首写满我们的歌该怎么唱完
此刻拨动的琴弦
是否牵动你的心弦
记得当时的诺言
说好我们永远不会变
不经世的爱恋
不计算的亏欠
舍不得来说一声再见
青春的莽撞少年
难言的那一份想念
只盼那一天
歌唱耳边
我们重回不老的夏天
夏静寒在唱这首歌时,董啾啾在拥挤的人群中挣扎着,当她再也没有力气去挣扎时,她选择了不动,打开广播,柔和的男声传出,是他的声音,她听到了他为她唱的歌。泪水自眼眶中流出,啾啾明白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自己终究是无可奈何的,而她和他的初恋也随着这首歌走到了终点。
我其实更喜欢叫它《恋人未满》,因为觉得这样或许更像自己。我在懵懂不知何为喜欢和爱的年纪,喜欢上和爱上一个不可能的姑娘。而这一切,都曾在梦中出现过。我在她给照片后面写了一句话,如果可以,我想再次遇见你,因为你,我的生命中多了可以选择的色彩。
我相信世界上终会出现两朵同样的花,因为爱。
《风》赏析4
《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译文: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
赏析:
唐风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诗经·唐风·无衣》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风》赏析5
屏风绝句
杜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赏析:
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她,却完全忘记她自个儿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为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讶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又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曾给人无比新鲜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旧影,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就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风》赏析6
没人猜得到你的力量,
是从何而来,
或是何人而赋;
也没有人猜得到你的行踪,
是从何而来,
或到何处而去。
你是什么?
关于你的传说,
人们欠了你一段浪漫的想象,
想必,你就是一个无人能懂的大自然中舞动的精灵,
也许,你拥有着大自然赋予你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所以,我崇拜你,敬仰你!
你有时温柔轻抚,
有些人便把哀愁与你相拥而去;
你有时狂野暴躁,
有些人便开始愤然诅咒着你;
你走路无形无影,
有些人会把你当成一个游戈道德与荒野的离魂;
我喜欢你是狂野的,
狂的像一个地狱重生的勇士,
野的如一个青筋暴隆的战神。
你是否嗅得出,
那些奢侈的,下流的',自私的人群流的街道所漫布的恶心味道;
你是否看得见,
那些残忍的,麻木的,丧心病狂的,狗延残喘的人和事被曝光的荧屏所射出的复杂颜色;
你是否感觉得到,
流浪者的饥寒交迫和贫苦人民的卑微辛酸捂着颤颤微微的心所流下的铮铮热泪!
糜厚的阴霾遮住了太阳所释放的光明,
苍天啊,你咆哮吧!
把狂野的风召唤出来!
因为大地需要风,人类需要风
需要风去拨开云雾,撕破阴霾
用你的肢体,用你的力量,用你那不再吻着唇的血口
把一切的罪恶和无情捏碎嚼烂
救出太阳吧!
我的心啊!
需要灼烫的太阳点燃,
我将会高举自己这颗炽热的心,
让你欣然吞下,永葆正义!
《风》赏析7
1.
如果不是河柳摇曳
我不知道你已从青春的岁月
飘逸而过
如果不是水面涟漪荡漾
我不知道你在河面上
洒满那么多的碎银
如果不是衣襟飘起
我还不知道你对我还留有
一丝丝温存
2.
清晨的太阳公
朦朦胧胧被你摇醒
还没有把月亮冰冷的身子焐热
就被你从山垴拽起
那一朵朵白云被你赶着
奔命般逃向海边,最终还是
被太阳燃烧
一朵火云,把山那边的天映红
3.
拔节的麦苗绿涛滚滚
涌动着一股巨大的热浪
释放着梦想
你用一双巨人般的双手
把成熟的希冀,托举在
庒户人的期盼里
4.
一路消遥,相遇在
那槐花盛开的地方
你把缕缕清香飘向山旮旯下
一片草坪上坐着一对情人
吸吮着槐蜜
随着你的逸裙醉往云霄
5.
老翁坐在梧桐树下一块青石板上
一双宽厚的手抚顺着躺在怀里的猫咪
虔意的享受着夕辉下
你那股轻柔的温馨
一幅古铜色的刻满年轮的脸庞上
那双慈祥的眼神欣喜的看着
膝前玩耍的孩童
被你撩起的胡须下
那灿烂着无牙的微笑
《风》赏析8
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赏析
诗人在回家途中所乘的船在武昌被大风阻滞,只好暂留武昌。全诗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后两层意思乍看相反相对,实则相辅相成;尤其是后面故作解脱流露的却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两句从正面入手,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动。后两句曲折委婉,从反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门却被滞阻在半路的诗人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整日间到水边散步的。最后一句同样如此,表面上说自己贪看武昌有名的柳絮飞花的景致而忘记了忧愁,事实上却正表明了心中无尽的愁绪。
这首小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眼前景色取喻。所谓无穷归思满东流,是以水流无尽比喻内心的无限归思之情。这种手法并非方泽独创,如李白有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之喻;李煜则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四人皆以流水喻情思,李白喻相思之情,李煜喻愁苦之情,欧阳修喻离愁之情。不过方泽诗也有其独到处,就是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睇,取水为喻,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水不是虚指,而是眼前的实物,这种即景取喻,最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其实,全诗更惊人的妙处还在于委宛曲折的抒情手法。朱熹说,文章曲折生姿,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委宛曲折、波澜起伏的抒情手法。一个人的心情,如果表现得太率直,则一览无遗,索然寡味;如果拐个弯,换个角度,欲擒故纵,欲抑故扬,便比较耐人咀嚼。这首绝句将诗人的心思和盘托出,却又盖上一层纱巾,让人去端详回味。明明是为风所阻,不得不停泊武昌,颇有迁怨于风之意,他却说江上春风留客舟,如同春风有意,殷勤劝留。实际是阻,却说留,这里是一折;明明是因被风所阻,无端惹了一怀愁绪,心烦意乱,他却说与君尽日闲临水。君是谁,诗人没有说,指船或者同船的友人均说得通。这无关大的主旨。重要的是闲字,诗人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临流赋诗,这是实愁而说闲,这里又一折;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固然,武昌柳是很有名的,古来诗人都喜欢吟咏,如孟浩然诗说: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但是,诗人此时的漂泊之感,使他无心去欣赏武昌的花柳。无心而说贪看,这里再一折。一波三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大凡故作宽解之语的人,都缘于不解之故。这首诗正是因不解而故作宽解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故作解语式的委宛曲折的表现手法,是很合乎心理逻辑的,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说,方泽不以文艺名世,而《武昌阻风》一绝诗语惊人如此,殆不可知矣,对这首诗推崇备至。
《风》赏析9
原文
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
全诗三章。第一章从感觉寒意写风雨,第二章从听觉来写风雨。风雨急骤之貌从何而来,这对于独处于“小屋静“之下的盼归人而言,听到风雨声就可明了。风雨潇潇,加之鸡鸣声声不息,扰乱着夜的清静,扰乱着女人的心境。最后终于在疾风暴雨中的看到丈夫回到了她的身旁,她那积思之病顿时痊愈了。百般相思,千般怅痛,万般怨恨,刹那间化作轻风流云而逝。第三章,应该是黎明时分了。因为鸡叫三遍即天明。全诗三章可以看作鸡叫三遍。按古代计时制度,一夜分五更,鸡从半夜起叫头遍,那时是三更时分,鸡叫三遍应该是五更时分了。“风雨如晦”,其意即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因此这当然是天明的时候了。天明时分,丈夫回来了。这一章视觉、听觉一齐感受风雨之苦,渴盼之苦。虽然带进了一身寒气,但妻子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跃上眉稍。
《郑风·风雨》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此诗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表明了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说明了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见名家点评)。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民间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郑风·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风雨晦暝,盖淫奔之时。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所期之人而心悦也。”“(二章)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也。”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再鸣则声渐高,‘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意之妙如此,无人领会,可与语而心赏者,如何如何?”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
《风》赏析10
原文
国风·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文学赏析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3]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矣,而欲其于我归处耳。《序》以为刺其君,或然。而未有考也。”
《风》赏析11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一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风》赏析】相关文章:
风原文及赏析07-17
《风》译文及赏析08-12
《终风》赏析03-23
风译文及赏析02-19
经典散文赏析《风的等待》05-26
经典散文赏析:等风来05-18
武昌阻风赏析02-14
《咏 风》原文赏析02-24
风赋翻译及赏析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