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妈妈》观后感

时间:2022-09-28 10:53: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妈妈》观后感范文(通用18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妈妈》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妈妈》观后感范文(通用18篇)

  《妈妈》观后感 篇1

  在《知音》这本杂志还没有成为凤姐最爱的那个年代,曾经在杂志中看到过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差不多二十年了吧,只能记住个大概:一只半大老虎闯进人类的村庄咬死了牛羊,愤怒的村民打死了老虎,很快,母虎前来复仇,它叼住了一个婴儿,婴儿的母亲忘记了恐惧,解开衣襟露出胸膛走向母虎,也许是母虎看到了乳汁,也许是母虎想到了什么,它终于将婴儿放在地上,离开了人类的村庄。哺乳动物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幼仔由母体分泌的乳汁喂养长大,母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照顾幼崽的饮食起居并传授生存之道,母兽与幼崽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亲情纽带。这种爱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之间,同为哺乳动物的各种生物,母爱,可以不分界限。

  这段时间本来已经不打算再看恐怖片,鬼使神差一般又看了一部,看电影之前只注意到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在这部电影之前从来没有拍摄过电影长片,结果是被故事深深吸引,电影结束时已经哭得稀哩哗啦。,哭过之后一种异常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那是《潘神的迷宫》、《鬼童院》,特别是《孤堡惊情》曾经带来的心理感受,随后,果然在制作人的名单中看到了吉尔莫.德.托罗这个熟悉的名字。

  维多莉亚和莉莉这对姐妹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鬼孩”,姐姐维多莉亚对于人类世界的记忆只是那幅不能离身的眼镜和一些简单的词汇,对于亲人的记忆也仅限于曾经给她带来温暖与依靠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已经被住在墙里的“鬼母”所替代,也许这位“妈妈”来无影去无踪,也许这位“妈妈”只能教给她们很多年以前的儿歌,也许这位“妈妈”只能用稻草做丑丑的娃娃,也许这位“妈妈”能够提供的食物只有不知道从何而来的樱桃……这一切依然不能够改变两个小女孩对她的依恋。在这个恐怖片已经无法再用血腥、变态、CG特效和一惊一咋的音乐惊到早已经练就了一身“金钟罩”的今天,恐怖片也不得不另辟蹊径剑走偏锋,2012年的《林中小屋》是一部成功的颠覆式的创作,而《妈妈》这部电影不失时机地打出温情牌,今观众们在饱受惊吓的同时也被结结实实地感动了一把(特别是女性观众)。

  《妈妈》这部恐怖电影如果单纯地就恐怖效果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故事是一个并不新颖的故事,电影节奏也算中规中距找不出跳跃性极强的起伏,情节也没有故弄玄虚或者一味追求神秘感,就连作为恐怖片最基本的惊悚画面也没能做到创新,其中很多镜头都可以在其它恐怖灵异类电影中找到类似的画面,为数不多的几个鬼妈妈突然出现的画面也是点到为止,并没有使用刻意营造过于血腥的场面之类令人反胃的镜头,而是用精心设计的镜头去引导观众慢慢走入电影情节。 电影由一段车载电台广播开始,随着枪声和男人沉重的脚步,维多利亚与妹妹扔下公仔离开了家,只剩下莫名奇妙的短腿小猎犬茫然地望着客厅大门。车祸后父亲带着两个女儿找到了森林中的小木屋,“妈妈”暂时躲开了,视角不断变换,姐妹俩可怜吧吧地等待着接下来发生的事,这时后的“妈妈”应该只是躲在木屋外静静地观察着,直到父亲对维多莉亚举起手中的枪,全片最为血腥的场面是透过维多莉亚的近视眼看到的,一片模糊中只能勉强看到父亲的肢体突然在半空中扭曲……黑暗之中,“妈妈”送来了樱桃,一种不太可能出现在冬天的水果,鬼魅的形象依旧隐藏在黑暗之中。这段差不多十分钟左右的前景情节已经为整部电影定下一个基调:悲剧开场,但孩子们不会孤单;温情结束,妈妈最终并不孤单。

  电影留给我印象较深的第二个镜头出现在大约30分30秒处,孩子们在墙上画着黑色的蝴蝶,镜头拉开,一只真的黑色蝴蝶出现,养母抱着装衣服的篮子上楼后,镜头以房门为界被一分为二,一边是走廊一边是女孩们的房间,观众可以看到妹妹莉莉似乎正在和姐姐抢东西玩,不过姐姐维多莉亚突然出现在走廊中与养母对话,姐姐关上房门的一霎那,妹妹的脚出现在房门上方,原来被墙档住的“第三人”是与妹妹嬉戏的“妈妈”。处理这段画面时导演干脆放弃了剪辑,镜头完全静止,所有的信息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观众的视线随着张弛有度的节奏在画面的两边不断转换,无暇细想中,谜底已被揭晓。

  第二个印象极深的镜头出现在1小时18分,这一长镜头的处理方式与片头处父亲带着女儿们走近木屋时十分接近,观众可以做为旁观者仔细观察,瞬间又转换身份走入了角色的视野之中,片头处的几次切换只是大概展示了一下木屋的内部环境,这个镜头却令观众感觉一种深深的压迫感:两个女孩看到了“妈妈”留下的印迹走下楼梯,镜头一直紧紧跟着女孩的脚步,维多莉亚走进客厅看到养母,随着她的视线镜头转出客厅看到莉莉的背影,慢慢推进,“妈妈”猛然出现,女孩们疯逛地奔上楼,莉莉关上了房间的门,维多莉亚还站在门外,莉莉在房间中大叫,养母随之追到楼上进入房间,“妈妈”从墙中走下,养母带着两个女儿夺门而逃,刚跑到二楼走廊处,“妈妈”破墙而出。“妈妈”是鬼魅,她可以来无影去无踪,可以穿墙而入可以隐身入地,她所希望的更多的只是能够再次拥有女儿的快乐,母爱是伟大的,也是自私的,她仅仅只是不愿意与其它分享这种快乐而已。

  直到“妈妈”再次拥抱自己的孩子尸骨,丑陋的脸终于变得温柔而美丽,依旧拥有人类生活记忆的维多莉亚在养母的坚持下留在人类世界,自婴儿时代就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小女儿莉莉选择了与“妈妈”一同幻化为蝶。这一刻,生离死别却又温暖无比,两个孩子,两位养母,从此之后都过上了自己选择的幸福生活。

  谁说恐怖片就一定要惨不忍睹?

  《妈妈》观后感 篇2

  7月28号,我看电视时,突然搜到一部电视剧,剧名叫做《穷妈妈富妈妈》,当时由于好奇,我就仔细看了起来,一看不要紧,重点是觉得挺好看的,迷上了,所以我就在pps网络电视上观看了起来,后来还看了剧情,觉得这部电视剧拍的还真不错。尤其是剧本,真的是一个好剧本啊,写这个的,不愧是一个好的编剧。

  以下是我对该剧的个人观后感。

  我连续几集认真地看完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家庭警示剧,非常的带有启迪性,尤其是人性当中,光辉伟大的母爱和人本性骨子里的善良,这是人性当中最为美丽的。

  高中生刘小东因为她的母亲田芳过激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婚姻的失败与破裂,还有事业上的打击,她曾经可是多么的风光无限啊,获过无数次市劳模,还有全国劳动模范,她对儿子小东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甚至想他能考上北大清华,拿到够好的文凭,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结果有心栽花花不开,尤其是对一个事业心这么强,事业有成的女性来说,那更是很严格了,可是因为在小东小的时候,没有多陪陪他,没有给他童年时该有的母爱,因为工作忙便成了借口,导致小东从小就缺少母爱的滋润,又因为烧了小东的最爱,他花了三年时间写的27万字小说《流浪的心》,加之最疼爱小东的姥姥临死之前,小东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也是因为他的妈妈田芳,所以一个少年“恨”的心就此埋下了根……

  因为她的教育方式,小东彻底崩溃了,最后得了抑郁症,从此便送到了继母那生活,由于在继母处奢华无度与灯红酒绿的长期生活之下,再加之年少无知与对于母亲的恨和报复心理促使下,小东渐渐走上了堕落之路,从学会吸烟、泡吧,后来的吸毒,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的故事,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帮助儿子戒毒,但是,戒毒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众所周知,一朝吸毒,终生戒毒。不是说戒掉就能戒掉的。之后便展开了一段有关不离不弃的母爱拯救自己儿子的故事。

  因为刘小东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天赋,最终被他妈妈感化,下决心写出一本,以自己亲生经历为标本的远离毒药的一本纪实长篇小说。最后他花了六年时间,在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成功的写完了《涅磐》,而且还出版了。

  最终他也和女主角相爱了,女主角钟克敏苦苦等了他十几年,帮助他戒毒,照顾他,而且无怨无悔,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这大概就是真爱吧。在我看来,如果,我遇到这么个好女孩,我一定不会在花心了,提着礼金早就娶她了。

  同样,刘小东的妈妈也是伟大的,她之前是多么的骄傲啊,当年即是厂长又是全国劳动模范,到最后为了孩子心力憔悴,一夜白发。可想而知,母爱是真如春光一样,滋润着我们,让我们的人生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芒。

  这是一个讲述人性光辉母亲的爱的故事,剧情相当的好。能让人看了之后有无限感想。

  这部电视剧就是让我们明白,不管任何人都可以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吸毒人员都成功了,何况其它呢?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美好,尤其是有那些爱着我们的人。人一辈子就这一次。人不可忘本,父母是一生当中最爱我们的人,他们的养育之恩,情以何报?那是我们一辈子也还不完的啊。唯有珍惜,珍惜他们,让他们在老来之年享有天伦之乐,一个孝顺的子女,不会只想着拿钱砸他们,或者卖点礼物,随意敷衍、打发他们,这是多么不真的爱啊,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父母,那我们就应该放下工作,多陪陪他们,而不是一味地花大把的钱把他们送进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孤单的老人院,他们要的是我们的爱!好了,说了这么多,总感觉有千言万语,一言难尽啊。亲情是个广泛的话题,永远也讲不完,那些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林林总总数不完的完美父亲与母亲的形象与名作家小说当中的父母相得益彰,彰显生辉。永不相忘!

  《妈妈》观后感 篇3

  去年一档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造成了空前的收视和关注度,火爆节目的背后也重新将“父亲”这一家庭角色重新推上一个责任高度,让更多的家庭开始意识到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当然节目火爆最直接催生的还有相似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粉墨登场,所以对于观众来说一方面可以从节目中收获颇多,一方面源源不断的新节目也让人在寓教中娱乐一番。

  之所以说“亲子真人秀”节目源源不断,是因为今年的暑期档“北京卫视”推出的大型亲子真人秀节目《妈妈听我说》姗然而至,6月16日在北京已经召开发布会。更有趣的是这档节目的核心与“爸爸团”们完全不同的是以妈妈为主要对象,所以今年的暑假将会是十分的热闹,当爸爸们遭遇妈妈们一场视觉上的冲击和话题的碰撞完全可以预见,两档节目不仅在形式内容上错开各自闪光点造势真人秀节目,而且也必定的是抢滩收视率的一场对抗战。妈妈PK爸爸,“亲子节目家暴风”悄然酝酿中。

  看热闹不嫌事大,作为观众们自然是希望看到热闹的荧屏热闹的节目更多了收视的选择。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爸爸去哪儿》是必定要看的,这是去年该节目打下的强大坚实的观众群的必然结果。但其实锁定《爸爸去哪儿》再度热播的同时,也绝不可错过《妈妈听我说》,尽管可能说两档亲子节目“家暴风云”无法阻挡,然而中国太极之道阴阳互补有着博古通今神奇的力量,“爸爸PK妈妈”一样可以是“妈妈携手爸爸”。

  所以这必看《妈妈听我说》的第一吸引力是“妈妈帮”中和“爸爸团”阴阳互补,毫无疑问《爸爸去哪儿》将“父爱如山”的大形象重新定义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等小细节,因而让观众们看了之后尤其是父亲身份的人感触特别多,甚至于也极大的改变了一些家庭固有的生活模式。但《妈妈听我说》将“爸爸现象”再次来回扯平到“妈妈”身上,毕竟作为一个家庭的最重要的成员,母亲角色有着举足轻重也无可取代的地位。也唯有爸爸妈妈强力组合在一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关于值得收看《妈妈听我说》的第二大理由则是重新审视总结妈妈在一个家庭中的位置和作用!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想到之前网络上有个非常火的帖子《强势的母亲对家庭的毁灭性》,文章事无巨细的分析一个强势母亲对于家庭潜在的或已经显露的危机,所有拜读者无不不寒而栗的感受,感慨母亲在家庭的重要性和最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所以由此而言《妈妈听我说》让更多的妈妈观众能够从节目中感受如何教育孩子,和真正的认清自己在家庭中的引导教育作用。所以这档节目无疑是很多家庭的及时雨,尤其是对于妈妈们来说。

  第三点因素则是节目的意义精髓,《妈妈听我说》节目的重点落在一个“听”和“说”,很显然是让孩子来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比如自己不爱学习那个特长,自己不愿意走那个梦想。而如何能够让孩子“说”出来,也无疑在考验妈妈们。能够走进孩子内心,将孩子真实的声音和想法和盘托出,这需要技巧。而同时作为妈妈也需要会聆听孩子的心声,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这都是需要很多技巧的。《妈妈听我说》通过真人秀的方式,让家长孩子们上足生动的一课,等于在孩子和妈妈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沟通的模式桥梁。

  所以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妈妈听我说》真的很有必要好好观看并且研究学习一下,作为家庭成员的核心孩子最大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依靠,妈妈身上肩负的责任实在是太沉重了。然而在甜蜜的负担也要肩负着幸福的走下去,做好妈妈的角色,并且和爸爸一起为孩子撑起一片祥和宁静自由开阔的天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妈妈听我说》无疑是将亲子节目的这把旺火再添一把干柴并舀上一瓢热油的节奏,显然也是当下人急需的一门生活教育大课堂。

  《妈妈》观后感 篇4

  《妈妈再爱我一次》拍摄于1988年(20多年前),讲述了一对母子被拆散,母亲发疯,十八年后重聚,最终母子相认的故事。虽然没有大牌影星,演员自然而朴实的表演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影片从一对相恋的男女,黄秋霞(杨贵媚扮演)与林国荣讲起。林母因为家境的原因(秋霞是私生女)坚决反对婚事,让林国荣另外娶娟娟为妻。 已经怀孕的秋霞只身回到乡下,生下儿子志强(谢小鱼扮演)。秋霞勉强支撑把志强(小强)带到童年。小强一场重病使秋霞伤心欲绝。虔诚的秋霞一步一磕头去王爷庙上香情愿。小强的病奇迹般地好了。回想起来,后来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后半部与此颇为相似。之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但温馨。在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歌声中,整个屏幕已经被一个只有她们母子二人间的美好天地所充满——其外的世界渐渐地淡化。

  唯一的阴影是小强在学校里被叫成“没有爸爸的野孩子”。同时,林国荣新娶的妻子娟娟被发现不能生育。为了林家香火,万恶的大反派林母再次出场,想方设法企图从秋霞那里把小强抢走。最后,为了不让小强成为“没有父亲的孤儿”,秋霞终于决定把小强送到林家。

  在林家的小强时时抱着小熊,想念母亲,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画面切换到在唱同一首歌的秋霞。想念母亲的小强终于私自出走,跑回老家找母亲。不情愿的秋霞最终还是将小强送回林家,并威胁她会“躲起来”如果小强再来找她。可是小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再此出走偷偷看望母亲。发现小强失踪的秋霞心急如焚,最后在戏剧性地在王爷庙找到昏迷不醒的小强。身心濒临崩溃的秋霞确失足摔下台阶,精神错乱。

  这是影片切换到18年后,回国的志强在疗养院意外中发现了秋霞。母子二人通过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相认……

  影片的主要矛盾是世俗伦理和单纯的母子之情反复冲突。故事的起因是林母为了家族声望反对其子和秋霞婚事;林家认小强是为了延续香火;讽刺性的是,秋霞最后为了小强的前途将他送回到林家。但这是我们成年人考虑的问题,天真小强却顾不了那么多,他只想能和妈妈在一起。在强烈的母子之情的对比下,世俗逻辑显得有些可笑。这也使人难以理解为什么秋霞当时坚持送小强到林家。但假想秋霞如果留小强在身边,成年后的小强会不会感激母亲当时的决定?或许秋霞不想让小强重复自己过于辛酸的生活?

  影片最大的感染力来源于它让我们站在秋霞和小强的角度,体验强烈而又本能的母子感情。大江南北,2亿观众挥泪如雨。据说本片在当年创下2亿观众和1亿票房。换成现在的票价,可能不止10亿票房。这可以说是大家对这部经典的影片的肯定。这个成绩可以和九年后的《泰坦尼克号》相比(中国票房3.5亿[1],但1997年的票价远不止五毛钱)。

  片中巧妙地包含了几条隐线。第一是那只玩具熊猫。小强在林家想妈妈的时候抱的是小熊;发疯秋霞也紧抱着小熊。当母子二人被拆散时,小熊成了他们唯一的寄托。第二是王爷庙。小强重病时,秋霞去王爷庙烧香。小强回家看母亲时,躲在王爷庙。最后秋霞在那里找到失踪的小强。第三就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了。

  其美中不足是不少情节漏洞。比如,片中的秋霞失足发疯时,林家父母分明在场,后来18年,林国荣却说他却无论如何无法找到秋霞。难道他没有去精神病院找过? 这有些不可思议。一个五六岁的小强又是否真能读秋霞写的信?拍摄于20年前,影片的风格(爆炸头发型,演员背对着对手说台词),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古怪。不过影片本身十分感人又细腻,这些小事就忽略不计了。

  《妈妈》观后感 篇5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向我们家长孩子们推荐观看《网络妈妈》此部电影。对着电脑观看90分钟,我的心情随着影片内容波幅不定,有焦急、有感叹、有感动,最后看到贺嘉女同学能彻底脱离网瘾,背着书包与同学们开开心心上学去,以及在毕业典礼上贺嘉穿着整齐的银灰色套装群,用一首“喊一声妈妈”歌曲含着热泪对网络妈妈“满天星”及亲妈妈表达感恩之情,令身为母亲的我心情很舒畅、很释怀。

  影片内容主要讲述了网络妈妈刘学萍,她被大火烧伤双手、双脚后残留后遗症,从而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甚至生育,在困难重重之下她由以泪洗脸最终坚强战胜一切。当她发现目前社会沉迷网瘾的孩子不少,看到孩子们父母亲不论如何苦口婆心、绞尽脑汁都未能让孩子们摆脱网瘾时,刘学萍妈妈把看到的一切认定为自己事情,自己的责任,认为改造孩子们是自己义不容词必须做的事,想方设法救治孩子,打开电脑取了网名为“满天星”,利用被大火烧伤仅剩余的一个手指头敲打键盘设法加入网瘾孩子QQ,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她契而不舍,最终取到孩子的信任,贺嘉同学被她的真情打动,一有心事必向她诉说,而刘学萍妈妈不分白天还是深夜挂着QQ,及时为她倾听并为她作出正确的引导,最后让贺嘉同学深深感动,下定决心摆脱网瘾。

  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吗?世上每一父母亲都是那么爱你们的,就如贺嘉妈妈一样,或许有时我们表达方式不对,让你们一时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让你们只发现我们的叨唠,但希望你们也理解、体会家长的我们。请你们无论是开心,还是有困惑时,多多与家长们沟通,我们一定会很高兴与你分享,会给予你们的一些意见或参谋的,知道吗?现今是网络发达的社会,借助网络的有利条件,可以查阅各类资料进行学习,充实自己。只要适当使用及控制电脑使用时间,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假日期间电脑使用控制每天2小时之内,建议周一至周四晚上不使用电脑,除老师布置作业需上网查阅资料外,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电脑时可直接与家长商量,我相信家长们会理解的,好吗?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记住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我们为孩子们着想的同时是否考虑个孩子的感受?请记住凡事均从孩子角度思考,让孩子能得到尊重、重视,获得成就感才能从中得到快乐,相信我们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必然会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由于晚上我与孩子睡得较晚,早上起床时两人觉得困,孩子对我说:“我好困阿!”我不假思索地回应她“我比你更困呢?”话说之后,我发现这样说话方式不对,否定孩子,没有站在孩子立场考虑。重新对孩子说:“你很困?我也是,要不今晚我们尽量早点休息吧。”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作为家长的我仍经验不足,但我会与孩子一起努力,努力学习,快乐生活。

  《网络妈妈》电影,让我呼吁社会必须对网吧管理严把关,控制18岁以下儿童进入网吧。孩子们正在成长阶段,思想、处事不成熟,易受到社会诱惑而走歪路。

  教育孩子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能走入孩子内心世界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贺嘉妈妈很努力去改造自己的孩子,孩子却认为她把自己当作犯人那样管束,无人身自由。与此同时,让贺嘉找到可以得到快乐、自由,释放压力的方法就是玩网络游戏,最终沉迷网瘾。从贺嘉妈妈教育方法中让我提醒自己,“敏齐,无论你有多忙,你的孩子需要你抽空多陪陪她,如可以采用散步聊天、踩单车等方式增进感情,拉近距离,多沟通、交流,孩子才会健康成长的。”

  亲爱的孩子们,告诉你们我的心底话,其实我从你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知道吗?我从你们身上学会阳光的生活态度,学会你们90后,00后一些新名词,从你们身上学会某些电脑知识等等,还有很多呢?在此不一一诉说了,谢谢你们,孩子!

  《妈妈》观后感 篇6

  有一期《非你莫属》来了个减肥之后换肝救母的小伙子,提到有个很火的电影叫《暴走妈妈》,刚好打开pptv首页就推荐的,于是点开看。我平时绝少看国产电影,看完就会暴力倾向加重,具体就是想暴揍导演编剧制片人。

  这个片子是为了感动人的,但处处透着那么假,就是一部拍得巨像商业片的文艺片。讲的是关系紧张的一对母女,女儿突然查出肝病,并且不换肝就会死,妈妈卖了房想要捐肝,但是严重脂肪肝,医生说要不通过剧烈运动的减肥才行,于是妈妈听信护士的话开始暴走,并感动了一批人的故事。妈妈演的还不错,就是到最后也没见丝毫瘦下来。女儿演的就差一点,在河边抱着妈妈哭的时候居然是嚎的',眼泪也看不清,本来这一段应该是感染观众听着她的肺腑之言跟她一起哭的,可连我这个哭点极低的人都没能感动。姥姥是本片的亮点,活生生一个将死的人,以至于后面看到她的墓怀疑那个演员真的死了。话不多,但温暖人心。演的最假的就是那个主治医生,我的个天啊,没有比他更像是念剧本的了。台词也超级无敌假,打死我也不信医生会这样说话。

  时不时提醒我这是拍的片子而不是真事的还有如在画中的风景。姥姥家风景如画也就认了,毕竟是乡下,保不齐人家就住在最美乡村。可在城里的母女也深处画中就太不可思议了,要说是北上广大城市,交通不可能这么通畅啊,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小贩不可能这么稀少啊,还有那卖了52万的房子,太不接地气了。就算在我们四流的小城市焦作,想找这么一处安静的所在都不容易。你们到底花了多少功夫清场啊?还要那好的出奇的绿化和蓝天白云,这到底是哪啊?就在这么不拥挤的小城,妈妈还被车撞了两回,每回都四脚朝天仰面摔倒,每回都神清气爽的站起来,没事人一样的继续执着的走,您呐是小强附身还是奥特曼下凡啊?本来是想表达妈妈的坚持和暴走的辛苦,可看到妈妈在心旷神怡的树荫下走路,怎么觉得是件很惬意的事呢?城市绿化再好也有环境恶劣的地方啊,怎么都一直那么美?想想我从Ktown走到学校4迈的路程,基本上没什么树荫,一边要吸着汽车尾气,一边要躲开人行道的滑板,自行车,又累又饿,大汗淋漓,那才能看出暴走的辛苦呐!走路减肥这个方法也值得商榷,虽说是对膝盖负担最小的运动,毕竟要走很久才能消耗一点热量,效果太慢了。应该配合饮食,作息,多种运动齐上手才有效快速啊,不是有很多减肥的秀吗?稍微学着点啊。妈妈倒好,除了在外面雄赳赳气昂昂的拉风的走路外,回来就是倒头睡觉,要么抱着女儿感叹命运,您倒是增加点其他锻炼啊,拉伸下肌肉,腹部呼吸啥的都对减肥有帮助啊。

  还有假的就是片子里好人太多了,就一个买房子的算是恶人吧,剩下的都超理解超支持。这也没什么错,弘扬社会正气嘛。那为嘛女儿流鼻血倒地的时候周围同学冷漠的围观?有几声女生慌张的大叫,乱作一团也是好的啊,看啥呢?在河边湿嗒嗒坐着发抖的时候,周围年轻人拿着手电筒冷漠的围观,你们觉得那个场景很美是咋的?太莫名其妙了!最雷的就是表现女儿康复的一幕,镜头指向老师,在严肃的指挥,下一秒响起来欢快的流行歌曲,台上少女们开始扭动,我差点喷血!平时听她唱的不是挺阳春白雪高雅艺术的吗?怎么找也该大钢琴小提琴伴奏啊,这是怎么了就改吧台驻唱了?还有妈妈那个秃子爱人,不是一声不吭的跟别的女的同居了吗?怎么啥也不用解释就又和谐的在一起了呢?还心甘情愿的签字说要接着后面的摊子?您老是被妈妈感动了招换回来的?妈妈也太大度量就愿意收啊?同居女友咋办呢?默默的就被抹杀了啊?还有乡下那个小伙子也非常可疑,叫姥姥也叫姥姥,一般在乡下呆着应该是孙子啊,得,就当是某个未交代的姨妈的孩子吧。那出个门有必要牵匹马出来吗?我奶奶家在我上初中前是养牲口的,从来不牵出来溜啊,要下田干活才拉出来。就算真是乡下养的牲口,也不该是英俊的马,牛或者骡子比较真实。难道就为了让女儿骑马上配田园风光好看吗?要是植入到这个村子旅游有骑马项目的广告,我就只有无语了,利用一个将死的人,还不给代言费!

  《妈妈》观后感 篇7

  由于下午班里的科任老师有事公出了,作为班主任不得不承担起顶班代课的任务。整整三节课的时间,考虑时间长,除了完成科任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还有时间,怎么打发呢?考虑到最近班级的实际问题以及现今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是不是可以找到一部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有适合孩子们观看的影片呢?心动不如行动,说找就找,我立马在电脑里面搜索起来。嘿,运气不错!没多久,一部《网络妈妈》的影片就吸引了我,因为影评介绍说,故事很感人,让人懂得感恩。趁着中午阅读的时间,我立马下载。

  下午第二节课,我和孩子们一块观看了《网络妈妈》。故事将一位残疾的“妈妈”用自己的爱,换回了多个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故事中的嘉嘉是一个缺乏自信,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常被忽视遗憾的孩子,为了寻找成现实中缺乏的成就感,沉迷于网络。逃学对于这个初中的女孩是家常便饭,父母对她是束手无策!叛逆、自卑的嘉嘉,看到她,我就得惭愧。作为老师,在我们班上似乎这样的孩子不少见,可是我们是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过他们,关注过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能更多的是对他们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甚至吝啬得不肯花时间等待欣赏他们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绽放属于他们的精彩?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整个观看过程,我几次落泪?落泪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影片的感人更重要是学萍妈妈对于学萍的细心照顾及鼓励还有学萍对像嘉嘉这样的孩子付出。

  触动一:学萍在十几岁的时候,由于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烧伤,烧伤面积到90%以上,可是在母亲的细心照顾下,她苏醒了;在医生的奋力救治中,她活下来了!但是面对大面积的烧伤,母亲、医生、护士、老师、同学都十分担心,她是不是有勇气面对 。面对这一切母亲央求医生一定要保住她的脸,因为她今后的路还很长。经过手术,脸上的植皮成功了!但是没有人能够想象手术的痛苦。手术之后的学萍还是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大面积的烧伤?离开学校,离开亲爱的老师、同学更让她痛不欲生?在学萍给老师的信中,她央求老师一定要保留她的座位,她手术之后一定会回到学校的!但是经过六次植皮手术之后,十指严重烧伤的她还是没有能回到学校,回到课堂。这个时候,是母亲一路陪着她鼓励她,告诉她要勇敢的活下去。母亲的陪伴,让他慢慢走出来,并且自学取得了文凭,找到了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母亲的不放弃、不抛弃,母亲的鼓励,让她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触动二:在得到社会、家人、朋友的关爱下,学萍走出来。但是她没有只是享受着这一切,而且将爱传递下去。她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别人给予的爱。当他看到媒体、报纸对于沉迷网络孩子的大篇幅的报道,她再也做不去了。用自己伤残的食指在键盘上一字一字的敲击,一点点的走进那些孩子的心里,用自己的耐心、爱心架起了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受到嘉嘉等孩子的排斥、辱骂,但是她没有放弃,用自己真实的故事唤起孩子内心深处最淳朴的情感。我们的孩子不是不想改,不是不想成功,只是他们缺少的机会和平台。学萍用自己一颗滚烫的心,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孩子们变了,孩子们改了!当孩子们为了送上母亲节的图片,当她在生病时听到嘉嘉苦练吹出的口琴曲,当毕业报告会上对着她喊出的那一声“妈妈”。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每一次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只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的与他们沟通的方式?只是我们对他们还缺乏那么一点点的耐心。我想说,今后我必须提醒自己:不管是对于班级的学生买还是对自己的孩子,请我们也蹲下身子,只要我们对他们付出一份情感,那份他们也将会走近你!让我们多一些爱,多一些耐心,那样我们的孩子会给你更多的精彩,他们的路也会走得更能够好!

  《妈妈》观后感 篇8

  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传播媒体日益壮大,网络也应运而生。很快,网络就以其全球性、交互性成为了人们的宠儿。现在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网络更加显现出了它的优势,但是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

  由于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在网络中传播的一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成为了我们上网的重大隐患。此外,网络游戏也成为了许多青少年钟爱的对象。在网游中,我们往往能找到一种所谓的“成就感”,在游戏里没有人去在乎现实世界中的你是怎样的,网游为玩家营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它令人好奇,有不少人都是因为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去接触它,直到最后无法自拔,酿成苦果。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影片《网络妈妈》给我们青少年尤其是网瘾少年煲了一碗心里鸡汤。

  故事主要是以江西弋阳的刘焕荣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一位坚强女性身残志坚,用自己的爱心、理解和关怀为网瘾少年找到人生方向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贺嘉是一名14岁中学生,她终日沉溺于网游“传奇”。逃课对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嘉嘉的父母也为此伤透了心。主人公刘学萍得知了嘉嘉的情况后主动与嘉嘉交谈,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叫“满天星”的网名。渐渐地,“满天星”与嘉嘉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满天星”的事迹感动、震撼了嘉嘉。最终在其帮助、劝导下,嘉嘉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戒掉网瘾。影片中的一句话令我十分难忘:“大海从不拒绝走过弯路的小溪”。即便在人生旅途中误入歧途,但只有能够尽快认识到错误,积极地去改正,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在我们身上寄予了父母、老师、社会的希望,我们成长的历程时刻都被人关注、关心着。虽然影片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当今社会又有多少跟嘉嘉有着类似遭遇的孩子呢?他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回头是岸”呢?这的确是发人深思。

  在网络遍地开花的今天,我们作为接触网络的主要群体又该如何克制自己,去正确认识网络呢?我认为这需要先从网络的多面性说起。网络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大熔炉,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实时互动、费用低廉、资料全面、无区域限制,它是我们查阅资料,寻找经验的平台,也是人们交流互助的一扇窗口,能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然而由于网络的汇聚性,使各种信息都得以在网络上传播,其中包括不利于我们身心成长的一些信息。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排除对自己有害的知识,这样才能使网络真正成为我们学习、娱乐的好伙伴。

  如果要对网络做出一个评价,我觉得答案会有两种,一种是赞成,另一种是反对。赞成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信息,是覆盖全球的知识大网;反对是因为它像一张蜘蛛网,网住了我们这些青少年,使我们在网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世间万物都有其双面性,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它,用怎样的思想去理解它。总而言之,人类创造出的东西都应该是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虽然一些青少年走入了网络误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网络的存在。以后,网络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更多青少年会接触、了解网络,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树立正确、良好的态度,分清虚拟与现实,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知识,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背负着祖国给予的重大期望。我们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做网络的主宰,做自己的主宰。现实中的生活多么美好,让我们共同建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阳光下高歌,在网络中翱翔,我们是新时代的网络少年,我们能够学会在纷杂中辨清方向,我们的明天由自己主宰,网络只是我们完善进步的平台,只是我们展示个性的舞台。我们有理想,我们有希望,我们懂得如何在新世纪中成为一名健康、快乐的网络少年!

  《妈妈》观后感 篇9

  坚持还是有用的,我的博客浏览次数开始慢慢上升了!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誓言,做到每日一则千字博客。自律让我更自信,自律让我心灵更自由!加油!

  暑假一直追《陪读妈妈》的电视剧,一方面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让孩子到国外读书的那种电视剧,像上次的《小离别》也是父母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作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因为我有个亲戚的小孩也在加拿大读书,小孩的妈妈也是一直做陪读妈妈,也因为陪读而家里发生了变故。

  《陪读妈妈》的前半段没看到,只看了后半段。但每个陪读妈妈不容易,各有一段自己的辛酸泪。先说说主角由梅婷演的李娜。她自己在国内开了一家化装品公司,后来因为要去加拿大陪读,她的手下趁她没心思顾公司,把她的公司掏空,甚至破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两地分居,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老公因为被同事送回家,然后暴出绯闻,让李娜不得不离开儿子回到国内解决公司和家庭问题。当李娜把公司卖掉一心一意做起陪读妈妈时家里又发生了意外,曾经的房东原来是老公的初恋情人,老公还瞒着她照顾生病的初恋情人,再发现房东的女儿竟然是老公的亲生女儿,太多的秘密被揭开,让她对家庭对老公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主角的演技太一般,不知为什么总是把李娜演成黑眼圈,很不好看!

  倒是那个配角由邬君梅演的胡媛媛演技比较好,而且演得很好。胡媛媛跟老公之间没有什么感情,但为了儿子两个人一直儿子面前演恩爱夫妻,其实她的老公早在她怀儿子里就已经对她没有感情了。把儿子送到加拿大读书,就是为了不让儿子知道他爸爸有外遇,每次她老公来加拿大看儿子里,两个人总是装作很恩爱,给儿子一个假相。当胡媛媛的老公知道胡媛媛有了心仪的男人时,他就理直气壮地提出离婚,没想到这件事让她儿子接受不了,导致把腿摔断了。后来,胡的老公的公司出了问题,小三卷着他的家产逃走了,连那个儿子也是小三跟司机生的。胡的老公只好回来找胡媛媛,刚开始胡对他还是恨之入骨的,慢慢觉得他也挺可怜的,再加上儿子的撮合,慢慢地关心起自己的老公了。确实她的老公真可恨,也可怜!

  他们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家亲戚的故事。我家亲戚是个建筑老板,有几个亿的身家,他老婆跟他生了个女儿。亲戚的老婆长期陪读,一开始是在上海陪读,然后就去了加拿大陪读,也在加拿大买了房。由于长期两地分居,我这位亲戚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女孩,这个女孩可能小他有二十岁,比他女儿稍大一点点。后来这个女孩有了身孕,他就强迫他老婆跟他离婚,给了两百万她老婆算了事,尽管他女儿再三求他的爸爸不要离婚,但还是离了婚。然后我这位亲戚就跟这个女孩结了婚,生了个儿子,两次都大摆宴席,毕竟四十多岁生了个儿子!可好景不长,我这位亲戚想给儿子办个移民,做了亲子鉴定,发现这个儿子根本不是他的!然后又跟这个女孩离婚,这个女孩自知理亏,也爽快同意离婚,当然还是要了一些青春损失费什么的。我这位亲戚这次脸丢大了,而且人人都知道他的事,他都不好意思回老家了。只好去加拿大求着老婆复婚,还给老婆家里买了几栋别墅,老婆才愿意收留他。他现在自己的生意也不理了,让人帮他看着,自己就在加拿大跟着老婆女儿生活着。

  很喜欢胡媛媛演的那个角色,虽然的点虚荣和孤傲,但还是个热心肠的人,愿意帮助别人,也没有那种势力眼。她不因为罗盼的妈妈穷就看不起她,反而一直帮着她,让她安心在加拿大做陪读妈妈。她为了儿子,宁愿不接受其他男人的爱,尽管这位男士对她真的太好了,而且让人感觉很温暖,可她却选择拒绝他的爱。而当老公有难时,尽管心里还恨着他,但还是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天下父母都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难都可以忍受。每个陪读妈妈都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孩子的爱,她们都希望孩子生活得更阳光,更快乐!

  《妈妈》观后感 篇10

  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传播媒体日益壮大,网络也应运而生。很快,网络就以其全球性、交互性成为了人们的宠儿。现在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网络更加显现出了它的优势,但是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

  由于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在网络中传播的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成为了我们上网的重大隐患。此外,网络游戏也成为了许多青少年钟爱的对象。在网游中,我们往往能找到种所谓的“成就感”,在游戏里没有人去在乎现实世界中的你是怎样的,网游为玩家营造了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它令人好奇,有不少人都是因为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去接触它,直到最后无法自拔,酿成苦果。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影片《网络妈妈》给我们青少年尤其是网瘾少年煲了碗心里鸡汤。

  故事主要是以江西弋陽的刘焕荣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位坚强女性身残志坚,用自己的爱心、理解和关怀为网瘾少年找到人生方向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贺嘉是名14岁中学生,她终日沉溺于网游“传奇”。逃课对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嘉嘉的父母也为此伤透了心。主人公刘学萍得知了嘉嘉的情况后主动与嘉嘉交谈,她给自己起了个叫“满天星”的网名。渐渐地,“满天星”与嘉嘉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满天星”的事迹感动、震撼了嘉嘉。最终在其帮助、劝导下,嘉嘉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戒掉网瘾。影片中的句话令我十分难忘:“大海从不拒绝走过弯路的小溪”。即便在人生旅途中误入歧途,但只有能够尽快认识到错误,积极地去改正,前途仍然是片光明。在我们身上寄予了父母、老师、社会的希望,我们成长的历程时刻都被人关注、关心着。虽然影片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当今社会又有多少跟嘉嘉有着类似遭遇的孩子呢?他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回头是岸”呢?这的确是发人深思。在网络遍地开花的今天,我们作为接触网络的主要群体又该如何克制自己,去正确认识网络呢?我认为这需要先从网络的多面性说起。网络可以说是个知识的大熔炉,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实时互动、费用低廉、资料全面、无区域限制,它是我们查阅资料,寻找经验的平台,也是人们交流互助的扇窗口,能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然而由于网络的汇聚性,使各种信息都得以在网络上传播,其中包括不利于我们身心成长的些信息。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排除对自己有害的知识,这样才能使网络真正成为我们学习、娱乐的好伙伴。

  如果要对网络做出个评价,我觉得答案会有两种,种是赞成,另种是反对。赞成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信息,是覆盖全球的知识大网;反对是因为它像张蜘蛛网,网住了我们这些青少年,使我们在网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世间万物都有其双面性,好与坏在定程度上是可以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它,用怎样的思想去理解它。总而言之,人类创造出的东西都应该是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定贡献的。虽然些青少年走入了网络误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网络的存在。以后,网络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更多青少年会接触、了解网络,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树立正确、良好的态度,分清虚拟与现实,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知识,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背负着祖国给予的重大期望。我们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做网络的主宰,做自己的主宰。现实中的生活多么美好,让我们共同建造个和谐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陽光下高歌,在网络中翱翔,我们是新时代的网络少年,我们能够学会在纷杂中辨清方向,我们的明天由自己主宰,网络只是我们完善进步的平台,只是我们展示个性的舞台。我们有理想,我们有希望,我们懂得如何在新世纪中成为名健康、快乐的网络少年!

  《妈妈》观后感 篇11

  或许许多人会将荣誉归功于巩俐的深情演出,但我以为,真正感人的物质蕴藏于故事本身。难得精致的架构,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打造得忧伤却不滥情,平凡而不庸俗。故事内容只言片语就可概括,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故事的细节。——陆支羽

  关于母亲节,总有许多欲说还休的苦痛。于许多人而言,怀拥温暖的日子已然远去,只有回忆悄悄留存,空荡荡地发炎,却有小小的甜蜜挥之不去。还是那个暖洋洋的午后,住在隔壁的爷爷鼓着眼睛跟我说话,孩子呵,你有没有发现,那么多年了,最终只有母亲会陪在你身边,即便她不在了,却像从来都没有老去。

  直到后来,我在书里看到这样的话:“母爱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净土。”我才终于体味老人的慨叹。

  母爱培植的净土,有多么柔软的质地啊,我们一生都小心翼翼地触摸它,就像触摸女娲娘娘的丝制长裙。安之若素。纪念母亲节,如是:看一部电影,泡一杯浓茶,给家里挂个电话,道声晚安,一切都好,梦乡里有母亲甜甜的笑和不老的容颜。

  《漂亮妈妈》。是为校园影评协会第一部纪念母亲节的电影。我一直以为这是孙周导演最好的作品。比之于他之后哗众取宠的《周渔的火车》,我宁愿被揉碎在《漂亮妈妈》平凡的感动里。犹记得那一年的柏林电影节,《漂亮妈妈》成为一抹令人心碎的“中国红”。生性高傲的维姆?文德斯是如何“垂怜”于此。透过暗暗的光影,他是否看见了自己心爱的母亲?酸痛,苦楚,依恋,缅怀……他可曾想到,若干年后,失语多年的安东尼奥尼也将成为母爱般永远的回忆。当安东的棺盖别上最后一枚钉的时候,文德斯流泪了吧?欧洲文艺电影已死的言辞铺天盖地,没有人顾及文德斯的孤独。安东借他之手完成遗作《云上的日子》,却终于先他而逝。欧洲电影失去了太多的“鼓手”,再也回不去了。是谁说的,真正的电影已然丧失了母地。

  还是那些阳光暖暖的午后。先辈们像岁月一样流逝了,但惦念和传承的基因犹在,热爱大师的孩子仿佛雨后春笋一般簇拥你。就像母亲至死都是你心中最最柔软的净土,就像隔壁爷爷喃喃的慨叹。

  回到孙周的《漂亮妈妈》。这之后人们都说,这是一部“在柏林电影节上让高傲的文德斯心碎的电影”。或许许多人会将荣誉归功于巩俐的深情演出,但我以为,真正感人的物质蕴藏于故事本身。难得精致的架构,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打造得忧伤却不滥情,平凡而不庸俗。故事内容只言片语就可概括,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故事的细节。孙丽英(巩俐主演的母亲)为了帮自己的聋哑孩子郑大找回生活的信心,费劲心力。郑大第一次学会念“花”,孙丽英狂喜了好久,阳光底下,任何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纵使现实再残酷,希望却依然像花儿一样绽放。命运给予每个人的都是充满幸福的声响,没有卑劣尊贵之分,没有残障健全之分,只有心中的枷锁才是划分人群的“道具”。就像影片的英文名: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孙丽英帮儿子找回“声音”的同时,其实也成就了对自己的一次“救赎”,这种救赎的力量是生活本身给予的,是一种强大的期许,一种刻骨的体悟。

  《漂亮妈妈》无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由此看来,它虽则搭了“母爱”题材的顺风车,但成功却是不诤的事实。是主旋律的胜利还是人性的复苏?这不由另我想及不久前冯小刚的《集结号》,从上央视新闻引起观影热潮至今,还在被许多人谈论着。那确是一种胜利吧?《漂亮妈妈》亦如是。至于人性的复苏,我以为一部电影的力量还没有这么大。当且仅当是一次对母爱深邃的怀恋吧。尽管电影牵涉到关爱聋哑儿童的社会问题,但任何艺术形式对社会而言也只局限于影响和促进,权当催化剂倒可以,要想决定社会问题的积极走向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观影之余,我们莫忘一件事:给母亲奉一杯浓茶,道一声晚安。

  信笔记下了影片中的一个美丽的细节——

  父亲死了。孙丽英拿了两只龙虾给儿子郑大演示生死的大戏。她说,你看,这只龙虾会动,它是活的。孩子重复道,活的。她拿出另一只说,你看,这只虾不会动,它是死的。孩子生气地说,是红的。她说,他(爸爸)死了。她说得振振有辞。孩子愤怒道,它红了。

  以此作结。致敬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妈妈》观后感 篇12

  《中国妈妈》这一舞蹈剧,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动作,神态展现了一个中国妈妈对日本孤儿的博爱。动作神态的转变,也就是她对女孩态度的转变。通过虚化其他妈妈,让这位妈妈更加突出,更增加鲜明感。当然,此舞蹈不可缺少的是舞台音乐和舞台美术。通过舞台音乐和舞台美术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布景、灯光、化妆、效果、道具等,它们对《中国妈妈》这一舞蹈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舞蹈音乐可以分为4段,这4段音乐恰如其分的将舞蹈分成了4个部分:憎恨、接纳、养育、送行,用音乐讲述着妈妈的心路历程。音乐时而温婉时而伤感。可以说,这些音乐构成了《中国妈妈》的灵魂,这灵魂借助舞者的肉体,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活生生展现在了观赏者的面前。在服装方面,它没有华丽的服装造型,但塑造了鲜明的角色形象。中国妈妈们身穿简单的暗色系粗布衣服黑布鞋,盘着发髻,塑造出典型的抗战时期劳动妇女的形象。在灯光方面,它只运用了蓝色和黄色两种主色调。描写憎恨的情绪时,只有几束深沉的蓝色追光和定点光打在演员身上,慢慢演员手指的方向泛出了血色般的红色侧光。描写养育时,灯光转换成了明亮的黄色,黄色是温暖的颜色,给人以幸福之感。描写送行时,灯光回到了大片的蓝色,充满了离别的伤感,飘起的雪花更是渲染了这份伤感。没有花俏的音乐,没有华丽的舞台美术,却能够深深打动每一位观赏者。

  舞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它围绕着 “母爱”这个主题贯穿着全舞,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再现着中国妈妈在从抗拒、不忍、接受、关爱日本遗孤及不舍送行整个过程中母爱复杂的情感变化;全舞大致分为四个小部分:憎恨(抗拒)、接纳、养育、送行。四个部分舞蹈充分体现了典型的中国母亲的伟大精神,使中国妈妈的形象扣入人心。当那个日本小姑娘抱着头出现时,中国妈妈开始了心灵的挣扎,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一片静默中,气氛变得沉重起来。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尤其是那漫天大雪中,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

  这个中国妈妈的行为实在令人震撼,不禁对她产生的深深的敬意。我认为母爱无种族边界,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是伟大的,就算再深刻的国仇也和一个无辜的孩子无关,感情并不只限于血缘,就算毫无血缘关系的一群陌生人也可以倾尽心血感情来养育你,我们要会感恩。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们普通人的故事里,母爱是一样的伟大。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近在咫尺,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萦绕。成长中那些不同的经历,折射出相同的关爱。我们要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她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她们为我们所付出的,是我们这一生也无法回报的。

  我们对待身边的人,也要像那位中国妈妈一样,拥有一颗宽容之心。中国妈妈的善良与宽容让日本小女孩恐惧冰冷的心变得温暖。宽容能融化人们心中的寒冰,那一缕宽松之光能照亮每个人的心田。宽容其实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对天地间所有生命的包容与博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整个舞蹈作品朴实无华,却把人感动得潸然泪下。爱是超越国界,超越阶级的。因此我们都要有一颗心,一颗真挚、温暖的心,去爱他人,去爱这个世界。

  《妈妈》观后感 篇13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来到了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妈妈别哭》。从开始到结束,我的泪水不停地跟着这些感人的、凄惨的画面流淌,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妈妈,别哭》,一部令人伤感的影片,它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一连串关于友情、师生情和亲情的故事。故事是由一个早晨开始的,天亮了,妈妈进来叫琳琳。可这一叫打扰了琳琳的美梦,所以她朝妈妈大吼:“进房间时要敲门!把门关上!”看到这,我认为琳琳是个不礼貌的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朝妈妈大吼大叫。吃饭时,妈妈说:“有一个小姑娘把自己十五年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的孩子。”爸爸说:“这个孩子真懂事呀。”琳琳心里暗暗高兴。但是在吃饭时琳琳嫌妈妈唠叨,就说:“妈妈是到了更年期,所以才这么唠叨。”妈妈也回了一句:“我还没带更年期的时间呢。”琳琳又说:“妈妈是早更。”爸爸训琳琳说:“怎么这么不尊敬妈妈?”琳琳生气极了,放下筷子,说:“我去换衣服了。”说着离开了餐桌。看到这里,我感觉琳琳一定是个在生活中非常任性的孩子,不然怎么会因为妈妈唠叨就说妈妈到了更年期?当然,这是不对的,是对亲人的不尊敬。再看看剧情吧,妈妈带着琳琳去上学了。可是琳琳的气还没有消,结果书包都忘拿了。还得妈妈提醒:“给你书包。”

  上课了,音乐老师在黑板上写好谱子后,刘琳琳主动去要求弹钢琴,可谁也没想到,弹着弹着,一场灾难就来临了。琳琳不顾自己生命安危,把老师与同学挤了出去;随后看见自己多年的好朋友郑元元受伤了,躺在教室里,她没有因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而逃离,反而不顾个人安危,重新跑回教室里帮助她、陪伴她,结果自己也因此处在危险之中,这真是一份情深似海的友谊啊!在废墟里,林林一直在帮助别人、陪伴别人,为自己、为别人加油,但同学们还是一个一个的离开了,只有琳琳一个人还活着。看到这,我发现我错了,琳琳并不像之前说的那么任性,她其实是个坚强勇敢的孩子,也是个珍惜朋友的人。这样的友情,让我很受感动,看到这,我哭了。

  特别让我感触的是琳琳在废墟之下的一番话:“……怎么我有这么多后悔事呢?”是呀,只有当我们明白自己的时间可能已不多时,生活中的不快,才会让我们撕心裂肺,后悔万分。

  此时,废墟上面有一位老奶奶正在寻找自己的孙子,那位老奶奶看见了这所学校的校长——郑校长。她急忙向郑校长询问情况。可郑校长也不是一个知情人,不知道她孙子在哪儿。只有靠老奶奶一个人找。过了一会儿,救援官兵挖出了她的孙子。可她的孙子还没来得及看最后一眼亲人,就离开了人世。老奶奶在一旁抱着孙子不停地念叨着:“孙子睡着了,别吵……”这浓浓的亲情,让我感到温暖,使我感动。看到这里,我哭了。

  废墟的另一边,有一位老师在陪伴着、呼喊着一个同学——金峰,并说要带他出去,可余震发生了,突然间,一块石头滑落下来,砸住了老师的后脑勺,这位老师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学生。这位老师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完全可以自己去寻找出路,而不用陪着学生,也不会让自己丧命,可他为了学生有人陪伴而不孤单,就一直陪着学生。这样的师生情,能不使人感动吗?看到这里,我哭了。

  琳琳在最后咬紧牙关爬到钢琴前敲击身旁的琴键,钢琴发出的声音引起了救援人员注意,可由于校长在问话时琳琳没有回答,校长就准备走,这使我的心一下子悬挂起来,因为这样可能使琳琳失去获救的机会,幸好琳琳在校长准备走时又一次敲击琴键,校长又一次问话时,琳琳开口说了一句:“我是刘琳琳。”才被人发现。琳琳在废墟下度过了她的十六岁生日,而我呢?每次生日时都会缠着爸爸妈妈去各种大餐厅吃大餐。而当余震来临时,妈妈不顾危险,毅然留下陪伴琳琳——无论琳琳怎样哀求让其逃离此地!可在发现琳琳后的第二次余震时,妈妈为了挡住废墟,不幸丧生。在妈妈的保护下琳琳最终被救援人员救了出来。这是一对多么感人的母女啊!尽管在以往的生活中有些不快。看到这里,我又一次哭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但它对人民的创伤却没有被时间所冲淡,我们要感激所有在大地震中参与救援行动的解放军官兵、医疗救护人员,也要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区人民表示问候。

  《妈妈》观后感 篇14

  看了《网络妈妈》这部电影,我深有感处,我的心就像受到巨浪似的,如此沉重,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了网络游戏的危害,妈妈。爸爸为我们付出了多少!

  网络,可以找资料,学知识,但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就象陷入千沼泽,难以自拔!影片中,一位名叫佳佳的小女孩,迷上了网络游戏,深夜悄悄去网吧,甚至耙窗,结果成绩一落千丈,他爸爸不断干活,身体都快累垮了,妈妈不断劝他,可她根本不听从劝告,直到在网络妈妈的帮助下,为了寻找佳佳,妈妈被车撞成骨折,小女孩才从中体会到妈妈的艰辛与母爱,渐渐走上了正道!

  啊!父母是多么地辛苦啊!为了我们,他们几乎花费了自己所有的心血;为了我们,他们忙碌不停;为了我们,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我们就象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虚心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与父母长辈顶嘴,现在想起来,我们是多么不孝啊!

  在生活中,也有这种沉迷网络游戏的人,我们应该多去帮助他们,早日唤醒他们!当然正人先正己,我们自己必须先做好。同学们,记住,为了不让自己的父母“受伤”,为了让他们感到欣慰、温暖、幸福和自豪,请你千万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

  今天,我们学校里的同学都看了一部电影——《网络妈妈》。我们看了都很感动,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网络妈妈帮助一位叫贺嘉的同学戒掉网瘾的一个故事。

  网络妈妈的手指头被在以前的植树节,因发生火灾事故把手给烧伤了,她的妈妈很伤心,网络妈妈光做植皮手术就做了六次,但是她很坚强。他在这几十年中,熬受了很多痛苦。

  现在她已经长大,他的网名叫满天星。满天星阿姨的手虽然不完全了,但是他却成了一个会计。我很佩服她,满天星阿姨在上网的时候看见一位妈妈,看见一位妈妈再找一个丢失的孩子,那就是贺嘉,满天星阿姨看了那个妈妈的文章,就和他聊开了天,哪位妈妈把他女来的邮箱给了满天星阿姨,然后满天星阿姨就赶快和贺嘉聊了起来,每一满天星都和阿姨聊了天,贺嘉的学习成绩不好,还常常逃课,在一次的聊天中,满天星阿姨给贺嘉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被烧伤的时候,苏老师让贺嘉写一篇作文,贺嘉的作文就是阿姨给她讲的故事,贺嘉获得了第一名,很多人都在看她写的作文。过了很久不再去网吧,可是她班里的班长却说他就是上网吧,贺嘉走了,妈妈为了找到贺嘉,被车给撞了。贺嘉知道了就赶快跑到医院,贺嘉又叫了一声妈妈。他的妈妈很感动。后来过生日,很开心贺嘉不再玩游戏了。最后贺嘉唱了一首歌《妈妈》,网络妈妈也来了,贺嘉和网络妈妈抱在一起哭了。

  这时,我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网络游戏很吸引人,但也很容易让人上瘾,我们少年儿童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看完电影《网络妈妈》,我的心像大海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原不正确使用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危害那么大。幸好嘉嘉在网络妈妈的帮助下靠自己的毅力走出了网络的阴影。

  平时,我们通过网络可以写作文、查资料、聊天;网络对我们说非常方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正确应用网络对我们每个人说是多么的重要。电影里的两个男孩儿,都沉迷网络游戏,最终一个走上了不归路,另一个的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却被没有良知的儿子亲手杀害了。

  嘉嘉开始也沉迷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还半夜偷偷跑去上网,她妈妈发现女儿不见了,就匆匆忙忙的骑着自行车去找,由着急被车碰了,小腿骨裂。她爸爸为了这个家,烈日炎炎下吃力的蹬着三轮车卖矿泉水。在网络妈妈的耐心教导下,嘉嘉终明白了爸爸妈妈为她所做的一切。

  沉迷网络的朋友们,虽然网络游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游戏而已,但是它会害我们一生的。当然,网络也有它的好处。我们要正确对待、应用网络。

  不过,并不是不可以上网玩游戏,而是我们要控制住自己,不能玩得太过度。学习加上网玩游戏,才能学的更好。

  《妈妈》观后感 篇15

  尽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口号喊了数十年,不过,实事求是地说,纵观中国教育尤其亲子教育发展现状十分迟缓,很难和西方国家开放式教育并驾齐驱。也正因之,日积月累,习惯了“中国式教育”的教师或家长们鲜有对萌宝内心需要进行关注。

  在此意义上,由北京卫视播出的大型萌宝话语权亲子节目《妈妈听我说》来得恰到好处。00后虽然生活在五彩多姿的生活环境中,但是从节目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内心是非常纯净的,三观很正,有着超于小孩子甚至是成人的观念和心理。通过节目可以看出,00后其实是讲道理的,不只是贪玩蛮横有优越感,他们有着自己更深刻的思考。00后的言论让我们很多成年人非常汗颜和感动。

  细数历数,时下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亲子类节目不可谓不多,从《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不一而足,似乎热衷于户外运动的父爱才是亲子类节目的主体。相比之下,作为亲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妈妈”这一角色远被忽略。从某种意义上,从生育角度和社会角色扮演这双重角度来说,在越来越多人的眼里,“妈妈”似乎已沦被“生儿育女”的工具和新时代的“保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别的。

  中国儒家文化中,向来有着“严父慈母”这一说。不管“孟母三迁”也好,“岳母刺字”也罢,亲子教育永远离不开“妈妈”这一群体。也正因之,我个人觉得,相比《爸爸去哪儿》这类户外体验式的“父爱式亲子教育”,《妈妈听我说》这类“母爱亲子教育”反倒更真诚、有趣得多。

  不容回避的是,相比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孩子来说,尽管物质进步不止一大截,但现在的孩子内心压力山大,精神上也不轻松。也正源于内心之累,绝大多数孩子似乎都过早地失去了童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像成年人一样和成人平等地沟通和交流,寻找一个精神的突破口。然后在传统意义“妈妈”的眼里,失去了沟通环境和亲子平台,想要实现这一点显然不太容易。

  一言以蔽之,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尽管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所以,孩子们亦很需要一个“心理健全”的家庭医生——妈妈为自己进行精神梳理。想在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不过,幸好,《妈妈听我说》这档亲子类节目的出现,为那些遇到了“问题”的孩子找到一个沟通、发泄和缓解内心压力的出口。

  尽管《妈妈听我说》和《爸爸去哪儿》同为亲子节目,但两者的定位大相径庭。相比之下,如果说《爸爸去哪儿》是一档户外、陪伴、益智类真人秀节目的话,《妈妈听我说》则是一部现场PK火药味儿十足的室内情景剧。这档“亲子类”情景剧,绝不同于《家有儿女》系列剧家长里短式的卖萌,亦不同于其他。节目中即有萌宝对成年妈妈的质问,也有20位或犀利或卖萌或深度极品萌宝对当事“妈妈”的审问,主持人乐嘉变身“孩子王”,作家六六以“妈妈桑”的方式充当情感观察员,这对“性格专家+心理大师”的非常组合刚柔并济,不失看点。而在节目最后,当事“妈妈”和当事萌宝最终握手言欢“从对抗走向对话”,更多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情感诉求。所以,我们与此说这是一档亲子节目,莫不如说每一期都是一部好看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育儿教育大都是“灌输式”教育,譬如“听家长和老师的话”等等,这种“强制”教育和填鸭教育必须有很大的缺陷。相比之下,《妈妈听我说》这档节目率先上阵,让“辣妈”放下姿态和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赋予孩子更多的话语权,从精神对抗走向对话,值得称道。

  没有个性的学校绝对不是一所好学校,那只是一个习惯于填鸭式应试教育的教育连锁店。同样,一个不会和孩子沟通和对话的父母本身也不是一个合理的父母,只是一个“长官”式的家长。在此意义上,如果说《妈妈听我说》是一档亲子类节目的话,莫不如说是一堂献给亲时代家长的公开课。

  《妈妈》观后感 篇16

  自《爸爸去哪儿》火爆网络上下荧屏内外后,亲子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扑面而来,颇有忽如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一时间,萌爸萌娃满世界飞,让过气或正当红的明星父亲与他们的星二代孩子瞬间成为网络热词、关注对象。而在这火热的围观背后,众多节目的最初宗旨——如何教育孩子,却常常被忽视。

  于北京卫视热播的《妈妈听我说》走的也是亲子路线,但与众多节目不同的是,《妈妈听我说》将节目主角锁定为草根母亲与她们的孩子,弥补了亲子秀中母亲常常被缺席的尴尬。而且,节目于室内录制,而非跟风周游各地。乐嘉主持,买红妹、六六坐镇观察员席则让节目有了更多知心姐姐与小盆友沟通交流的氛围。当然,节目最大的“另类”之处在于将话语权交给孩子,倾听孩子诉说,让孩子们自辩是非真假对错。

  节目中,妈妈、主持人、明星观察员都是配角、倾听者。如果妈妈做错了,还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这种将话语权主动交给孩子,与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朋友而非上下级、师生、高低辈关系的形式,不仅在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甚为罕见,在隶属社会教育的亲子节目中也属创新之举。令人可喜的是,从首期节目孩子们的表现来看,这种以孩子为主体的形式是颇受欢迎的。节目中,孩子们畅所欲言,相互争辩,有的娓娓道来了,有的妙语连珠,精灵本性,天真生性被展示得一览无遗,而妈妈们也找到了更多更好更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一直以来,中国式家庭教育都屡遭诟病,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形成不对等难平等的对立关系。父母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鲜少有机会与孩子沟通、倾听,而孩子们也迫于作业的繁重、父母的威严,没有时间甚至害怕与父母说心里话。因此,一旦出问题,父母常以“不能、不行”等命令式口吻打压孩子,孩子想反抗,想争辩,想表白却没有机会。《妈妈听我说》就是基于这么一种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而应景推出的。从栏目名称看,节目主打“孩子与妈妈的沟通交流”,旨在改变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模式,其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就节目内容而言,《妈妈听我说》选取的也都是颇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性问题。比如,小女孩化妆的问题,妈妈到底该不该反对。就此,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过程中,她们不仅会卖萌,耍酷,犯呆,时不时还能绽放出颇具思想、哲理的名言、金句,让大人们刮目相看,而这恰恰也是节目的终极目的之一。再比如,有个男孩喜欢唱歌,但他很内秀,害羞,不喜欢在公开场合唱歌,这让妈妈很着急,以至于要强迫孩子大声唱。对此,孩子们的辩论更为激烈,而且意见针锋相对,均说的头头是道,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令在做的叔叔阿姨、电视机前的观众汗颜、感佩,甚至深思、自省。

  通过节目不难发现,这些00后的中国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差,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用言行打破了常人对00后的固有印象,他们不再是只会吃穿玩乐的一代,他们是有思想的一代,有活力的一代,是进击的一代,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他们三观正确,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中,都泛着层层希望之光,让人不得不感佩,未来是他们的,希望也属于他们。但前提之一必须是,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要给孩子们充分自由表达,敞开心扉的机会,《妈妈听我说》热播也正反映了全社会尤其是00后们渴望与家长思想交锋,与社会沟通的欲望。

  如果说中国孩子与父母之间隔着一条深深的沟壑,立着一堵厚厚的墙,那《妈妈听我说》就是一座桥,一扇门。一座沟通妈妈、孩子心灵交流的桥,一扇开启母子母女平等交流沟通的智慧之门。有了这座桥,这扇门,妈妈们就能静下心来聆听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了这座桥,这扇门,家长与孩子间的对与错、是与非、黑与白,矛盾与冲突也将一个个消弭开来,家庭教育方能实现其真正的目的,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妈妈听我说》不仅能怡情更能养心,为妈妈、孩子们点亮一盏灯,送来一束光,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教育失败乃至束手无策的爸爸妈妈们。

  《妈妈》观后感 篇17

  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根据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的真实经历改编,他生来因黄疸病导致脑痉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而苏妈克服重重困难,不抛弃不放弃,不仅帮儿子站起来,还挖掘了他的跑步天赋。后来,苏桦伟被参加残奥会的中国香港田径队选中,夺得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对神奇母子的热血励志传奇,被人们广为流传,享誉世界。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香港田径运动员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摘得男子200米-T36项目的金牌,并打破该项比赛的世界纪录,这是属于他本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届残奥会。至此,他在四届残奥会中共计取得了6金3银3铜的惊人战绩,这些故事被新上映的《妈妈的神奇小子》再度重现。

  影片中,身有残疾的苏桦伟成长为优秀田径运动员,一位伟大的母亲功不可没,她“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孩子走向人生的辉煌,可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电影贴着励志、热血、燃、少年、母爱、温情、感人的标签,这些与亲情、家庭密不可分的字眼,让人唏嘘慨叹。一位原本连走路都困难的残疾人,竟能在赛道上奔跑驰骋,这绝对是一个关于运动的奇迹,像极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信命的哪吒。电影的前半段也是港版《阿甘正传》的写照,苏桦伟就是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自从他降生后,医生就宣告他“以后能行走的机会很小”。

  幼年时代无法行走,而后在母亲鼓励下逐渐能够站立走路,13岁时母亲看他被三个坏孩子追逐跑得飞快,就带他报名参加田径队并得到教练赏识,苏桦伟的人生走的是“后发制人”之路。苏桦伟与观众以往见到的运动员不太一样,有些人可以拼命补足短板,但有些人的短板今生注定是无法补足。苏桦伟沉溺于一次次起步练习:“我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一直练习起步,我只是想要跑步啊。 ”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只能用这种方式追上别人:“我知道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我才会更拼命在后面追上来,就像我的命一样。 ”

  与其说观众能从该片感受到励志和热血,不如说这种从重压之下迸发的惊人能量背后,是一个家庭和一位伟大母亲倾尽全力的支撑。一个家庭想要培养出一个奥运冠军,背后付出的心血常人难以想象,尤其是苏桦伟这样在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的运动员,片中苏妈帮苏桦伟剪指甲的情境让人心痛。不止如此,他们一家四口的精力和金钱,都放在苏桦伟的身上。

  《妈妈的神奇小子》没有回避现实,直面苏桦伟作为残疾人运动员的现实困境。片中的苏桦伟一家四口,蜗居在香港老旧的居民楼里,父亲突然生病,整个家全靠苏妈打四份工支撑。苏桦伟一度在艰难的现实面前想要放弃运动生涯:“我跑步每月拿三千多津贴,但是我去送快递一个月可以拿七八千块补贴家用。 ”幸好,苏妈一直支持儿子苏桦伟——让儿子加入田径队的是苏妈,每次儿子接受采访陪在他身边的是苏妈,让儿子拍广告赚钱恢复训练的也是苏妈,儿子在最后一届残奥会比赛状态不佳,飞去赛场帮儿子调整心态的还是苏妈。影片中“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苏妈,让人联想起经典港片《岁月神偷》里也是由吴君如扮演的母亲。

  毋庸置疑,电影中母子互相砥砺的感人剧情,的确拍出了积极正能量的体育传记之感,剪辑叙事节奏也行云流水,甚至还抛出了残奥与奥运获奖运动员待遇不对等的问题。但联瑞影业出品的电影,总是背负太多思想包袱。

  诚如《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天马行空构思,《妈妈的神奇小子》的编剧同样“背大锅”,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塞下许多情节。这是该片的第一个缺点,因为从亚特兰大奥运会一直拍到北京奥运会,太杂太乱的剧情,难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影中有些副线拍了等于没拍,比如弟弟那条线,父母认为,弟弟的出生只是为了照顾苏桦伟的后半生。片末,弟弟在爷爷的遗像前为哥哥在残奥会取得佳绩欢呼,但他长期以来遭受到苏妈不公平待遇的心结,似乎没有解释也没有解开。全程有些渲染情感的地方同样莫名其妙,电影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并不多,叙事工整平淡,没有情绪的起伏。可以说,金句和鸡汤式的台词,失去了渲染情绪的意义。

  第二个缺点是普通话配音效果差,吴君如的配音让人容易出戏。

  第三个缺点是作为传记片塞下许多情节,该拍的却没拍出来,苏桦伟一路跑残奥田径,整个过程未免太顺了。

  《妈妈》观后感 篇18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伴随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我的难题。虽然从事幼教工作将近十年了,但也会有很多的困扰。这时就会想如果多看看书,多从中积累点经验,那就不成问题了。

  说实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早听说过,只是出于对目前很多教育专家的不信任,我一直没看这本书。为了让儿子更好的成长,我经常和同事一起交流经验。有一次,又说起儿子的事情,我们班贺老师就推荐我看这本书,我对她说的半信半疑,第二天她就把书拿来给我看。我随意翻了翻,就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仅仅是序言和前言就让我感慨万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硕士16年的教子手记。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使我深受启发。书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细讲解了对孩子的呵护之法。书中的一些话语在我心中久久回想,正如其所言,孩子的一些错误观念或问题,往往都是由于一些家长生活的痕迹。生活中,许多的不在意,许多的不顾忌,却已被孩子们尽收眼底。父母影响孩子,其道理我虽也想的清楚,但看到作者并不是用说教的方式,硬邦邦的语言来码字,而是用身边生动鲜活的例子,说明事件,然后再针对这一事件展开而来,这样更加坚定了我的学习。

  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

  家庭教育绝不单纯是母亲的事!在书中我除了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还看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父亲。尽管对此书中着墨不多,但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有一位好丈夫,孩子有一位好父亲。他很好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积极配合妻子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值得爸爸学习。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值得我去深刻的反思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孩子感受。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被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不被孩子理解、我们的行动不被孩子支持,我想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必定是失败的教育。

  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作为一名老师,我想只有通过更多的学习、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思考,不断地提高自我才是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有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才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我想今后我应该把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力争既做一个好妈妈又做一个好老师。

【《妈妈》观后感】相关文章:

《法官妈妈》观后感06-06

《漂亮妈妈》观后感04-07

可怜妈妈的观后感07-14

少女妈妈观后感07-28

鬼妈妈观后感07-29

《网络妈妈》的观后感09-09

《网络妈妈》观后感10-12

给妈妈洗脚观后感11-14

妈妈洗脚观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