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渡汉江》全诗与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1
【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作者贬官岭外,不知家里怎样,此次回乡,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况,但又怕家人受牵连而遭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听。
【赏析】长年谪居远方异地,如今回到了故乡,快到家时渴望知道家中的情况,但又怕闻知噩耗,所以不敢打听来人。诗人仅用一个“怯”字,便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点染得十分真切。可谓工于炼字的能手。
【提示】因远离家乡,音信久绝,所以愈走近家乡愈提心吊胆,生怕听到坏消息,连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问了。诗句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的人回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耐人咀嚼。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解】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注释】
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经冬句:将近一年。②近乡:接近家乡。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来人,从家乡来的人。
【题解】
唐诗篇名。五绝。宋之问作。见《全唐诗》卷五三。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
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初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他设法潜逃,回到洛阳,途中经过汉江,作了这首诗。
首联述事,讲的'是宋之问被贬岭南与家乡亲人隔绝,度过了不止一年时光。从地理空间的悬隔、时间流逝的悠长两个方面诉说了自己艰危的处境和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点明“音书断”,告诉读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亡消息,这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绝句的篇幅限制,诗情跃进的需要和对于结构的锤炼,决定了诗人将潜逃的经过全部省略,而将重点放在心理波动的刻绘上。当诗人渡过汉江日益接近朝夕思念的家乡时,他的心绪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是那样急切地想知道家中亲人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因自己的获罪而遭殃?这些年来他们过得怎么样?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顺利成长……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乡,也不止一次地遇到来自家乡的熟人,他却胆怯地不敢向他们发问。愈走近家乡,胆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问出什么噩耗来,那是他已经疲惫到极点的身体和精神所无法承受的。这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的含义。说这种心绪奇怪,是因为它有“反笔”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吗?诗人仅用短短十个字就将这种矛盾交错的复杂心情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捕捉无形心态而将它诉诸晓畅文字的高超功夫。好的诗句常有一种令人过耳不忘的奇效。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杜甫《述怀》)就是这种千多年来打动过无数游子旅人的绝妙警语。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2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两句平平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后二句写此刻心情。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近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近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近,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全诗鉴赏】
神龙二年(706),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湖北襄阳,渡汉水,写下了这首诗。
“岭外音书断”,泷州在今广东省罗定市,在五岭之南,故称“岭外”。宋之问以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贬所后从冬到春,与家里都失去了音信。此次宋之问狼狈北逃,家乡是第一个目的'地,本应是极为急切地希望回去。但渡过汉水之时,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却胆怯了。他感到:越接近家乡,越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年中家人怎么样了?他们安全吗?有没有挨冻受饿?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还会欢迎自己吗?种种思绪纷至沓来,不禁使宋之问在汉江的小船里感慨万千。他都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了!
此诗诗眼,在“断”和“怯”两字。“断”字举重若轻,将音讯的隔绝用一个斩钉截铁的动词限定住,有一种人在命运的控制下的无力之感。下两句中,一个“怯”字,写尽了游子离家的心理:想见到家人,但却又有种种顾虑和疑忌,担心自己在家人眼中的角色和身份,担心家人有没有变故,这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造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该走快点还是该走慢点。这种心理状态,不但宋之问有,其他很多处在类似境地的人都有。正因为这首诗描写出了这种人类心理上的普遍性,耐人咀嚼,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特定条件下人类精神的复杂性。
值得指出的是,宋之问此次潜逃而回,并没有逃回自己的家乡,而是到了洛阳。不久之后,因其弟告变之功,他又重新恢复并擢升了官职,直到唐玄宗即位后将他再次流放赐死。作为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利的诗人,宋之问的品行最终玷污了他的诗。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3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译/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虽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4
渡汉江
作者: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重点字词解析】
①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②岭外:即岭南。◎音书断:
指与家乡断绝了音讯。④怯:畏缩。
【《渡汉江》诗歌鉴赏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后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深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5
原文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赏析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家的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于文学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对于一些无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钩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更使读者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蕴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象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厚的怀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象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象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6
【解题】
此诗约作于中宗神龙二年(706),时诗人正由泷州(今广东罗定南)贬所逃归洛阳途中。一作李频诗,误。汉江:汉水。诗人由湖北襄阳渡汉水,然后经河南南阳到洛阳。诗中描写在岭外日久与家人隔绝,此次逃回接近家乡反而担心被人发现的害怕心情,生动活现。后二句语浅意远,历来传为佳句。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1〕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洛阳,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一首绝句。汉江,即汉水。
〔2〕“岭外”二句:岭外,大庾岭外。二句写作者到泷州后经过两个年头,得不到家信。
〔3〕“近乡”二句:情怯,心情紧张、胆怯。来人,指来自家乡,了解自家情况的人。二句写越是接近家乡,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听来人,深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这首绝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久居贬地,故乡音信断绝,接近家门却又恍惚多疑、紧张心怯的复杂心理。《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说:“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妙。”
【翻译】
岭外音书断,在岭南与家人音书隔绝,
经冬复历春。流放中捱过冬日又经春。
近乡情更怯,渡汉水近故乡情更胆怯,
不敢问来人。低眉不敢问遇见的熟人。
【鉴赏】
宋之问的人品极低,谄事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张宗昌,成为宫廷的御用文人。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之问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贵荣华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了这一首诗。
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这里所说的`“关心”,是过分在乎的意思。游子在外,没有家里的消息,是生,是死,是荣,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亲的亲人,他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往最坏的结果猜测。我们先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长安逃脱,到凤翔见到唐肃宗,写下了著名的《述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问完全一样。
杜甫的“畏”,宋之问的“怯”,是对什么而言呢?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征》给了我们答案。一个十五岁从军,八十始得归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乡里人,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得到的回答却无比残酷:“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家里的人都死光了。从这里我们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之问的“怯”的答案。
宋诗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视。用“近”和“更”两个词把诗人这种怔忡担忧的心情推向了顶点,读者读到这里,都不禁会替诗人捏一把汗。这首诗的艺术魄力正在于此。
有人说,宋之问写这首诗,说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因为他是从贬所偷偷逃跑回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逃犯”。所以离家乡越近,熟人越多,也就越“怯”,怕被认出来。这个理解也许没有错,也许更接近宋之问的本意。但是,文学艺术作品有时会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带给人不同的艺术感觉。举一个例子: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都是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演奏的曲目年年不同,但有一支曲子却是年年不变的,那就是结束的那一首《拉德茨基进行曲》。其实这首曲子赞颂的那位“拉德茨基”,是1848年维也纳革命中一位保皇党的将军。而老约翰·施特劳斯写这一首进行曲,是为了鼓舞保皇党的气势。但是这首曲子真的是太美了,今天我们欣赏它,已经完全没有理会它的历史背景了。如果你真要去较真地挖出这一段历史,去阻止它的演出,倒真有点大煞风景了。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篇7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这首诗歌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注释」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汉水的一部分,在襄阳附近。李频为浙江人,从岭南回家不必渡汉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
独自在岭外经过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绝。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平平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抒写矛盾的心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在一般情况下,越接近家乡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一步跨进家门。路上遇到熟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听家里近况。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近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从此诗表达的时空来看,前两句是一般叙述,写诗人对昔日在岭南时情况的追叙,后两句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写诗人接近家乡时的心态的描述。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主体,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诗写得很平实,没有任何雕饰,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相关文章:
《渡汉江》赏析05-15
渡汉江赏析08-08
渡汉江赏析鉴赏06-26
《渡汉江》的原文及赏析07-26
渡汉江原文及赏析02-10
渡汉江原文赏析03-12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赏析06-24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02-12
渡汉江原文,注释,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