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精选13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1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旺,一国兴旺”。家风良好,则族风良好、民风良好,进而国风良好。一个家庭的“家风”,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纯正的家风会在无形中引领人迈向光明坦途,而倘若家风不正,便会扭曲人生之路。
清廉为官者,往往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心有底线,做人堂堂正正;家风败坏者,往往丧失做人做事的底线,寡廉鲜耻,走向腐败堕落。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国家来说,无论从普通百姓、经商者,还是为官者、执政者来说,都需要树立良好的家风,将优良传统传承下来,方能有坚实的根基做人做事。
“锄经种德”的`贺氏家族,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血脉延续,让文明家风代代流传;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杨氏家族,用一身正气,走出了光明磊落的人生坦途;廉俭一生的范氏家族,用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文明的颂歌……一个个优秀的家风案例,无不体现出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它可以引导自身,也可以影响别人;它可以传承先辈,也可以熏陶后代;它是每一个小家的文化传承,更是优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我们一定要积极传承良好家风,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2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3
相比于现在,似乎古人更看重家族这样的一个概念,我们在看电视剧时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家法侍候”,这就是规矩。对于古人而言,一个家族的品行教育,离不开家风,这是一种教养,也是很多家族得以延续的根源,就像陈年的老酒,越来越香。一般来说,什么才能延续至今?想必大多数是对人们有益的思想和物件。物件是有形的,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但是思想是无价的,它通过日常的教化深入到人们的骨髓,成为了家族之间人与人的精神纽带。
说一个比较热门的剧《延禧攻略》,其中尔晴的儿子福康安,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就如同他的母亲一般蛮横无理。当然,这是个玩笑,或许是编剧特意这么设计的,但是,这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吝啬爱贪小便宜的家长在无形中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影响自己孩子,使之成为一个吝啬的人。言传身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致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父母的教化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在纪录片中提到的颜氏一族,有着一本《颜氏家训》,这是由颜之推在北隋时期完成的,包含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几方面的哲理,这是颜之推一生都在追求的至理,也是他所希望的后代家族应该有的模样。不得不说,颜氏一族确实出了许多大有作为的名人,这些其实都离不开先人的谆谆教导。
谈到今人,或许很少有像颜氏这样保留着一本书作为家训,但是作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最大影响孩子的。父不慈则子不孝,这样的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见过温文尔雅的人,不卑不亢,溢出身的一身才华却完全不遭人嫉妒,总之就是相处不厌,是你想成为的人,她的家境很不错,但是一点也不高高在上,这和她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无论是贫穷也好、富裕也罢,总有一天会身归尘土,想要留下点什么?那就留下一点家风吧。孩子的教养绝大多是家庭的原因,不要让你的孩子毁在自己手上,来看看这个纪录片,相信收获更多。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是我牙牙学语时,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首先教我学的。当时我把它当作一首儿歌来学,不解其中的道理,现在我长大了,也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奥秘,它教会了我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虽然不像其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一样,把家风家规写在牌匾上挂起来,但是我们把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印在心里。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由宣汉县南坝镇第一中心小学的苏灵静老师主讲的《好家风培育好孩子》的主题教育片,让我感受到了好家风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重要影响。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述了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当中,成员有了价值观,有了自己的理性,能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好与坏,对与错,把好的东西、正确的东西传下去,与此同时,按照社会的变革,成为有格局,思想开阔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可否认,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家庭非常和谐,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他们之间都互相尊重和谦让,在我印象当中,他们从未吵过架。尤其对我和弟弟的教育上,从来都是以我们的'意见和想法为主要,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我们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我爸爸特别爱看书,我也遗传了这个良好的基因,从认字开始就喜欢读书,书柜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每一本都是我的最爱。我可以从书里收获很多知识,增长许多智慧。对我的写作和为人处事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我心里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而感到自豪。
我要沿着中华先贤和先祖传承给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之路一直走下去,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我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的“家风”“校风”“国风”在我们新一代的中国少年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5
今天,我观看了宣汉县家教在线第十四期栏目《好家风培育好孩子》,认识了一个新名词“家风”。
短片中的主人翁小男孩和妈妈在楼道里对提着重物的邻居老爷爷视而不见。回到家,这对母子也没有主动向长辈问候,小男孩更是冲着自己的奶奶大喊大叫,十分没有礼貌。奶奶独自在厨房里忙活着,被油烟呛得直咳嗽,可其余家庭成员则各玩各的,没有一人上前关心,更不要说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在外就餐时,爸爸妈妈也不理会老人的建议,迁就着小男孩点了满满一大桌的菜……看到这里,小男孩对邻居的冷漠、对奶奶的无礼、对食物的浪费这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心里五味杂陈。
随后,嘉宾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我们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不良家风不仅阻碍我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产生危害。人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民风纯、国风正。
我不禁想到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妈妈总会带着我一起把座位让给爷爷奶奶和小朋友;当看到路边哭泣的弟弟妹妹时,她总会关心地询问。记得一个周末,我在参加篮球训练,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妈妈打着雨伞来接我。当看到我的同学也没有带雨伞时,她主动把雨伞拿给了我的`同伴,还笑着说大人淋点儿雨没事……正是在妈妈的影响下,当身边的人有需要时,我也会主动伸出援手。也正因为如此,我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家风是什么?我恍然大悟,家风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共有的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追求的总和,是一种家庭文化或家庭精神。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庭世代相传的风气、风格、风尚。
良好的家风如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似一本好书,丰富而多彩。它用行动来诠释,用真心来感受,助力后代子孙们立德,立言,立行,代代受益。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6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如同鱼儿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水,鸟儿离不开给予它自由的天空一般。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风则像一支神奇的画笔,为这张白纸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诗书可传百世,家风能流千古。孔子出生没落贵族,但孔子家族却是天下第一家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孔子家族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了这个家族?是家风的力量,是孔圣人思想的力量。
家风对于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是这样,近代亦是如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梁启超,不但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教育家,其子女人才辈出,被后人称作“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对子女教育的用心之处,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更体现在精神与思想的熏陶。在孩子年幼时,梁启超便十分注重家风对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这使得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祖国对人民的重要性,他的子女也在学有所成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梁启超一家也因此成为拥有“赤子心报国好家风”的典范。
好的`家风可以成就一个人,而不好的家风则能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秦桧,一个为了权贵不择手段的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抗金英雄岳飞被世人所唾弃,而秦桧看重名利丶贪图钱财的家风同样影响了后代子孙。秦桧在的时候,他的儿子秦熺竟还梦想当宰相,向往着拥有权利与富贵的生活,对有才气的人心嫉妒。结果,他和秦桧一样,成了背负千古骂名的罪人,而秦桧的子孙后代,也因此而饱受世人冷眼。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子孙、贻害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则是家之根本。好的家风就如同春雨一般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内心正能量的种子不断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之下,我们才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7
凡在家睡觉,即便是在周末,父亲也总是在早上七点准时叫我起床,虽是一件小事,却包含着很多“规矩”。我认为,从这“起床”之事来谈家风再合适不过。
起床要“快”,即要求做事雷厉风行、迅速果断。到了冬日,起床时“缓一缓”“再睡会儿”便成了很多人的常态,但在我家,这是“明令禁止”的。父亲眼里容不下“磨磨蹭蹭”的状态,因此每当听见父亲的起床“号声”,我便只能蹬开被子,迅速起床。“雷厉风行、迅速果断”也成了我家做任何事的一个要求。年幼时虽对此诸多不解,可随着迈入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熔炉,对此也有了新认识。人们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父亲之所以要求我们“雷厉风行、迅速果断”,就是想让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在干事创业的'大浪潮下“先人一步”,而不是因为惰性、拖延而留下遗憾。
被褥要“整”,即要求处事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起床可不是简单的“身体起”,还需要将睡觉“工具”处理好,被褥“整”否,是父亲对我们起床工作的第二项考核指标。若持随意态度,使被褥褶皱、折叠不齐,那么等待我的就是一场“叠被直播教学”。父亲常言道:“时刻记住:细节决定成败!”在我家,事事都逃不开“细节”二字,写字不能潦草、房间务必洁净、脱鞋需摆整齐......父亲说:“一件件生活小事看似无足轻重,却含义颇多,从这一个个细节中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故处事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十分重要。”
着装要“净”,即要求做人端端正正、清清白白。谈到起床总离不开着装这个话题。在我家,穿衣着装同样有要求,过于褶皱的衣物不可穿、沾有油渍的衣物不可穿、指甲不可留太长......按父亲的话说:“出门在外,给人的直观印象很重要。穿衣着装虽不必昂贵,但要务必干净。这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而不是反感的差评。”在父亲眼里,做人就要像穿衣着装一样,着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衣物,做端端正正、清清白白的人物。如今社会诱惑很多,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抵住诱惑,在是非面前坚定正确立场,做到“为所当为”,才能在复杂社会中找准属于自己的奋斗方向。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8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好家风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播课,起初我对于什么是“家风”并不了解,观看直播后,我似懂非懂,妈妈耐心的给我举了“曾子杀猪”的例子。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被闹得没办法,就对孩子说:“好孩子,你留在家里,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终于留在了家里。过了一会,妻子回来了,曾子去准备杀猪。他的妻子连忙上去制止他说:“我刚才是和孩子闹着玩的,你怎么真的要杀呢?”曾子认真地对她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明天孩子学会了说谎话,糊弄你。再说了,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在心里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许就不会听了。这样做,对我们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最后,曾子还是坚持把猪杀了。父母要孩子做个诚实守信的人,那么他们首先也要当个诚实守信的父母,一诺千金。
我懂得好家风就是以身作则。“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家风是一个家的'一种道德标准,就如同粮食一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成分。在我的家里,也有家风,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有诚信的人。
人要有诚信,妈妈经常教育我要诚信待人。记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学校打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中午却下起了大雨,本来我把这事忘了,一看到下雨了才想起约好了的事情,我赶忙穿上鞋准备走,可我又想:如果我去了,那个同学没去怎么办?妈妈说:“你还是去吧!假如你不去,她去了怎么办?那同学们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好吧,我去。”到了学校,虽然那个同学没有来,但我放心多了,因为我是一个守信的孩子。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 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我们。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9
今天,我参观了廉洁家风馆,令我受益匪浅。
开始我先进入了大厅,看了一段视频,我知道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要重视家风的传承,紧接着我进入到序厅,认识了很多传承优良家风的人,如彭德怀,他的家风是”近水楼台不得月,“陈云的家风是”三不准“,毛泽东的家风是”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亲不为亲撑腰。“然后我们来到了”清气满乾坤“琅琊王氏家族家风廉洁的有王祥和王懿、王吉。作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家族,家风则是一个大家族的世德、门风……然后我们又参观了许多地方。
其中的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家是一生的寄托,优良家风是一个家族延续的基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家风是一个家的道德标准,相当于粮食,是每一个家不可少的`部分,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我的妈妈教给我要孝顺,百善孝为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个孝而不顺的人。孝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是我们对父母长辈不可缺少的一种态度和思想。
今日我的成长,离不开昨日我家家风对我的影响。我家的家风,影响着我,改变着我。家风是什么?它可以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是淡泊名利的品质,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性格。怎样养成良好的家风?先要学会互帮互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即使别人没有帮助我们,我们也要用一颗热情的心去给予他人。
然后我们要努力学习。学什么?学礼仪、知识、诚实和善良。首先,我们要有信心,其次要有明确方向,最后要读书,但非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因为这样才能养成父慈子孝,夫妻默契,上达下顺,长幼有序,彬彬有礼,和悦欢愉的上等家风。
好家风,我传承。我要争做传统美德的继承人!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10
今天,学校给我们看了关于这方面的视频,主要讲了:“仁爱,爱国,好学,清廉”等多个主题,讲述我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其中,“好学”这个主题,讲述了匡衡非常好学的故事:匡衡很好学,但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活挣钱,只有晚上才能看书,但是,他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于是,匡衡小心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邻居家的烛光就透了过来,这样匡衡就能在晚上看书了,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又如,其它方面还讲了“孟子”等人,古代那些名事讲也讲不完……
我被惊住了,中华民族竞如此多的优良传统。古人都能做到“仁爱,爱国……,他们可以做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更应学习弘扬祖国优良的文化、家风。
家风是什么?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厚育的许多优良传统。我们上一代的爸爸妈妈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传给了我们,那我们也要学会并传承这伟大的家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传承并弘扬我们优良的家风。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
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1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如果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传承,如果只有家训、包括非常正式的规则文字,还不足以保证家风得以完美的传承。能让家风传承下去的是一辈传一辈的身体力行。在讲到京剧世家的家风故事时,年近90岁的谭元寿每天练嗓子,这是对孙子谭正岩最好的身教。家长的一次身教胜于百次说教,反之家长的一次谎言亦会粉碎对孩子百次的诚信教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今天进行诚信教育最好的例子。从家庭到社会,从做父亲到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这个故事里悟出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家风》的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叙事策略等固然重要,但故事内涵显得更重要,该片从创意到讲述,重温家风历史,呼唤当下家风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12
央视纪录片《家风》,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红灯记》里的这些唱词,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等密切相关。
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中国著名家族的家风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小美在此推荐给你,值得一看!
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13
在记忆里,我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同学家的客厅中央都是摆放着漂亮的装饰品,而我家客厅中央却一直摆放着一张英俊潇洒穿警服的相片,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到很远很远地方出差去了,等我长大了父亲就会回来。
小时候,每当我看到同伴们在爸爸怀里撒娇时,我羡慕、沮丧、泪流不止,盼望着自己也有那么开心、快乐的一天。在读小学时,我一直不理解,总觉得爸爸虽然是烈士,受人尊重,但他在冲进瓦斯爆炸现场时,为什么没有想到过妈妈和仅仅2岁的我。随着我慢慢长大,我逐渐明白父亲为大家、舍小家,在生死面前选择了大爱,是个大英雄。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是从小就埋在我心里的一颗种子。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关心关爱下,现在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新警,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向父亲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观看了央视《家风》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要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一是要广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母亲经常教导我说:你父亲就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你一定要多读书,从书本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母亲自己也常说要利用空闲时间广读书,书里有很多快乐,很多精神食粮,要做一个有素质的知性女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常看见母亲在饭后休息时总是拿着一本书、一支笔,一边看书、一边把好的句子和文章记在笔记本上,并经常在省厅、市局发表文章。父亲母亲读书的良好习惯深深影响着我,我也热爱读书,喜欢写点小文章。二是要勤与俭。父母的勤奋与节俭在我的老家是出了名的,听爷爷讲:父亲在高考的那一年,一件军大衣,一把竹躺椅就是他的床,为了考出好成绩,他每天都学到凌晨1、2点,正是由于他的勤奋才脱颖而出考上警校,跳出农村,吃上公粮。母亲的节俭在姊妹中也是出了名,因父亲的离去,一直是母亲独自带我,经济上的捉襟和精神上的无依无靠并没有击垮母亲,她刻薄自己,精打细算,给了我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和我接触过的同学、朋友、老师都说看不出我是一个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勤奋、节俭、上进的道理。三是要宽待人。母亲总是告诉我: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要埋怨别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当别人有困难找她帮忙时,她总是尽力提供帮助,甚至有时候委屈自己帮助他人,我一直认为母亲犯傻。现在我终于理解,正如母亲所讲: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容易,不要计较别人的过失和自己得失,吃亏是福,对待他人要宽宏大量。四是要懂感恩。
每当我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向母亲吐槽时,母亲总会对我说:女儿,你要珍惜我俩现在拥有的一切,当初你父亲离开我们时,你不足3岁,我才24岁,组织上为了让你爸爸安息,尽最大能力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把我从教育战线改行到公安战线,并总是尽力帮助我们这个家庭,这么多年我能安心生活工作,你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宜昌公安都离不开组织的照顾和关爱。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要感恩组织、感恩社会。在母亲的教育下,我一直也知足感恩,现在我已正式踏入工作岗位,我将以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组织、社会和需要我帮助的人。五是要尽职责。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一点父亲永远是我的楷模和榜样。记得在父亲牺牲后,母亲带我到父亲墓前哭诉:魁魁,我知道你很爱你的工作,也知道你一直以来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甚至高于你的生命,我一直害怕有一天你会因工作而离开我和女儿,但没有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而且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你丢下年幼的女儿和我,叫我今后怎么办?从母亲的哭诉中我看到了父亲对工作的挚爱和奉献,虽然他很平凡,但是他在我心目中很伟岸。而我的母亲虽然是位普通的社区民警,从事着公安最基层、最琐碎的工作,但她十分爱岗敬业,像父亲一样视工作为生命,常挂在她嘴边的一句话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父母对工作的挚爱让我深受鼓舞,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和他们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民警察,无愧于藏蓝色的警服和头顶上神圣的国徽。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相关文章:
央视教育纪录片家风观后感11-07
央视纪录片南粤古驿道感受岭南文化11-07
央视纪录片绝笔第二季观后感07-19
央视纪录片绝笔第二季优秀心得体会03-21
央视的文案01-24
经典纪录片大全03-13
纪录片观后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