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社会影响。即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行为研究一:从众
·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群体决策时,往往会陷入群体思维中——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体中,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该群体会轻视甚至无视实事求是的评价。
·私密性越强,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影响从众的因素:
1.意见一致性
2.表态顺序(先回答的人很少改变)
3.责任(当要为决定负责任时,人们更不容易从众)
4.个体与文化(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从众)
5.施加压力的群体
从众的目的:获取信息,跟随信息源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依从、认同和内化。
·特殊的从众:服从权威(点击实验)、不介入的旁观者(旁观者效应:危难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很多人,受难者反而很可能得不到任何帮助,这是一种不介入的从众心理。)
媒体及宣传教育对从众的影响
说服的途径:中心路径(经过仔细考量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观点)、边缘路径(未经过多少考虑,草率地根据简单线索做出反应)
行为研究二:社会认知
认知偏差的来源和具体表现:
1.事物呈现方式:
对比效应、启动效应、决策框架设置、首因效应、稀释效应(中性或无关信息会弱化人的判断和印象)
2.思维捷径:
代表性、易得性、好恶态度
3.错误分类:
自证预言、虚假关联、内群体——外群体效应
4.重视记忆
5.证实假设:
人们总是试图证实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证实偏差”。
6.寻找原因: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时,更容易将其归因于个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略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指行动者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观察者则会将行动者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
自我偏差:指自我观念对社会认知产生的影响。它分为自我中心思维和自利偏差。
7.态度和行动必须一致吗?
认知失调:当一个人大脑中有两种认知相冲突时,心理就会处于紧张的失调状态。
当行动与观念不一致时,决策者倾向于按行动来调整观念。
“为努力进行辩护”——一个人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有过一些困难或痛苦的经历,会让他觉得这个目的更有吸引力。
行为研究三:攻击性
人类的本能中具有攻击性,但攻击行为并不完全由本能引起。
攻击的原因:大脑神经、素、酒精、痛苦的体验、挫折、来自他人的排斥、环境暗示、传媒中的暴力等等。
减少暴力的可能途径:在一中温暖的人际氛围中谨慎的运用惩罚;看到攻击者受到惩罚;鼓励人们进行积极行为;设身处地地从给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感知他人痛苦。
行为研究四:偏见
定型威胁现象:一个群体内的人,如果被定型认为不如另一个群体,他们对这种定型的担忧会影响其在标准测验中的成绩。
将困境归咎于受害者本人的倾向,却是由人们追求世界公平的愿望所引起的。
偏见产生的原因:
1.经济和政治竞争(竞争越大偏见越大)
2.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
3.自我形象与维持地位(自我辩护会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但同时使偏见和敌意日益增长)
4.带有偏见的人格
5.从众
解决偏见的方法:
国家干预(利用“不可避免理论”)
相互依赖(即合作):这种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施恩与人的情境中,每个人都通过分享使他人受益。合作通过改变人们采用的认知类型而降低群体间的障碍,让人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行为研究五:人际吸引
1.赞扬的效果
当被评价的对象不是我们自己时,我们对批评者的崇拜高于赞扬者。
当批评和赞美都是奖赏时,人们的喜好也很难判断。
当赞美被归因于虚情假意或嘲讽挖苦时,它可能从奖赏变成惩罚。
2.帮助他人的效果
让他人为自己提供帮助,从而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3.能力
能力超群者的失误会提高其吸引力(出丑效应)
4.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吸引力可以影响别人对他身边人的看法。
我们越是缺乏安全感,越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关于动物的读书笔记01-20
关于会计的社会性指的是什么03-03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12-20
小班社会性活动诚实的孩子教案12-02
西顿动物记读书笔记11-15
关于动物庄园的读书笔记参考07-02
从动物到上帝的读书笔记11-26
描写动物的读书笔记作文示例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