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之理论读书笔记
《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
春节刚过完,正是重振精神投入工作之际,你的工作方法是否较去年相比有所改进和提升呢?让我们跟随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卡尔·纽波特一起,学学《深度工作》的方法论吧,希望能对你提升工作效率有所启发。
1 我们熟悉的浮浅工作
所谓的“深度工作”是同“浮浅工作”相对的。浮浅工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随便举几个例子。今天是不出局交作业的日子,你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构思文章提纲,突然,放在电脑旁的手机发出清脆的一声“叮”,绿色的微信图标右上角出现了一个小红点,通知屏幕上跳出一个你熟悉的名字。你心一喜,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大拇指轻车熟路地贴在了HOME键上,解锁,开微信一气呵成。
再举一个例子,你是IT部门的高级编程人员,每日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屏幕编写一行行外人看来高深莫测的代码,交际应酬本不是你的工作必须。可公司方却为了项目交流方便建立一个又一个微信,有关于数据架构的,有测试问题的,有业务需求讨论的等等。老板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时刻关注群内的动态,一旦有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提出,技术人员需要及时作答,美其名曰提高协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结果你把本可以集中精力攻关技术难题的时间都花在了回复群内问题上。
最后一个例子,请打开你的工作邮箱,数数每日你需要阅览和回复多少封邮件?花了多少时间?这些邮件是否每一封都那么急迫呢?是否每一封都必须被回复呢?
以上描绘的场景你是否很熟悉?
对于这些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的任务,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浮浅工作。
随着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公司文化对忙碌和赶工状态的鼓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浮浅工作。看似每日忙忙碌碌,操劳费心,却始终在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工作,如何产生创新,产生价值?更糟糕的是,书中特地指出:
若你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2 深度工作概念及其价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深度工作了。按照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给出的定义: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套用心理学的话说,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在工作中将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被复制。我们熟知的心理学家荣格,法国的散文家蒙田,《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多产剧作家和导演伍迪-艾伦等名人都是深度工作的获益者。
深度工作在当今这个逐渐趋于智能的时代里,会越来越有价值,原因有二。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协作和分工系统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于个人快速学习,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也就相应的越来越重视,而若想迅速掌握复杂工具和某种技能,则必须依靠刻意练习,即依靠一定的方法,反复地刻意地长时间专注学习。换言之,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所带来的“赢者通吃”,即通过互联网传播和获取人才及资源的成本急剧下降,使得人人都去争抢位于行业顶端的人才和资源。比如你会去看超级明星的演出,购买一流钢琴家的录音CD,在网上观看名师的网络课程,叫点评网上排名第一的饭店的外卖......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你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自然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而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则是因为他们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高于普通人。生产力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X专注度”告诉我们当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要说明这个公式的真实性则必须再提到一个概念,叫“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
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薛兆丰老师在他的《经济学课》专栏中曾经介绍过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本领,就是他切换注意力的速度非常快,他从一个事情转到另外一个事情,几乎不需要时间。薛老师跟着他出去调研,去一个地方回来以后得躺半天,想想昨天、前天发生的事情。而周老师则能够快速转移注意力到新的事情上。这种按次序完成多项工作,每项工作都高度专注,每项工作之间无需任何过渡的做法就能使得注意力残留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所以说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也就是深度工作。
3 深度工作的适用范围
了解了深度工作的含义和价值,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深度工作?既然深度工作能够造就行业精英,这就使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公司的高管。在普通人眼里,能够做领导,能够管理一家几十人,几百人的企业,这就是精英呀!但看看高管们每天都在做什么?频繁穿梭于各种大小会议中,忙着听汇报,听方案,解决火烧眉毛,涉及公司战略决策,生死攸关的问题,每日还要抽时间审阅和批示至少几十条的记录。这不就是浮浅工作吗?但这不也是高管的工作性质的特有现象吗?没有深度工作不是仍然取得了成功吗?这和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要深度工作是否矛盾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了深度工作的适用范围。卡尔·纽波特在书中说到:“我们必须记住,在社会经济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并没有价值。”要求一名首席执行官花上4个小时的时间深度思考单一问题是浪费了他们的“灵敏行业嗅觉”。最好是聘用三个聪明的副手,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解决方案呈递给高管做决策。除了高管之外,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而言持续联系才是其最大价值所在,深度工作并不适用。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将自己的工作打上不需要深度的标签。你当前的习惯难以做到深度工作,并不意味着缺乏深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除非你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你所属的职业领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否则你越能认真考虑深度工作,越能给自己带来好的效果。
总结一下,深度工作并非万能,也有很多无需深度工作就能成功的职业。但既然人人都在担心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己的工作在未来会被机器替代。那么给你吃个定心丸,深度工作的岗位是比较难以被机器替代的。
要做到深度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准则呢?请听下回分享。
【迈向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之理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迈向成功人生的激励格言警句名言名句08-15
迈向成功生涯的10个重要方面的人生感悟05-29
自强不息,迈向成功演讲稿12-19
职场礼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09-04
拥有自信迈向成功国旗下讲话稿09-09
坚持自己的主张,迈向胜利人生感悟02-12
教育理论的读书笔记11-03
理论学习读书笔记10-29
护理论文读书笔记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