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子夜四时歌·夏歌》全诗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夜四时歌·夏歌》全诗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诗】
子夜四时歌·夏歌
[唐]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注释:
【1】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2】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3】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4】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5】越王:指越王勾践。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鉴赏】
镜湖方圆三 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采莲。若是在若耶 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整个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手法 从侧面渲染出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虽只字未提西施的“艳色”,但这 种婉转表意的写法,言尽而意无穷,其艺术含量是深广的。
注: 菡萏 (hàndàn) ,指荷花。
【赏析】1
此诗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夏歌。据记载《子夜吴歌》是江南流行的民歌,相传东晋时,吴地一女子名子夜,创作春夏秋冬四季歌,名《子夜四时歌》,歌的曲调哀怨而伤感,仅四句歌辞。李白沿用旧题,衍为六句,此诗抒写他对夏天镜湖荷花的喜爱和对越女美丽的赞叹。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诗人开篇即描绘镜湖的广淼和荷花的美丽。烟波浩渺的三百里镜湖,又称鉴湖、长湖、庆湖,位于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唐代杜佑《通典》卷二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始立镜湖,筑塘周围三百十里,灌田九千余顷”。其实早在吴越春秋时,镜湖就很闻名,越王勾践命人已在镜湖遍种荷花,每当初夏五月,千顷湖面,菡萏初开,芙蓉出水,风过荷举,清香弥漫,越女采莲,嬉逐相娱,热闹异常。“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正描写出了初夏五月美女西施临湖采莲,人们争相一睹她美貌的欢乐场面。
诗未写西施之美,但从“人看隘若耶”的背衬中,可以想象其美,但见湖面上莲舟穿梭,菱歌飘悠,人们挤满湖边岸上,争看西施,若耶溪被堵塞得狭隘难通了。若耶溪在会稽东南二十五里,北流与镜湖合一,相传是西施采莲、勾践铸剑之处。李白游越,多次流连于此,有《越女词》二首:“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赞美镜湖风光和越女美丽。
而此诗直点西施临湖采莲,更增添了镜湖的风光之妙。西施在荷花映衬下,真是“灼若芙蓉出绿波”般美丽。但很遗憾,那娇美可爱的西施等不到明月东升,就满载着落日馀辉收舟归去。“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颇逗人情思,让人联想不已:那棹歌声渐渐远逝,湖上弥漫着袭人的清荷幽香……。否则,银辉泻湖的月夜里西施又该是怎样的楚楚迷人呢! 全诗风格清新可爱,气息活泼含蓄,深有南朝乐府民歌的情韵,耐人寻味。
【赏析】2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子夜四时歌·夏歌》全诗及赏析】相关文章:
《子夜四时歌·夏歌》原文赏析07-02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11-04
子夜吴歌·夏歌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李白08-19
子夜吴歌·夏歌原文及赏析08-20
子夜吴歌·夏歌原文及赏析02-23
子夜四时歌:冬歌原文及赏析12-23
子夜吴歌·夏歌原文,注释,赏析10-15
《子夜歌》全词翻译赏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