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

时间:2021-07-28 10:51:17 赏析 我要投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1

  【诗句】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沿着清幽的山径一路寻来,绿苔上还印着踏过的屐痕。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寻访常道士不遇的诗。此诗富有禅意和老庄思想。前三联紧 扣一“寻”字,写所见之景,尾联写诗人的感悟。首联写清幽山径之景。此山径正是常 道士来往必经之地,没有喧嚣,只有满路青苔,并留下屐齿之痕。次联写其居住之境。 远处,白云依依,缭绕小洲;近处芳草,遮掩岩扉。“依”字下的好,极有意趣。一个“静” 字,见出“渚”“白云”“春草”“闲门”都是静静的。而门“闲”,则言虽访而不遇,但心境亦 “闲”也。可见常道士居住环境之清幽、宁静。颈联写看松寻源。诗人见雨涤青松,更 加苍翠,便无下山之意,顺着山溪小路一边转悠,一边观看,不知不觉见到了溪流的水 源。这个“过”字,暗示忽然遇雨而短暂,催新松色且清新宜人。这个“随”字,有随意、 任凭的意思。观松也好,看山也好,听水也好,探源也好,都是随意而为,安闲处之,静 心待之,颇有“禅意”。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2

  【诗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在山谷小河岸边的小花很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这开放在溪旁的小花与山寺中飘来的修道习静的禅味相互对映之下,颇为投契,使人早已忘记该说什么话,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自知呢!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尾联写对花无言,悟得禅意。佛教有“拈花微笑”之典,此处诗人对溪 花而悟禅意,情形仿佛近之。禅意是不可说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以禅宗传法,强调“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诗人言“忘言”者,用意正在于 此。但是我们还是不揣浅陋,试将诗中禅意申述一二。第一,诗人表现出 一种“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住”,即停留。“无住于心”,是指任何情事 皆能做到不沉积于心中,这样就能做到不执著,不固执,超脱达观。诗人 寻人不遇,而不置之于心;山行遇雨,而不置之于心;随意行走,而不置之 于心,此皆随缘任化自然适意之表现。第二,诗人表现出一种“空虚宁静” 的审美观照。“空”是禅宗根本要义,《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表现出一种“色空合一”的色空观。诗人观赏山中景 物,而能不为物惑,持有空静心态,这就是禅宗的高级境界。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3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渚(zhǔ):水中的小洲。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特点怎样?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对第三联做赏析。

  1.清幽、静谧

  2.新雨过后松色青翠、清新宜人,人随峰回路转的山道,缘山探寻水源,表现诗人惬意自得、自在恬淡之情。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20xx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4

  唐诗三百首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作品赏析】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相关文章: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06-04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12-29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12-14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原文及赏析10-15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原文及赏析10-12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原文及赏析10-18

有关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的赏析07-20

《寻雍尊师隐居》的赏析07-23

寻雍尊师隐居原文及赏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