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全诗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全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全诗赏析1
【诗句】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出处】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
悠悠白云依恋寂静的绿洲,萋萋芳草遮掩悠闲的岩门。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诗人将青苔、白云、静渚、芳草、岩扉、青松、流水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宁静、清幽、安闲、恬适的画面。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扰,一切物象都显得那样谐和、恬淡、自然。至此,结联发感。诗人由默默观赏溪花,领略到禅意,还需要什么语言呢!这是说诗人从清幽、宁静的物象中得到感悟,从盛开的溪花静默的观照中,领略到闲适恬静的情趣,可见诗人的恬然惬意之心境,与静谧清幽之环境已完全交融、合二为一了。也就是说,诗人将禅宗的妙悟与道家的得意忘言结合,在内心得到统一,从而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此诗可谓情致自然、意境深远之作。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全诗赏析2
【诗句】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沿着清幽的山径一路寻来,绿苔上还印着踏过的屐痕。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寻访常道士不遇的诗。此诗富有禅意和老庄思想。前三联紧扣一“寻”字,写所见之景,尾联写诗人的感悟。首联写清幽山径之景。此山径正是常道士来往必经之地,没有喧嚣,只有满路青苔,并留下屐齿之痕。次联写其居住之境。远处,白云依依,缭绕小洲;近处芳草,遮掩岩扉。“依”字下的好,极有意趣。一个“静”字,见出“渚”“白云”“春草”“闲门”都是静静的。而门“闲”,则言虽访而不遇,但心境亦“闲”也。可见常道士居住环境之清幽、宁静。颈联写看松寻源。诗人见雨涤青松,更加苍翠,便无下山之意,顺着山溪小路一边转悠,一边观看,不知不觉见到了溪流的水源。这个“过”字,暗示忽然遇雨而短暂,催新松色且清新宜人。这个“随”字,有随意、任凭的意思。观松也好,看山也好,听水也好,探源也好,都是随意而为,安闲处之,静心待之,颇有“禅意”。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全诗赏析3
【诗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在山谷小河岸边的'小花很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这开放在溪旁的小花与山寺中飘来的修道习静的禅味相互对映之下,颇为投契,使人早已忘记该说什么话,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自知呢!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尾联写对花无言,悟得禅意。佛教有“拈花微笑”之典,此处诗人对溪花而悟禅意,情形仿佛近之。禅意是不可说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禅宗传法,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诗人言“忘言”者,用意正在于此。但是我们还是不揣浅陋,试将诗中禅意申述一二。第一,诗人表现出一种“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住”,即停留。“无住于心”,是指任何情事皆能做到不沉积于心中,这样就能做到不执著,不固执,超脱达观。诗人寻人不遇,而不置之于心;山行遇雨,而不置之于心;随意行走,而不置之于心,此皆随缘任化自然适意之表现。第二,诗人表现出一种“空虚宁静”的审美观照。“空”是禅宗根本要义,《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现出一种“色空合一”的色空观。诗人观赏山中景物,而能不为物惑,持有空静心态,这就是禅宗的高级境界。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07-10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全诗赏析08-25
张继《阊门即事》全诗赏析07-11
富春渚诗原文及赏析08-21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全诗赏析07-0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全诗赏析12-24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的全诗赏析07-26
《登阊门闲望》赏析03-24
杂诗的全诗赏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