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原文和赏析

时间:2024-03-27 17:30:34 海洁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晓》原文和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晓》原文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春晓:春天的早晨

  晓:天刚亮的时候。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题解】

  《春晓》这首诗,语浅意浓,自然而极富韵致。诗人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着笔,写鸟啼声、风声、雨声,以屋中耳闻,引读者去想象屋外那浓浓的春意,构思十分巧妙。首句破题,渲染出春意醉人的情调;次句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缘由;三句转为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诗意回环曲折,把一个变化着的春天景色和诗人复杂的感受,表现得细致入微、悠远深厚。

  【全鉴赏诗】

  古诗写春晓者多矣,如孟浩然此诗可谓清妙而别致。关键在于诗人抓住清早刚刚睡醒的刹那的感受,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听觉的形象,春鸟的啼声,和回忆中夜里的风雨声,正如“荷风动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可谓找准了感觉。

  春天的鸟语花香,微风细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和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抚慰,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据说有人尝试用带有雨声的枕头,或鸟语啁啾的录音来治疗神经衰弱等由文明带来的病症,实际上也就是让病人在啼鸟声、风雨声中复返自然,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得到心理上的解脱。所以《春晓》一类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但诗中表现的是否就是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的疏淡心情呢?恐未必然,诗中至少含有惜花的意思。“知多少”不是说“管它落了多少”,而是说“不知落了多少”。这种惜花的感情分量很轻,被淹没在对春意的审美感受之中,所以还算不得感伤。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名家点评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明·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明·陆时雍《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春晓》原文和赏析】相关文章:

春晓原文赏析12-24

春晓原文及赏析08-08

春晓原文、赏析08-08

《春晓》原文及赏析09-14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12-17

春晓原文注释赏析02-28

(优秀)春晓原文及赏析09-13

春晓原文及赏析(精)09-13

春晓原文赏析(精华)12-24

【必备】春晓原文、赏析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