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感旧》赏析

时间:2024-08-27 10:54:52 炜亮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定风波·感旧》的原文和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感旧》的原文和赏析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定风波·感旧

  宋代:苏轼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译文

  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未看看,怕相见,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62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

  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薄幸:薄情,负心。

  系马:拴马。恣:任凭。轻狂:放浪,轻浮。

  断弦:琴弦断绝。尘管:乐器陈旧。啼妆:泪湿容妆。

  归来:从良。

  憔悴(qiáocuì):黄瘦,困顿。

  《定风波·感旧》赏析

  一、上片赏析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开篇两句写歌妓自我申辩,说莫怪鸳鸯绣带长,是因为自己腰轻不胜舞衣,承担不起那衣裳。这里既有一种女子的娇柔之态,又隐隐透露出她感情上的困扰和压抑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负心郎对她的偏见造成的。“莫怪”“不胜”两个词,强烈地反映了女性在这种处境下的无奈抗争,也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一种悲观感慨。

  “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这三句进一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薄幸”直接点明了负心郎的薄情,“游冶”则指出他寻欢作乐的行为,“贪”字更是强调了他对声色的追求,“恣轻狂”则生动地描绘出负心郎放纵轻浮的模样。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如此,词人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性的不良行径,同时也体现了他为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会心理平衡的一种努力,这种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的精神,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二、下片赏析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前三句描绘了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流逝,春天的结束,也象征着他们感情的终结。而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入“断弦”“尘管”“啼妆”之中,琴长久不弹,弦已断绝,管长久不吹,落满尘土,只有泪湿容妆相伴,这些景象更加衬托出歌妓的孤独、哀怨和凄凉,这是她对自己遭遇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女性可贵的觉醒。

  “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最后几句中,歌妓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系的失败可能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所以她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和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于颜色”,还把希望寄托于像张生与莺莺那样的良心发现,这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抗争,又有矛盾和妥协,反映了歌妓的思想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三、整体赏析

  从整体来看,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苏轼通过对歌妓的心理、情感和遭遇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望。

  这首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宋代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苏轼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在艺术表现上,词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场景描写,将歌妓的哀怨、无奈、抗争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三月,陈襄宴请苏颂、苏轼,席上有歌妓唱曲,熙宁七年(1074 年)暮春,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歌妓唱的曲而作此词,这也为理解词的内涵提供了一定的背景信息。

  《定风波·感旧》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的一天,陈襄宴请苏颂、苏轼,席上有歌妓唱曲。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歌妓唱的曲,作该词。

  《定风波·感旧》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定风波·感旧》赏析】相关文章:

定风波的赏析07-13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2-28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5-18

定风波原文赏析02-26

苏轼《定风波》经典赏析04-03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7-07

定风波·红梅原文赏析07-11

《定风波·红梅》原文及赏析11-08

定风波·红梅原文及赏析12-01

定风波·自春来赏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