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的人》读书笔记
对于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如果让我说到底有多想推荐这本书的话,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把这部小说拿来读一读。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由新潮社出版的作品。有吉佐和子为了准备写这部小说花费了6年时间,而小说出版之后,仅在半年内发行量就超过150万册,成为当年的十大畅销书之首。翌年由东宝电影公司拍成电影,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知网上《恍惚的人》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可能是由于这部小说主题多样性的缘故,中国方面的研究仍有未论及之处。并且,由于有吉佐和子本人对中国的态度非常友好,也曾多次来到中国,有关她与中国相关的研究也有一些。
小说的主人公叫昭子,她扮演着公公茂造的儿媳、丈夫信利的妻子、儿子敏的妈妈、律师事务所的打字员等多重身份。昭子与信利原本是同一所公司的同事,但是由于公司不允许夫妻一起工作,所以昭子只好辞职。小说中也多次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在战后经济复苏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家庭构成以及夫妻在家中的角色也有了许多变化。昭子并不是家庭主妇,日常生活中她需要兼顾家庭与事业,而故事的开端就是公公茂造老年痴呆症状的突发,以至于婆婆在家中倒下都没有得到救治,去世四个小时都无人通知的情况。
昭子的丈夫信利作为一个公司职员,家务丝毫不管,就连自己的父亲患病他也不闻不问。儿子敏正面临考大学的关键时刻,昭子也是尽量不麻烦儿子。可是茂造的老年痴呆却在不断加重:从一开始的不认识人、不分白天黑夜地无缘无故大喊大叫,总是喊饿、不知饥饱地吃东西,一转头就奔出家门在大街上狂奔(徘徊症),发展到在只是及腰的浴盆中差点溺亡、半夜起来将脱落的尿布上的排泄物用手涂满三块榻榻米(人格缺陷)、上厕所时几乎将小便器拆卸下来……伴随着茂造人生最后阶段痴呆症状的加深,多次濒临死亡,有吉佐和子从昭子周围邻居、同事、朋友、外地亲属的嘴里,写出了大部分面对工作、家庭,特别是照顾病人这样的重压一齐压在昭子身上的态度:有的人不负责任地认为老人与其这般麻烦别人,不如早早离世得好;有的人想到自己已经步入中年,不久之后就要步入老年,祈祷自己千万不要变成这样;而昭子在行动上一直任劳任怨地悉心照顾公公,努力平衡家庭与事业,在面对茂造带来的各种突发状况的时候,虽然心中也曾有过怨气,但看着逐渐衰弱的老人,昭子依然付出了巨大的耐心与爱心,从心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茂造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昭子可能是有吉佐和子心中完美的日本女性形象:对家庭勤劳贤惠,对痴呆的老人富有爱心,工作爽快利落。而在有吉佐和子笔下的昭子,又是一位非常真实又有个性的女性:面对信利对患病的亲生父亲的不闻不问她敢于指责,面对茂造无人照料的情况下独单重任,在了解老年痴呆这一过程中的学习、反思、自省,这些都让读者能感受到,在大环境下看似普普通通的昭子其实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让人感动又心酸。并且作者也通过昭子这一形象寄托了许多想要寄托的东西,比如女性的温柔、人性的善良。
除了老人看护问题,小说中,对于科学技术、医疗技术展开的思考算是另一个主要话题。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现代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有吉佐和子对于这种影响的剖析可以说是十分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当时还算是“奢侈品”的洗衣机、烘干机给“夫妻双方共同工作的核家族”带来了极大便利,与战前相比,日本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使人类寿命得以延长,但面对只能躺卧病榻,连呼吸和自主进食都无法做到的老人,他们心中作何感受?而连意识都没有了的老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文明是值得庆幸的,文明又带来了许多不幸。文明也会带来“文明病”。小说中写道,“让百姓生死不能自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想法;但现代医学也很厉害,让老人生死不能自主。”这就好比人类发明了汽车,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交通事故夺去人的生命。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无法评述当下的好坏,也没有要这样做,诚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写:“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想起来很玄幻,可是事实正是如此。或许人类共同作出的巨大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时代的变化,但这必定需要长远目光所具有的前瞻性,以及智慧的头脑来不断对时下进行判断并想出相应的对策。
我读的这一版译本的腰封上写着“爱恍惚的人,就是爱我们自己”。但其实小说主旨不仅仅停留于此。总的来说,全书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便已经初露尖锐矛盾的老人看护问题。有吉佐和子作为社会派作家,许多作品都涉及了包括医疗(《华冈青洲的妻子》)、环境污染等内容,敏锐而具有前瞻性地通过小说,将诸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抛出。
而在《恍惚的人》中,除了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老人问题以及对社会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的质疑与提醒之外,故事中无处不在对人性进行反思。作者对面对老年痴呆患者家人之间的关怀、无助、推卸等行为进行了深度剖析,在多侧面的心理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将主题引导至善待老人这一回归人性的主题。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真正面对家中的痴呆老人会如何做呢?是亲自细心照料,还是由于工作的忙碌而将老人送去养老院呢?而面对没时间看护,有钱,但老人身体和精神条件不符合看护院要求时又要怎么办呢?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难题,但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一个家庭时,面对痴呆老人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亲人间感情受到的打击常常会让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那么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在小说的最后,有吉佐和子通过敏的话语营造了她能想到的最好的、最温情的结局。面对爷爷茂造去世,昭子感受到家中没有一个人关心,茂造的亲儿子、自己的丈夫信利甚至还有些暗暗松口气的感觉,但是,昭子的儿子敏却说:“妈妈,如果能再让他(爷爷)多活些日子就好了。”小说的结尾,最终还是只有昭子一个人默默流泪。而在之前的内容中,看护院的工作人员也曾介绍说,对于痴呆老人来说,能在家接受家人的看护,有子孙陪在身边,已经是能够接受的最好的治疗状态了。如此看来,不同家庭的不同选择可能各有道理,但不同的结果带来的不同后果,恐怕却是不得不引人深思的事实。
【《恍惚的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恍惚的人》读后感01-04
混乱的六月,恍惚的人随笔01-10
恍惚如梦散文08-15
日月恍惚散文精选07-30
叙事作文:恍惚的未来05-26
介绍精神恍惚的语文知识09-06
一瞬间独白恍惚了谁经典散文08-25
《偷影子的人》的读书笔记07-30
《有的人》读书笔记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