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

女人眼中的酒文化杂文随笔

时间:2021-07-19 12:00:34 酒文化 我要投稿

女人眼中的酒文化杂文随笔

  也许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饮酒习惯和对酒文化的认识,和他生活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书中描写的豪饮者也多为江湖豪杰,文人雅士,而记录女人豪饮的文字并无多少。因此,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喝酒那是男人们的事,与女人并无太多的联系。

女人眼中的酒文化杂文随笔

  我祖籍是广东梅州,但自己却长期生活在北方,所以,对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饮酒风格,比别人有着更多的了解。

  说到喝酒,客家人十分热情好客那是远近闻名的。每当喜庆之时或亲朋好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客家人喝酒十分讲究摆酒席,摆酒设宴是客家人的重要社交往来。摆酒通常用四方四正的大方桌,在酒宴上要论尊卑排座次,宣扬敬老爱幼,尊师重教,和亲睦邻。客家人的乡村酒席,传承着客家人原汁原味的饮食习俗,在一道道熟悉的菜肴中,人们谈笑风声间和着酒“色”生香,你来我往的敬酒过程,在人们的心中潜移默化着乡间的温情幸福。那时我年龄尚小,不懂猜拳的游戏规则,但每当身处这样的场合,我心中的情绪常常被那种热闹的气氛所感染。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说起喝酒的话题,我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国人好客,这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中国的男人是不能不喝酒的。当久别重逢之际,好友相聚之时,或有喜庆之事,畅快之谈,则不可不醉;心有烦忧,生离死别之时,则不能不醉。无论醉与非醉,我认为,均可理解。但是,饮酒需有节制。所以,平时适量饮酒,有益于身心健康。有时闺蜜朋友间小酌小饮,我偶尔兴起,也会迎合着喝上一点红酒,但也从未曾酒醉失态过。

  在新疆生活多年,也许因为这里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因为民族和地域不同,形成了和内地不一样的酒文化,喝酒的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南方人饮酒儒雅,新疆人喝酒豪爽,新疆人喝酒时不是去品、去抿,而是仰脖“咕噜”一大口,那烈酒就如奔腾的野马直接涌进胃中,没见过这阵势的内地人常常会被这种喝法“震”住。

  记得上次远在江苏工作的一位初中同学回新疆参加战友聚会,顺道来我这里与同学相聚,因为到场的同学不多,作东的那位男同学就让他媳妇又叫了几位亲朋过来捧场。席间,大家轮番给这位同学敬酒,几个回合下来,这位远道来的客人就耷拉了脑袋,向我苦笑着诉说道:新疆人太能喝了,新疆的酒太烈了。他的感受我很理解,也难怪啊,在江南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同学,哪里能抗得住西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呢?

  其实,这不是我同学一个人的感受,每个到过新疆的内地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新疆人好客,主人招待客人的饭菜花样也很多,待客人吃饱后,主人会拿着两个杯子,自己先喝一杯,然后两个杯子在客人中传递,在每个人手中传递的过程中,如果你不喝,下一个就没有办法进行,于是在场的客人们不管酒量大小,都得硬着头皮将手中的酒喝下去。豪饮,这就是西北人的饮酒风格。

  新疆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饮酒风俗。在奇台这地方讲究喝“三巡酒” ,那就是用烟盒为标尺,分别将烟盒平躺、横放、站立三种高度,以此为深度倒三杯酒,必须遵从这种规定喝上三巡。在新疆这辽阔的土地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瓶两瓶无所谓,三瓶五瓶喝不醉……我想,这样的酒谣用来形容新疆人喝酒的.风格,恐怕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生活在新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新疆人过春节时喝酒了。尤其是冬闲时的农民,每逢春节,当地人都喜欢走亲戚串门子,一场子接一场子地喝,一直能喝过了正月十五,那场景真是惊心动魄,而醉酒的人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很多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对男人来说,酒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喝多了就容易原形毕露,从而吐露真言,喝得恰到好处是最好的感觉,困难的是,这个恰到好处,恰恰不容易把握,很多时候,常常是世人皆醒我独醉。

  也许是因为我不喝酒的缘故,在我的心中,总认为人们是闲着没事,才向酒中讨醉的。所以,我不喜欢有人醉酒,尤其不喜欢女人醉酒,因为喝醉了,一伤身体,二不雅观,那是不可取的行为。话虽这样说,但我心里有时也会冒出一种古怪的念头:醉酒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一个女人醉酒呢,是不是别有一番风情?我很奇怪自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红楼梦》这书惹的祸。

  年少的时候我就喜欢看《红楼梦》一书,当时对宝钗黛玉她们把酒吟诗的情节很是痴迷,尤其是《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行酒抽花名签那一章节写的更是惟妙惟肖,湘云醉眠芍药裀一章节,也是让我读来心醉,这些个个如花般妍丽的女子,使得大观园里处处暗香流动、色彩斑斓,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群芳争妍的景象,这些情节始终印满我的记忆。

  后来看到白居易《花下自劝酒》中的诗句: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即看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这时,心中就会联想到湘云醉卧花下的意境而陶醉。陶醉中,我会渴望若是有三五好友,于花前篱下,郎月繁星之时,开怀畅饮,岂不美哉乐哉?

  历史上文人墨客描述酒文化的文字很多,例如元稹《三泉驿》:劝君满盏君莫辞,别后无人共君醉,应该是“饮”;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应该算是“酣”吧。纵观李白一生,他用三分酒气刺出了光芒万丈的剑气,用七分才气映成金色的月光,可以说一口酒秀出了半个盛唐。而“葡萄美酒夜光杯”这首酒诗佳句,已吟诵了几个世纪,可见西域酒文化之悠久了。这些带着酒味的经典诗作像仙语般流芳于世,句句酒香,陶冶世人,撼动人心。

  当然,这些文字也只是在书本上得以解读,因为我不善饮酒,无法感受其中的境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我认为在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酒文化。新疆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特殊的环境,孕育和形成了自身特殊的酒文化。

  因为有了诗意的酒,就会有美丽的传说。我所在的这座古城自古以来就有“金古城”、“旱码头”之称。在清代就是新疆四大商埠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而古城酒始于明代,盛于清朝,具有600年的悠久历史。地生奇台奇,酒源古城古,就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却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说:公元前1000—950年,周穆王驾八骏辇车西巡,实现了和西王母的历史性聚会。分别时,王母还亲自盛了一葫芦瑶池圣水,以备穆王路途所需。穆五与西王母惜别后,在返回东土的途中,来到了古城奇台,见路旁水草茂盛,便命手下停车牧马。不小心马惊人翻,碰破了西王母所赐的葫芦,顿时葫芦里的瑶池圣水借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化做一股纯净、透明、清澈的清泉汩汩流淌。当时正值一位山西的酿酒师傅张氏来奇台古城北斗宫开酿酒作坊,张氏用此水酿酒,入口香甜,堪称酒中上品。从此杏林泉就成了新疆酒的故乡,古城便成了新疆之酒城,古城酒也得益于杏林泉而滋润了西域酒林。

  难得十一大假那天我没有扎堆出外去旅游,而是陪着乌鲁木齐来的两个朋友走进了本地这家古老的酒厂。亲口尝了一尝刚出锅的酒,从喉头涌上一股热乎乎、甜丝丝的感觉,全然没有酒的辣味,暖暖的贯通胃部,接待员说这叫“一线天”,但刚出锅的热酒是不能多喝的,超过两杯人就会醉了。一路行来,许多古老而新奇的知识,让我增长了不少的见识。享有六百年历史之称的古城酒业已经今非昔比,醇香的美酒,底蕴深厚的酒文化倾倒了四面八方的酒客,这块神奇的宝地已荣升为三A级旅游景区。古城酒文化孕育了奇台人豪爽好客的热情性格,奇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以“古城”酒为自豪,这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故乡情结。

  古城美酒一枝独秀,其不仅是中华酒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在古丝绸北道上演绎了“千峰骆驼走奇台,百辆大车进奇台”的奇景;演绎了西王母“天池”蟠桃盛宴贵迎周穆王,“杏林”甘泉流古城的美丽传说,同时也演绎了乾隆盛世出好酒,好酒就在北斗宫的繁荣场景……

  上周末时,在一起跳舞的姐妹们相约在当地热带雨林渡假村活动,席间自然是少不了举杯畅饮。此时,无论是年过六十的姐姐,还是年方三十的小妹妹,大家都丢开家中琐事,忘却了拘谨,能喝的拿起白酒杯,不能喝的端着红酒,大家共同举杯,畅饮抒怀了。

  酒过三巡后,姐妹们个个粉面桃腮,喝酒的兴致更浓了。不知真的是美酒醉人,还是佳境堪醉,有人还打开了小播放器,大家和着抒畅的音乐,开始哼唱着小曲,有的姐妹们忍不住手足轻舞。酒酣耳热,情到深处,两位业余舞蹈老师上台为我们表演了抒情舞蹈“红高粱”和“鸿雁”,她们精堪的演技也引得酒店的服务生们齐声喝彩。高潮渐起,席间会行酒令的姐妹们,或是划着小令,或是敲着筷子,每触一个话题,大家便满斟一杯,引颈而下,惬意极了。

  美味的菜肴,花枝招展的姐妹,耳边流淌的音乐,精致的高脚杯中暗红色的琼酿,让人如醉如痴。悄然举杯,轻嘬一口,红霞脸上飞,有如海风轻柔,有如月华如诗。酒似女人,女人如酒,那情那景那端倪是多么浪漫和温馨。

  酒意正酣,人微醉。来,再斟上一杯,手中捻花指,杯里藏乾坤!微醉中我想起李太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我突然感受到饮酒的境界了。

【女人眼中的酒文化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酒文化杂文随笔09-28

略谈酒文化杂文随笔09-28

杂文随笔:好女人是老人的幸福06-06

酒文化散文随笔02-17

杂文随笔弯路06-22

杂文随笔遇见06-27

今夏杂文随笔08-05

时令杂文随笔08-05

江湖杂文随笔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