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竹里馆》古诗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2-10 09:46:40 赏析 我要投稿

《竹里馆》古诗原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里馆》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竹里馆》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出处】

  唐·王维《竹里馆》。

  【译注】

  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独 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逍遥自在 地又弹琴,又舒缓长吟。用以形容一个人在完全 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安闲自得,逍 遥自在。

  ◇他是一位尚书右丞而兼 大地主,同时也是一位 “独坐幽 篁里,弹琴复长啸” 的佛教徒。 (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

  【全诗】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题】

  这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竹里馆是王维所隐居的终南山辋川的一处地方。

  诗描写一位隐士在幽静的竹林篁(huang)深处,独自弹琴长啸,表现他孤高自赏、清雅脱俗的情致。幽篁、深林、明月——一幅清幽恬淡的画图;独坐、弹琴、长啸——一种空灵澄净的意态。人与物会,情与景合,于平平淡淡的词句中,抒发了诗人超脱尘世、安闲自得的心境。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七首,在诗中是“古绝”,是诗人在心灵澄净,与竹林、月光所具有的清幽景色相应的情况下而命笔成篇的。诗中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写人物活动。短短四句,抒发了安闲自得之情,并使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在语言上,则是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鉴赏】

  这首小诗共四句。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琴,一会仰天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很深的竹林里,只有皎洁的月亮与我相伴。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是赖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特质相一致所形成的——月夜幽林之景空明而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而自得,外景与内情极好地融为一体,风格美与意境美恰到好处地相辅相成,使全诗既显得妙手天成,又是匠心独运。

  【鉴赏要点】

  [1]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景。

  [3]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

  《竹里馆》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名家点评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一时清兴,适与景会。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人不知而月相照,正应首句“独坐”二字。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毋乃有傲意。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作,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此诗言月下鸣琴,风篁成韵,虽一片静景,而以浑成出之。坊本《唐诗三百首》特录此首者,殆以其质直易晓,便于初学也。

  清末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以上四诗(指《鹿柴》《栾家漱》《竹里馆》《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景入情之作。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竹里馆》古诗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07-21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06-27

《竹里馆》原文赏析02-18

竹里馆原文赏析03-11

竹里馆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

竹里馆原文,注释,赏析10-18

《竹里馆》赏析06-27

竹里馆_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竹里馆》注释及赏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