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3-08-07 22:55:48 晓丽 三国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

  故事除了能让孩子更熟悉声音、词汇和语言,讲故事还能让孩子在上学期间更好地掌握阅读理解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儿童的阅读习惯,短的睡前童话小故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能提升亲情、有助孩子成长,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视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

  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

  三国归晋的故事公元260年,司马昭密谋杀害了皇帝曹髦(曹丕的孙子),立曹奂为皇帝。

  这时,魏国的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中。

  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不信任姜维,让他到汉中屯田种麦去了。

  司马昭得到这个消息,决定立即讨伐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很有谋略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命邓艾为征西将军,联手征讨蜀国。

  姜维写了如何保卫蜀国的奏章,可刘禅听信黄皓的谎话,在宫中寻欢作乐。

  钟会和邓艾很快打到了成都,昏庸的刘禅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了魏军。

  从此,蜀国就灭亡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国皇帝曹奂撵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为"晋"。

  这样,魏国也灭亡了。

  司马炎又开始算计怎样才能将吴国灭掉。

  吴国皇帝孙皓(孙权的长孙)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这天,孙皓正和自己喜欢的宦官岑昏玩乐,有人报告说司马炎的大将杜预和王浚已经打过来了,他大吃一惊。

  岑昏说:"用连环铁索横在长江上,江面下再放上万个铁锥,敌人就过不来了。

  孙皓认为很有道理。

  王浚听说吴国在长江布置了铁索和铁锥,不禁哈哈大笑。

  他让士兵造了几十个大木筏,中间放一个装满油的火炬,四周捆绑些草人,顺流放下。

  铁锥碰上木筏,都被拉了出来;铁索碰到火炬,也被烧断了。

  吴国士兵见到这种情况都吓跑了。

  孙皓见晋军攻到了首都建业,又害怕又没有办法。

  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们都不回答,一起进宫,杀了专门给皇帝出坏主意的岑昏。

  这时,王浚已进了城,孙皓只好投降。

  从此,晋国建立起统一政权,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时间

  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邓艾率先进入成都,灭亡蜀汉。

  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马炎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代魏称帝 ,建立晋。

  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并进,灭亡东吴,三国归晋。

  过程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兵分六路并进:

  第一路,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

  第二路,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广;

  第六路,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

  西晋第六路军以水师为主,约7万余众,也是灭吴的主力大军。征募的蜀中勇士和能工巧匠,修造伐吴的舰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人,上面建有类似城楼的装置,四面开门,船上可以骑马。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敌战舰。第六路军穿三峡出巴蜀,一路所向披靡。公元280年,率先攻入建业(今江苏南京),活捉吴主孙皓,最终完成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三国的历史故事11-24

三国历史故事11-24

三国历史故事11-24

三国历史小故事11-25

三国历史的小故事11-25

简短的三国历史故事11-25

小学三国历史故事11-25

有关三国的历史故事11-25

三国的历史小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