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门巴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

时间:2023-02-10 12:09:24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门巴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门巴族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门巴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门巴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苯教(一种原始的巫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门巴族的民族历史

  门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属西藏边陲地区。十七世纪,门巴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族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皆属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族地区派遣官吏,设置行政机构,向寺院和世俗贵族封赠土地和农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族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对门巴族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关系。

  以门隅地区为例,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藏地方政府就授予错那宗政府对门隅的管辖权,门隅北部的勒布4错,离宗政府最接近,成为政府官员统治和管理最为严密的地区。

  以宗政府为首的三大领主把占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块份地,分给有劳动力的门巴族农奴耕种,同时向门巴农奴收取以实物和徭役为主的地租。在门巴族社会中,封建农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组织形式来推行封建农奴制的,封建农奴制与门巴族的原始村社结合形成了一种复合社会形成形态。这是门巴族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

  由于人们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处的地位不同,在门巴族社会里,存在着农奴主和农奴两种人。农奴主多数是藏族,农奴几科全部是门巴族,农奴主包括宗本、“粗巴”、上层喇嘛和世俗贵族,他们人数极少,但权力很大,掌握着社会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具有多种的封建特权,是门巴族社会的统治者。

  同广大藏族农奴一样,门巴族农奴按其经济地位高低划分,可分为“差巴”、“堆穷”、约布”等三个等极。“差巴”在墨脱地区,意为交纳租税的人。他们在农奴中占很大比便例,按规矩领种领主的份地。为领主支应繁重的乌拉差役,还要向领主缴酥油、木材、染料、木炭等实物和藏币。“堆穷”,人数比“差巴”少。地位低于差巴,租种大差巴的小片土地,或作帮工、干杂活,从事副业、手工为生产。“约布”,即家庭佣人,人数很少,只存在于墨脱地区。他们无独立经济,多是单身一人在主人家干活,依附于主人。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直到民主改革前,农业耕作方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和锄耕、木犁犁耕阶段。生产工具是铁木器并用,以木制工具为主。木犁是农业的主要农具,形状因地而异。

  门巴族对农田的管理是粗放的。农作物的种耕锄草一般进行一到两次,作物大多任其生长。无水利灌溉设施,施肥也较少,因为土地肥力恢复较慢,加上虫灾、兽害、水灾侵害,农用物产量一般都很低。

  牧业和采集野生植物是弥补粮食不足的重要手段。放牧和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牦牛、犏牛和黄牛,马和羊的数量较少,牦牛、犏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给门巴族提供牛奶、酥油、奶渣、肉食、牛毛用于纺织、牛与外民族进行交换的物资,而公犏牛和公牦牛则是承担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

  狩猎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男子出门多随身携带弓箭长刀。门巴人利用弓箭、弓和下绳套等方法捕获野兽。获得的兽皮、兽角、兽骨是与外民族进行交换和向领主交纳的实物。兽肉将割成肉条烤干,分给参加的狩猎者和同村的好友亲邻。

  门巴族世世代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民族。手工业门类仅是农业生产的副业,与相邻民族虽已发生了交换贸易关系,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农奴制度国一直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门巴族落后的生产水平年复一年地在原有基础上重复,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直到民主改革结束了封建农奴制度,社会生产才得到了解放。

  门巴族的婚姻

  门巴族的婚姻恋爱自由,多为一夫一妻制,成婚仪式颇具戏剧性,饶有兴趣。结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妆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亲属押着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恋不舍地对父母表白,二老把我养大却要离开双亲,实在对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儿手镯、戒指、头饰、腰带等作为陪嫁,有时还带上一两件劳动工具。新郎一方则早已请媒人带上几个机灵善说的人在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竹筒酒,途中请新娘喝三次。到达新郎家进屋坐定,摆上酒肉、油饼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说话,这时他挑起毛病来,酒酿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匀啦,并质问:是我女儿哪点长得不好吗……每讲一句就用拳头使劲击一下桌子,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于是新郎家连连陪礼,赶紧献上哈达,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点头满意。其实这种戏剧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验男方的诚意。酒至半酣,众人即兴唱歌起舞,尽情欢乐,通宵达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礼往往持续三、四天。这对于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来说,也是互相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门巴族的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新年: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他们一年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2—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10—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拜访庆贺,载歌载舞,饮酒狂欢。另外还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头、射箭等。

  门巴族的食俗

  世界之颠的喜马拉雅山脉,曾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整个山系山势高峻,群峰林立,绵延2400多公里,横亘在西藏的南缘,成为雪域高原的天然屏障。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东端是珞渝地区,西毗门隅,在这广阔的地域居住着数万门巴族人。

  珞渝地区沟深谷狭,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刀耕火种耕地适宜种植玉米,因此,玉米和鸡爪谷成了墨脱门巴族的主食。玉米一般和大米渗和煮成混合饭,玉米细粉煮成面团。玉米也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另加部分玉米渣和鸡爪谷。

  鸡爪谷是热带作物,我国海南省有种植,大小颜色和油菜籽相似,它是酿造"邦强"(甜酒)的主要原料,人们也喜欢吃鸡爪谷粉煮成的面团。水田多的地方,以吃大米饭为多。

  西部门巴多以荞麦饼和青稞为当家粮食。常见的蔬菜有木耳、香菇、竹笋、茄类、瓜类、辣椒、豆类、萝卜类。灶具主要是皂石锅、铁锅等,人们喜欢用石锅煮饭煮菜,石锅传热和散热慢,炖出的饭菜鲜美可口,这是金属锅所不能媲美的。

  门隅地区的门巴族食荞麦饼,饼是用一块圆形薄石板,放在火塘三角架上,然后把荞麦粉调成糊状,摊在石板上翻烙烤成。吃的方法是在烤好的麦饼上抹上奶渣、盐、辣椒糊、趁热卷着吃。门巴族别具特色的酱菜。豆酱,是门巴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料。酱是煮熟的黄豆加工、发酵而成。待豆子冷却到不烫手时,约摄氏25度左右,将食盐、辣椒粉、胡椒粉、蒜泥,茴香等调味品均匀拌和,然后装入直径30厘米、长50厘米左右的竹桶里,顶部塞一把蕉叶,糊泥封顶,置于灶台的后部,保持一定温度,一般一个月即可食用,但置放时间越久,色泽鲜艳,略呈紫黑色,超过一年的变成了黑色。

  此酱味道辛辣,口感浓香,细细品味,不咸不淡,香辣适口,特别能增强食欲,辣味中透出浓郁的清香,青辣椒沾之,清香可口,别具一番味道,真是越吃越想吃,能多吃一碗饭。家家户户都备有几桶豆酱备用。

  门巴人烹饪简单,汤菜是主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汤菜中的主要佐料是豆酱,一般五口之家的半锅汤菜中要投放80克左右的豆酱。经过发酵的豆酱成了酱泥,投入锅中后自行分解。毫不夸张地说,门巴族烹饪技术中,远远不能离开豆酱的。

  酥油茶每天必备,夏天还饮一种自制的酸奶。男女老少普遍嗜好饮酒。自制的青稞、大米酒多装入大葫芦、大竹筒里,客人将至,男的做菜陪客,女的敬客,客人喝一口,女主人便在一旁随时添加,客人醉,被视为看得起主人,主人才高兴。

  巴族的民族史。

  巴人居住的地方属于西藏的边境地区。17世纪,门巴社会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在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下,成为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原都归西藏当地政府所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地区派遣官员,设立行政机构,将土地和农奴授予寺院和世俗贵族,形成了官、寺、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与门巴农奴个人不完全占有的关系。

  以门峪地区为例,19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地方政府对门峪授予了错误的政府管辖,门峪以北的勒布最接近西藏政府,成为政府官员统治和管理最严格的地区。

  以宗政府为首的三大领主将被占土地分割成若干块土地,分给有劳动力的门巴农奴耕种。同时,他们向门巴农奴收取的租金主要是实物和徭役。在门巴社会中,封建农奴主利用原始村社组织宣扬封建农奴制,封建农奴制与门巴原始村社组织的结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形态。这是门巴族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

  由于人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地位不同,门巴社会有两种人:农奴主和农奴。农奴主多为藏族,几户农奴都是门巴族。农奴主包括宗本、“楚巴”、上层喇嘛和世俗贵族。他们人数很少,但权力很大,掌握着社会上的大部分生产资料,拥有各种封建特权,是门巴社会的统治者。

  和大多数藏族农奴一样,门巴农奴按照经济地位可以分为三个相等的极点:“查巴”、“堆桥”和“乔布”。梅多格地区的“查巴”是指纳税的人。他们占了农奴的很大比例,并按规矩带来了领主之地。为领主供养沉重的乌拉军官,向领主支付酥油、木材、染料、木炭和藏币等实物。“堆穷”,数量比“穷”还少。由于不如查巴,他在达奇巴租了一小块地,或做帮工或杂工,从事副业和手工生产。“约伯”,即家仆,数量较少,只存在于梅多格地区。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大部分都是在主人家里工作,依附于主人的单身人士。

  巴民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直到民主改革前,农业耕作方法仍停留在刀耕火种、锄地锄地、木犁翻耕的阶段。生产工具是铁和木头,主要是木制工具。木制犁是主要的农业工具,其形状因地而异。

  巴人对农田的管理是广泛的。农作物一般要翻耕除草一两次,大部分农作物才允许生长。没有灌溉设施,施肥就少,因为土地肥力恢复缓慢,加上病虫害、动物虫害和洪水,农产品产量普遍很低。

  畜牧业和采集野生植物是弥补粮食短缺的重要手段。牦牛、公牛和黄牛是放牧和饲养的主要牲畜,而马和羊的数量很少。牦牛和公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牲畜,为门巴族提供牛奶、黄油、奶渣、肉类和牛毛等用于纺织和与其他民族交换物资,而公牛和公牦牛则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狩猎活动全年都在进行。人们外出时经常随身携带弓箭。门巴人用弓箭、弓箭和绳套捕捉野生动物。获得的皮肤、角和骨头是与外国交换并支付给领主的物品。肉会被切成条状晒干,分发给猎人和同村的朋友邻居。

  世代以来,巴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民族。手工业只是农业生产的副业。虽然与邻国发生了交换贸易关系,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农奴制一直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使得门巴族落后的生产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连年重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民主改革结束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生产才得到解放。

【门巴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门巴族的风俗习惯11-24

门巴族七大风俗习惯11-23

雨水节气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07-09

门巴族的习俗有什么11-23

土家族风俗习惯跳丧舞的由来07-10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习惯(通用7篇)03-10

风俗习惯11-23

风俗习惯11-23

风俗习惯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