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鼓瑟》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9-27 11:24:21 志彬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湘灵鼓瑟》翻译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湘灵鼓瑟》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湘灵鼓瑟》原文: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前言:

  《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全诗通过曾听——客听——远近听——苍梧怨——水风悲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湘灵——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

  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⑶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⑷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⑸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⑹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⑺杳冥:遥远的地方。

  ⑻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⑼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⑽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⑾人不见:点灵字。

  ⑿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翻译: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鉴赏: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

  中间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莫非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莫非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作者简介:

  钱起:钱起(710—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人。他是唐天宝进士,曾任蓝田尉,官终尚书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是“大历十才子”之冠。钱起早年曾数次赴长安应试未中,直到天宝十年(751 年)考中进士。他与王维交往甚密,常有诗文相互赠答。钱起长于五言,词彩清丽,音律和谐,与郎士元齐名,人称“钱郎”。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少数作品感时伤乱,同情农民疾苦。著有《钱考功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试帖诗。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诗赋是重要的考核内容,考生需要按照规定的题目和要求创作诗歌。“湘灵鼓瑟”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题材,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舜南巡死后,赶去奔丧恸哭,死在江、湘之间,化为湘水女神,即湘君和湘夫人。屈原的《楚辞·远游》中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之句,《九歌》中也有“湘君”“湘夫人”二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以“湘灵鼓瑟”为题,既考验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能展现考生的诗歌创作才华。钱起在天宝十载(751 年)参加进士考试时创作了这首《湘灵鼓瑟》,该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古诗特色:

  意境空灵虚幻:诗中营造了一种神秘、空灵的意境。如“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描绘了湘灵鼓瑟的乐声之悲戚,仿佛能穿透金石,进入到遥远的幽冥之境。这种对乐声的描写,超越了现实的感知,给人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神秘的湘水之畔,聆听着湘灵的鼓瑟之声。

  情感哀怨深沉:整首诗充满了哀怨的情感。湘灵鼓瑟本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传说,钱起在诗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怨的氛围。从“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可以看出,湘灵的鼓瑟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她对舜的思念和哀怨的倾诉。这种哀怨深沉的情感,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湘灵的痛苦和悲伤。

  结尾余韵悠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这首诗的名句,也是其最为独特的地方。在前面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和神秘意境之后,以这样一种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方式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曲终人散,只留下江上的数峰青青,画面感极强,仿佛乐声依旧在山水之间回荡,而湘灵的身影却已消失不见,这种余韵悠长的结尾,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用词精准典雅:钱起在诗歌的用词上非常精准和典雅。他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绘景象和表达情感,如“凄”“苦”等字,准确地传达了乐声的悲戚;“空”字则体现出了一种空虚、寂寞的感觉。同时,诗歌的语言典雅,符合唐代诗歌的审美标准,展现了钱起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湘灵鼓瑟》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湘灵鼓瑟》赏析08-07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赏析01-24

《遣怀》的翻译及赏析08-04

疏影翻译赏析12-30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2-25

《敬之》翻译赏析01-27

春日翻译及赏析10-08

《咏柳》翻译及赏析01-29

《苏幕遮》翻译与赏析07-19

秋思翻译及赏析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