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散发思想魅力的论文

时间:2022-11-28 05:41:38 思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作文散发思想魅力的论文

  摘要:学生作文中,语言精美、结构精巧的文章的确不少,而能做到言之有物、让人深刻感受到独特思想魅力的文章并不多见。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思想,而是缺少点燃思想的火把。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社会,从而“耳聪目明”;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表达,从而“心灵手勤”;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从而“见多识广”。

让作文散发思想魅力的论文

  关键词:作文 思想性 探索

  深刻的思想,让作家借助文字,为人类构筑了一座座令人仰望的精神之塔。巴尔扎克也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虽说高中生的作文距离“艺术作品”的标准还有差距,但人们对它的思想性的期待却一点也没有降低。高考考场上,那些流动着即兴的慧解与深刻的思想的文章总是格外受阅卷老师的青睐。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学生作文中,语言精美、结构精巧的文章的确不少,而能做到言之有物、让人深刻感受到独特思想魅力的文章并不多见。如何让学生作文增强思想性?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耳聪目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社会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歌,那么其中有低沉之音,也有高昂之调;如果说生活是一条河,那么这里有微风拂波,也有大浪滔天。只有那些“耳聪目明”之人,即对生活能保持热诚、持久关注的“弄潮儿”,才能聆听到歌曲的起伏,才能观察到河流的缓急,也才能写出有思想的好文章。2008年,上海一名考生描写农民工子女生活的作文能得满分,就因为它展现出该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同年,江苏一位考生在文中对“好奇心”的负面因素加以透视,笔锋直指世俗生活之中的“常人”以“好奇心”填补空虚的精神生活,批判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看客”心理,文章也属当年翘楚;2011年,江苏一位考生将赴考途中见到一家名为“风沙渡”的餐馆的经历引入文章,从对这一名称的思考起笔,然后联系对社会热点“蚁族”现象的分析,也写出一篇视野宽阔的高分作文。这些考生都可谓是“耳聪目明”的:他们关注农民工的生活、世俗的“看客”心理、“蚁族”的生存状态,注意“风沙渡”名称的特别之处。如果他们没有关注生活、观察社会的习惯,这些内容既不可能触发他们的写作灵感,更不会激发他们的即兴慧解和独到解读。那些对社会生活冷眼旁观的人,显然难以感受到生活细微的“脉动”,也就难以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了。

  写切己切身的生活,是高中作文的主流。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耳聪目明”的状态,并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曾说:“一旦我们不停地关注那些我们能够完成的小事,不久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不能完成的事情实在是微乎其微。”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前的“五分钟演讲”、课堂内容的相机穿插、课后的随笔等,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和生活——大到钓鱼山事件、“十八大”召开、反腐风暴,小到家人、老师、同学的情绪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都应该进入视野,进入作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挖掘事件背后“潜藏的冰山”,养成梳理、思考的习惯。

  比如,一位学生在《为他撑起一把伞》的文章里,写自己在雨天修自行车的过程中了解到修车师傅虽然生活艰难(修车收入微薄,妻子瘫痪在床,儿子正在上学),但依然平和、坚强后,有这么一段话:

  他的故事不是我听过最惨的,也可以说不是最感人的,但却如此真实地发生在我身边。

  在这个物欲比那场雨还要大、还要凶的世界里,我想替那些与生活斗争的勇士们撑起一把朴素坚强的伞,让他们不会感觉自己是被城市抛弃的,让他们能继续坚守下去。替他撑起一把伞,替那珍贵的朴素与坚强撑起一把伞。

  从中可见该生的悲悯情怀,亦可见其对平凡人的坚强的由衷敬意。

  又如,在了解到2012年相继在台湾阿里山景区内、四川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广州地铁4号线里均发生了国人为争抢座位而大打出手的事件后,有学生这样写道:

  他们的每一拳都砸向了公民的基本良知……受伤者流走的不光是血,还有对良知的起码尊重……我不知道,这些人的屁股抢到了座位后,他们又让自己的道德坐在哪里?

  始终保持着这份“耳聪目明”,并能将之写进文章,学生的作文便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心灵手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表达

  所谓“心灵”,即指冷静、独立地思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所有活动中。比如,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我请学生品读了这么一段文字: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学生大多注意到“北京饭店”、“徽因”这两个词语中值得咀嚼的情味:前者可见金岳霖对林徽因生日的重视;后者既能反映他们关系的亲近,又可以表达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敬重。笔者觉得此中“生日”的说法也值得玩味:因为一个人死后,对其生日多会以“冥寿”或“诞辰”来称呼,而大学者金岳霖在林徽因死了几年之后,依然称“生日”,这就“必有蹊跷了”。一经点拨,学生便意识到,“生日”表明在金先生的心目中,林徽因依然活着。这个词还能反映出金先生的痴情、当时隐约的凄凉以及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

  这样的品读,让学生变得“敏感”、“敏锐”,进而认识到,写作时对词语的斟酌、选择,其实就是情感的流露、思考的深化,日积月累,必能培养深刻的思想。

  所谓“手勤”,就是要及时地表达。许多学生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因此懒得动笔。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一点:只要你开始记录,你就开始了思考。作家果戈理说:“写东西的人不能放下笔,就像画家不能放下画笔一样,每天必须得写点什么。要把手训练得完全听从思想。”可见,“手勤”是训练思想的绝佳途径。比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时,我发现学生对文天祥没有“与时俱进地降元”,没有毅然决然地“以死殉国”,而是决定“隐忍以活”与元对抗的做法感触很深,马上调整教学内容,请学生围绕“文天祥,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写下自己的话,于是,笔者便看到了不少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字:

  我们在历史书上看过的王朝更替太多了,常常不以为意地“哗啦”一下翻过。面对你,面对这一页历史,我的心中却陡然升腾起一种情绪,是惋惜,是敬佩?说不清,道不明。因为我认为破败的南宋承受不起你如此深厚的爱国之情,我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见评判你的选择是对是错。毕竟南宋虽破败,但它是生养你的地方。……这显然不是一个“不值得”或“不应该”所能简单概括的。

  “爱国”不是一只国家大熊猫死了,报纸大篇幅地“沉痛哀悼”,却让动车事故的新闻屈居一隅;“爱国”应该是埋藏在内心的强烈情感,像一坛佳酿,存放的时间越长,日积月累,那种情怀就更真切。

  这一段文字中始终回荡着一股因敬重而自省、因热爱而“苛责”的情感,学生把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因此就产生了一种理性的震撼力量。

  你可能从未料到你面对的竟是人世所不能忍受的痛苦——隐姓埋名,风餐露宿,穷饿无聊,如履薄冰;楚歌之声四起,追购之响不绝——但在残忍的考验一次次袭来时,你丝毫没有慌了阵脚,更没有迷失你的志向。在走投无路之时,你也曾想过刀横脖颈、一了百了。但你忍住了——你清楚地知道:死,既没有技术也没有艺术;生,且怀凌云壮志而生,携复仇之魂而生,以天下为己任而生,捧一颗炽热之丹心而生,艺术地活下去,用对仇雠的憎恨开启生命最不屈的意志。从那一刻起,你让世人知道:在敌人的鲜血染红你的衣襟之前,任何挫折都不会让你再产生一次自刭的念头。

  ……

  四面楚歌,单枪匹马之时,你犹如一支横笛,吹奏着不屈的意志;现在的你不再孤独,你的身后站着中华民族的数亿子孙;你如同战鼓,即将以亘古的雄浑之音,擂动无数后辈的爱国热忱。

  这一段文字中,没有一丁点人云亦云,唯有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敬意,读来令人动容。所以说,思想等不来,它需要“敏感”的心;思想也不能等,它呼唤“勤快”的手。为人师者,必须深谙这一点,将锤炼学生思想的行动落到实处。

  三、“见多识广”: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采众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因此,广泛阅读名家的作品,通过弥补性、提升性的阅读,主动汲取名作中丰富的思想,也是增强学生作文思想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勉励学生去与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起祈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到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感受“相逢何必曾相识”中寄寓的沧桑;与李白一道进入天姥山的仙人洞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康德一起仰望头顶的星空,与罗素一同探讨“我为什么活着”;到梭罗的凡尔登湖边,体味雨果的悲悯,感受高尔斯华绥的坚守……在这些充溢着主动汲取、积极投入行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一定是“海量”的。如在《站直了做人》一文中,一位学生就从《三国演义》、《孔雀东南飞》、《陈涉世家》等名篇里汲取了素材:

  汉末曹操委身事董,孙权南面称臣,刘备六易其主,这三人算是奴才吗?

  当然不是。孟德事董不改杀贼之心,七星宝刀伺机出鞘;仲谋称臣暗藏帝王宏图,石头城里岂无帝宫;玄德易主不忘匡扶汉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坚守内心的志节,这是国士脚下的磐石,也是站直的根本和基础。要坚定地站直了做人。

  站直了做人,需要随机而断,但必须屈身不屈志,折腰不折节。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今朝且低头,明日跨步去。要智慧地站直了做人。

  如果没有广泛的涉猎,又如何能写出这样一篇立意高远、论据丰赡、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文章来?

  当然,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对名家名篇往往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敬畏感”,甚而产生即使拼命努力也难以抵达的“挫败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多提供一些学生的习作,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些文章的优劣得失。由于学生之间的表达习惯和思考方式大多类同,因此更能产生共鸣,这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提升自我思想品位的自觉意识,增强行动自觉。比如,我在讲评题为“面对喧嚣”的作文时,就印发了有代表性的6篇学生作文。这些作文中,有的角度小,挖掘深,只谈如何面对文化的喧嚣;有的提出要“主动过滤身边的不良信息,与喧嚣作斗争”;有的强调坚守本心,方能在喧嚣中寻得一份纯粹的宁静……在讨论交流阶段,不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进而有学生提出:

  “喧嚣”不全是反面的,它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五四运动的“喧嚣”,这是发着民怨民愤民生的呐喊,它不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吗?当遇到不幸时,许多人来嘘寒问暖,此时的“喧嚣”中也蕴含着暖暖的爱;“喧嚣”能够训练人的忍耐力,考验人的自制力,它是人成长和发展的磨砺石;有些“喧嚣”含有民俗、民风、民族文化的因子,流动着人际沟通的人性之美,静默地绽放着文化之花……

  这些因分享同伴思想成果而激发出的思想火花,不正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吗?学生因“见多”而生的“广识”,对其思想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说,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思想,而是缺少点燃思想的火把。就让我们努力行动、积极探索,用我们的努力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火炬,让他们学会“铁肩担道义”,进而“妙手著文章”,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思想尽情舞蹈的天地。

【让作文散发思想魅力的论文】相关文章:

给自己加油打气的话 散发正能量的励志句子致自己10-27

有魅力的说说01-04

关于魅力的名言11-27

女人魅力的说说04-24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05-07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05-13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04-05

魅力气质说说04-15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03-18

《线条的魅力》的教学反思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