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戴东原先生年谱》原文和译文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赏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东原先生年谱》原文和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戴东原先生年谱》原文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能获得其全部。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以下是《戴东原先生年谱》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赏析:
原文:嘉庆九年,公年四十四岁。春,赴京会试,不第。秋,归江南。
译文:嘉庆九年,戴震四十四岁。春天,他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但没有考中。秋天,他回到江南。
赏析: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地描绘了戴震在嘉庆九年的生活轨迹。通过“赴京会试”和“不第”两个词,我们可以了解到戴震当时的生活状况和他的科举之路。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出清朝科举制度的严谨和残酷,即使像戴震这样的大学问家,也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功名。
原文:嘉庆十年,公年四十五岁。春,赴京会试,又不第。秋,归江南。冬,始著《孟子字义疏证》。
译文:嘉庆十年,戴震四十五岁。春天,他再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但仍然没有考中。秋天,他回到江南。冬天,他开始撰写《孟子字义疏证》。
赏析:这段文字展示了戴震在科举失利后,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的决心。他在冬天开始撰写《孟子字义疏证》,这部著作是戴震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和解读,体现了他的学术才华和毅力。同时,这也反映出清朝学者在面对挫折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貌。
原文:嘉庆十一年,公年四十六岁。夏,赴京会试,又不第。秋,归江南。冬,完成《孟子字义疏证》。
译文:嘉庆十一年,戴震四十六岁。夏天,他第三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但仍然没有考中。秋天,他回到江南。冬天,他完成了《孟子字义疏证》的撰写。
赏析:这段文字再次强调了戴震在科举道路上的坎坷经历。尽管三次参加会试都未能考中,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完成了《孟子字义疏证》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也充分展示了戴震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
参考答案
4.D(就:靠近,跟随)
5.C(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项,均为音节助词。D项,副词,才;连词,就。)
6.D (“强调义理的重要”错)
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文学”“受知”“辄”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二”“明”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无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戴震简介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
戴震早年跟随同郡学者江永学习,后居家撰写多部著作。乾隆十九年(1754年),避难入京。入秦蕙田幕编撰《五礼通考》,名扬京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后屡次参加会试落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被聘修《汾州府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汾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逝世于北京,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治学广博,在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成就,在将推动考据学发展同时拓荒近现代科学领域,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皖学的集大成者。又进而以唯物主义理性观阐明义理,抨击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其《孟子字义疏证》极力批判程朱理学,对之后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进步伦理思想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梁启超、章太炎等具有启蒙的指导作用。著作有《毛郑诗考正》《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戴氏水经注》《考工图记》《勾股割圆记》等。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戴氏遗书》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724年1月19日),戴震生于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据说因出生那天雷声震天,故父亲为他取名为“震”。戴震的父亲戴弁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仅可糊口。
戴震自幼聪敏,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每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时他学习《说文解字》,尽得其目。
名师授业
乾隆五年(1740年),十八岁的戴震随父亲客居江西南丰,又课学童于福建邵武。这一时期,同里程询对他非常器重。
乾隆七年(1742年),戴弁为满足儿子求知渴望,曾携戴震前往江宁拜见同族人戴瀚。戴瀚是位时文作者,不是戴震心目中的老师。不久后,戴震结识音韵学家江永。当时歙县商人汪梧凤创办不速园,广置图书,招揽学者,戴震与同县人郑牧、歙县人汪肇龙、程晋芳、金榜等人与江永都在其中诵读。江永精通三礼,旁通天文,地理,算学及声韵等,只有戴震能够全部掌握他的学问。
在这以后,戴震学术大进,尤其是在筹算、名物、训诂等方面的研究上,提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理论。在此几年后,戴震先后写成《筹算》(1744年作)、《考工记图注》(1746年作)、《勾股割圜记》(1755年作)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他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1747年作),以及《屈原赋注》(1752年作)、《诗补传》(1748年作)等。
名扬京师
乾隆十九年(1754年),戴氏族中豪强侵占戴震祖坟,他不得已诉讼,但豪强贿赂县令,上下勾结,反诬戴震有罪。为躲避迫害,避难入京。因衣食无着,戴震只得暂住在京城内的歙县会馆。一天,戴震造访钱大昕,纵论学问,钱大昕感叹:“真是天下奇才。”当时,礼部侍郎秦蕙田编撰《五礼通考》,要想找精通天文历算的人。钱大昕随即推荐戴震。秦蕙田立刻命驾访之,后来邀请他至府中讲授授时。当时纪昀、王昶、王鸣盛、朱筠等名士,听说戴震的到来,纷纷与他定交。同时,他的《勾股割圜记》被秦蕙田全文刊载,《考工记图注》则由纪昀刻印,戴震因此名震京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震在吏部尚书王安国的家中为其子王念孙授课。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知名的两个学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王安国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认识惠栋。惠栋是吴派大师,戴震是皖派大师,两人的结识具有学术意义。与惠栋相见后,戴震开始重视吴派的治学思路和学术成就,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科举不顺
乾隆三十年(1765年),戴震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戴震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到河北保定编纂《直隶河渠书》,后方观承去世,接任其职的大学士杨廷璋不能礼敬戴震,戴震因此离开保定。周元理任直隶总督后,书稿被他所收藏。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戴震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同年作《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
著学以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听从总纂官纪昀、刑部尚书裘日修的意见,向乾隆帝推荐戴震。于是乾隆帝特地传旨令戴震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同年,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戴震得以于次年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纂修期间,主要负责天文地理算学书籍以及语言文字类书籍的校勘。他利用藏书条件,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他从《永乐大典》辑出《仪礼识误》三卷,把《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散见《永乐大典》各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归纳出三种原则,订正经、注。该校本获乾隆帝褒扬。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批判理学,因而在四库馆中饱受同僚的指责。其好友翁方纲和程晋芳分别撰写《理说》和《正学论》批评他,彭绍升更是写了一封两千余字的长信批驳他的观点。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戴震逝世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享年五十五岁。戴震死后,他的小学由王念孙、段玉裁传承;算学由孔广森传之;典章学由任大椿传承;戴学得以发扬光大。
著述校刊
戴震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见乾嘉学派)主要代表。早年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于经学、文字、音韵、训诂、数学等, 打下了坚实基础。家贫,以教书为业。乾隆二十年(1755),因避仇家陷害,携所著书北上京城,得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著。后南下扬州。结识著名学者惠栋。
二十七年,四十岁时始中举人。此后累次赴京会试,均遭落第。直至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弘历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一生先后撰成《筹算》、《勾股割圆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孟子字义疏证》等,并应河北、山西等地官员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主讲浙江金华书院。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以举人受特召任纂修官。在馆五年,疑文奇义,累有辨析。先后经手校订《水经注》、《仪礼集释》、《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及《五曹算经》诸书。逝世前夕,写有著名的《答彭进士允初书》。
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夫、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从而建立起带有浓厚考证色彩的人性说。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重。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戴东原先生年谱》原文和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南史》原文和译文赏析08-16
《陌上桑》原文和译文赏析09-15
东溪原文及赏析04-04
《望江南》原文译文和注释及赏析09-01
《国殇》的原文译文及赏析09-07
画原文、译文及赏析01-17
登楼原文、译文及赏析05-09
初夏原文、译文及赏析05-30
《金缕衣》原文译文赏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