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在国家审计准则演变中的作用的论文
在国家审计发展历程中,技术方法的进步发挥了助推作用,促使国家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顺应时代发展勇立潮头迎挑战。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技术进步在国家审计准则演变中的作用”审计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改变了企业做账方式,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国家审计发展历程中,技术方法的进步发挥了助推作用,促使国家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顺应时代发展勇立潮头迎挑战。随着技术方法不断进步,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改变和审计工作方式就会转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需要及时做出调整,迎接信息化挑战,为审计实践发展需要提供制度保障。
一、与国家审计相关的技术方法发展情况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技术方法对国家审计发挥的助推作用体现在各个时期,因此,审计机关一直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影响国家审计的技术方法因素很多,本文仅简要介绍与其直接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对象信息化和审计机关信息化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处理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改变。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随着机关事务增多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加深,领导层或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复杂,手工做账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渐使用财务软件,计算机做账代替手工做账。
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与社会、技术、管理间的高度融合、实时、互动和共享,会计的核算方式、核算手段和思想观念等都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审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能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也是全新会计核算时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中,账户设定后就相对稳定,这是传统核算模式的继承,但又提供综合、动态与灵活性的新核算指标,以满足现代管理需求,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因此,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还促进了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影响也相应传导到审计工作中去。
(二)审计对象信息化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为加强财政财务和相关经济业务的管理,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财政、税收、海关、民航等,开始探索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1993年12月,以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为代表的“三金工程”启动,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和我国“金”字工程全面展开。2002年8月国家提出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包括税务、金融、财政、社保等方面。同时构建相应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基础,这12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三)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会计信息化和审计对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审计人员遇到了“打不开电子账,进不了电子门”的困惑。在信息技术给审计工作带来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全国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的警示高度重视,提出了“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
面对挑战,审计机关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1987年3月,审计署增设电子计算机室,挂靠综合司,负责研究指导计算机审计等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1995年更名为计算机技术中心。1997年颁布实施《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2002年4月,“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并列入国家电子政务专项规划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审计监督能力,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2008年7月“金审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开始,其目标是初步建成以预算执行为重点的联网审计系统和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业务协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初步建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目前,“金审三期工程”项目规划正在全面实施。
二、技术进步在国家审计准则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演变历程,以1996年的38个规范、2000年分层次准则和2010年单一准则等重大事件为标志,分为萌芽阶段(1983至1996年)、探索阶段(1997至2000年)、发展阶段(2001至2010年)和完善阶段(2011至今)这四个阶段。技术进步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演变的各个阶段,本文主要从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方面、审计内容和审计取证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进步对审计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
在审计准则的萌芽阶段,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审计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手工方式,在1985年《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和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简称《审计条例》)中没有对审计人员有这方面的特殊规定。在1996年的38个规范中,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没有特殊要求,但在2000年基本准则中,仅系统地提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处理方式,如第26条提到“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目标和范围”,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审计仅为一种辅助方式,不会对审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审计人员也没有其他要求。
2010年准则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胜任能力方面,如现行准则第23条要求根据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审计组的整体应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在开展工作中,第60条要求将“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作为工作范围;第62条和69条要求在调查了解信息系统控制情况和判断重要性时需关注“信息系统设计缺陷”;第76条还要求在特定情况下“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等等。
(二)技术进步对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新要求
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在审计准则演变的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没有相关内容,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逐渐显现,审计机关不再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开展审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关注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成为必审内容。在2004年《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第9条要求审前调查时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具有关注信息系统的雏形。
2010年准则对信息系统审计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规范。在审计计划阶段,第29条要求初选项目时关注“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在审计过程中,第62条要求“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控制情况时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第73条提出应“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在审计整改阶段,第87条提出“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当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等等。因此,现行准则在整个审计流程中,从审计计划、审计评价到审计整改,都将信息系统作为关注重点内容之一。
(三)技术进步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取证提出了新挑战
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证据和审计取证,在萌芽阶段,《暂行规定》和《审计条例》中没有相关规定,在1996年《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中,提到了录音、录像等在当时比较常用的信息工具,如在审计证据种类中提到“以录音录相或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材料”,收集证据方法中提到“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督盘点、观察、调查、函证以及录音、录相、拍照、复印、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在2000年《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中,在证据种类中提到了电子数据,在该准则第3条审计证据种类“以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在2004年的质量控制办法中,第36条对“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如何取证做了规定。
2010年准则在审计证据和取证过程中都涉及到信息技术。第87条取证内容要求包括“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的配置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和“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根据这条规定,以计算机配置、电子数据为表现的电子审计证据将出现在审计证据中,这就意味着电子审计证据有逐步取代部分现在纸质证据的趋势。
三、计算机技术新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大数据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这四个特点,而云计算则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大数据主要着眼于“数据”,提供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云计算技术主要关注“计算”,提供IT解决方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相关关系证据的应用、高效数据审计的发展和大数据审计师的发展,强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审计应用的措施包括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加快审计法规建设、建立行业平台、加强研发和提高利用能力。
按照《“十二五”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要求,“金审三期工程”项目规划正在全面实施。金审三期工程将在金审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完善和发展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指挥决策、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数据汇聚与共享、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等审计技术支撑手段,以公共财政运行安全和绩效评价为重点,探索构建国家电子审计体系,初步实现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常态化审计监督。国家审计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有效、更加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多年的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行审计准则出台的6年时间中,信息技术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国家审计实践也有了新的突破。随着近年来集中统一组织大项目逐渐增多,新技术下的审计实践对国家审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是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上。随着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在现有要求上要更加突出审计人员或审计组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并根据审计实践的发展加强业务培训。
二是对审计组织方式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审工作”三期的实施,在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的体制下,统一组织大项目可能逐渐增多,这些大项目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制定、审计报告等在信息化条件下都将发生变化。
三是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取证问题,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模式下,如何取证、如何存档、适用标准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
四是审计质量控制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将会面临新问题,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分级质量控制;同时,在现有准则中没有对数据分析人员的审计控制责任作为一个层级考虑,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个层级的责任在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中不容忽视。
五是云会计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基于会计和审计的密切关系,云会计的快速发展对国家审计产生直接影响,也使得国家审计准则需要及时跟进,如何在信息化条件进行取证和责任界定,如何存档等。
【技术进步在国家审计准则演变中的作用的论文】相关文章:
审计准则的含义及作用05-16
对审计准则新内容的理解以及新准则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03-24
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两难选择论文06-07
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05-18
审计准则讲解05-16
美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启示论文08-08
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05-1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05-18
审计准则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