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4-10-06 10:55:24 登绮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原文

  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请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

  答案:

  1.(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注释:

  ①柳开(947-1000),字促涂,自号东郊野夫,北宋初年的文学家。

  ②声更干――音响更加清脆。

  ③三百骑――好几百骑马的人。三百,不是准数。

  ④勒――带嚼子的马笼头。

  ⑤看――为了押韵,这里可以念kān。

  赏析:

  这首绝句描写西北地区游牧分赴儿在旷野射猎的场面。

  “当”的一声,一枝响箭离弦而上,直入百丈云天,在静谧无风的晴空里,那长长的呼啸声显得格外清脆。听到这响 箭,骑在马上的分赴儿们顿时勒紧笼头,屏(bing)住呼吸,几百双绿色的眼睛齐向云端凝望――只消眨眨眼的时间,就会有一只老鹰或大雕从空中跌下来。到那会儿,大家才来得及认出弯弓射箭的伙伴,对那位眼光锐利、技艺超人的射手表示赞扬的祝贺。可以想见,在这塞外原野上必将掀起一个狂热欢呼的高潮… …

  但是,诗人没有去写狂欢的高潮,甚至没有写到猎获物中箭而落的情景,只描写了射中目标以前的瞬间空中响箭的飞鸣和地上分赴儿们的勒马凝望,用的是绘画中“不到顶点”的手法。这样写具有动感,留有余地,能启发读者作丰富的想象。

  赏析二

  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鸣骹”,一种发出响声的箭。“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在柳开诗中则包含着亲切的语调。“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1

  原文

  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阅读题

  1、前两句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从描写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直上一千尺”)和反衬(以 “天静无风” 反衬箭声的 “干”,即清脆响亮)的手法。

  在内容上,它为后面写胡儿的反应做铺垫。响箭的呼啸声吸引了胡儿们的注意力,引出了下文胡儿们勒马仰望的画面。

  内容:前两句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描写了一支响箭呼啸着直飞冲天,在寂静无风的天空中,那箭的鸣声显得更加清脆响亮。

  2、后两句描写的画面及表达的情感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地少数民族骑手们的一种欣赏之情。这些胡儿们听到响箭声后整齐一致地勒马仰望的动作,显示出他们的矫健、机警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诗人通过描写这一场景,展现了边地生活的独特风情,没有歧视或敌对的态度,而是带着一种客观的欣赏态度。同时也暗示了边地的紧张氛围,胡儿们时刻保持着警觉。

  画面:后两句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描绘了三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胡人骑兵,听到响箭声后,全部都拉紧缰绳,抬起头向云端张望的画面。

  情感:

  整首诗的艺术特色

  动静结合:诗的前两句写响箭飞动,声响清脆,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胡儿们勒马张望的瞬间动作,画面仿佛静止,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变化。

  以声衬静:“天静无风声更干”,以天空的寂静来衬托箭声的清脆响亮,更加突出了边地的宁静氛围,同时也强调了响箭的引人注目。

  描写简洁生动:全诗没有过多的铺陈和渲染,仅用四句就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边地特有的场景,无论是响箭的描写还是胡儿的动作神态描写,都简洁而精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

  (一)意境营造

  诗的'开篇就以 “鸣骹直上一千尺” 制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响箭的呼啸直上云霄,打破了天空的宁静,这种突然的声响在寂静的边地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天静无风声更干” 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寂静的天空下,箭声清脆响亮,仿佛能穿透人的耳膜。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边地特有的空旷、寂静而又暗藏生机的意境。

  后两句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则将读者的视线从空中的响箭转移到地面的胡儿身上。三百骑胡儿的出现,给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他们 “尽提金勒向云看” 的动作,整齐而又充满好奇,仿佛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响箭声所吸引,这个动作瞬间定格,形成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静态画面,与前两句的动态描写相呼应,共同构建出完整的边地意境。

  (二)人物形象塑造

  诗中对胡儿形象的塑造十分简洁而鲜明。“碧眼” 点明了他们少数民族的身份特征。“三百骑” 则显示出这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而他们听到响箭声后的反应 “尽提金勒向云看”,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机警、矫健和好奇。这些胡儿不是被描绘成野蛮或凶悍的形象,而是一群有着正常反应的、充满活力的骑手,体现了诗人对边地民族较为客观和包容的态度。

  (三)主题表达

  从主题上看,这首诗一方面展示了边地独特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响箭在边地是一种常见的信号或者娱乐方式,胡儿们的反应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边地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诗中也可能隐含着边地的紧张局势。响箭的出现可能暗示着某种军事或防御的需要,而胡儿们的警觉反应也表明他们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情况。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地的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是对边地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

【《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塞上》原文及赏析07-03

《使至塞上》赏析09-25

南乡子王安石阅读答案及赏析01-05

春游阅读答案附赏析12-22

秋月阅读答案附赏析09-20

《岁暮》阅读答案和赏析11-09

《悲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8-12

杜甫《野望》赏析及阅读答案01-04

闲居阅读答案附赏析06-07

塞上曲原文及赏析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