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XX市XX区教育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XX市XX区教育局
近年来,XX区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深度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强化教育管理,倾力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效益,为我区加快建设“XX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实现“两大目标”、走在“两个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办学规模。我区现有公民办学校XX所,教职工总数XXX人,学生XXX人。公办学校(幼儿园)XX所(小学XX所、单设初中X所、九年一贯制学校X所、普通高完中1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X所、幼儿园X所),在校学生XXXX人(高中XXXX人、初中XXXXX人、小学XXXXX人、学前幼儿XXXX人、特殊学校XXXX人、中职学生XXXX人),在职教职工XXXX人。民办学校(机构)XXXX所(幼儿园XXXX所、中小学X所、培训机构X所),在校学生XXXX人(其中幼儿园XXXX人,中小学XXXX人,培训机构XXXX人),教职工XXXX人。
(二)改革概况。近年来,XX教育围绕“一加快三率先”的发展目标,坚持“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四个重点,强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在发展方式改革方面,推进生本教育“1+5”县域整体改革,开展“五好”教育,推行“自主管理”;在优化资源配臵 1
改革方面,重新规划了农村与城市学校布局,开展教师支教、“走教”、“走课”活动,实施集团办学,推进联盟发展,推进薄改项目,拓展对外交流;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机制、社会捐资助学激励机制、民办教育政府奖励机制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在教育管理改革方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实施办法,推行问题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弱校托管,建立责任区督学,实施质量定向督导和学校个性发展“订单式”督导。
(三)办学水平。近年来全区基础教育质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20xx年中考总平成绩及优生率、优生绝对数指标居全市第一;中考7科平均成绩高第二名县(区)XX分,6个学科平均分居全市第一。宝轮中学高考本科上线总人数首次突破300人大关(XXXX人),在城区及周边学校中仅次于国重XX中学。区教育局获“XX市基础教育质量考核一等奖”,宝轮中学获“XX市示范高中类二等奖”。“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区学前三年入学率90.8%,学前一年入学率 96.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5.2%,巩固率98.5%;9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普职比基本达到1︰1;“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5%。目前,我区已建成省(市)校风示范校11所、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1所、省艺术特色学校1所、省(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9所。
二、教育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教育战略地位,强化组织保障。 1. 落实教育基础性战略地位。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大事和系统工程来抓,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工作位臵。一是区政府每年都要确定一批教育重 2
点项目,列入区政府年度民生工程,列入政府工作要点。二是将教育工作纳入年终综合考评,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并接受检查监督。三是区政府及时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区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臵,予以重点保障。近年来,我区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xx年到20xx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2.94亿元、3.43亿元、4.11亿元,分别增长12.63%、16.98%、19.99%,实现了财政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全力实现“三个优先”。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资金优先拨付,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助学金等优先拨付机制,确保教育民生项目、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教育资源优先配臵,把教育领域作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重点,促进更多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配臵向教育延伸,为提升全区教育水平和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三是突出财政保障重点。区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认真落实上级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科学研究解决方案,加大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改造保障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和困难群体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益。
3
(二)突出教育内涵管理,强化质量提升。1.实施生本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去年,引入生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启动实施“1+5”教育教学改革(“一主导、五模块”:以生本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推行生本德育、构建生本教学、开展生本研修、实施生本活动、实行生本管理)。区委区政府安排100万元资金支持生本教育,区政府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创立者郭思乐教授为“教育顾问”,全区11所学校列为生本教育实验基地。去年五月开始,开展“教师换脑”行动、“搬桌子”行动、“推门听课”行动、“校长进课堂”行动等一系列准备活动,去年秋季正式推进实施生本教育。目前,全区学校学生、课堂发生可喜变化,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发生着“颠覆性”改变,省教厅《教育科学论坛》专访报道。2.实施生本德育,提升育人质量。推行以“五好”教育活动为抓手的养成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教育活动,师生齐唱富有激情的歌曲、编演古诗文韵律操和武术操、举行师生写字展示,使学校始终保持良好“精气神”,呈现勃勃生机。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各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班级事务、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推行以教育社工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情关注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推行以“孝亲教育”为重点的感恩教育和以“学校家长学校”建设为重点的家庭教育,多方面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3.实施生本研修,提升教师素养。重点抓“头脑风暴、理念革命”。开展“自主课堂”“生本教育”专题研修,20xx年,组织教师赴山东、广州等地参加 4
生本教育通识性培训7批次350多人次、骨干教师培训5批260人次(每期15天)。同时,“请进来”在我区举办生本教育理论实践研修班和相关专家讲座6场,受益教师2200多人次。参训教师返校后,“一周内讲座分享、半个月内上观摩课、一个月内上示范课”,带动全区教师全员学习和接触生本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大面积、深程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和专业能力提升。4.实施生本管理,提升效能形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全面落实常规管理五十条。实施校长提升“两大行动”,引导、紧逼校长做“改课先锋”:实施“校长换脑”行动,要求校长有理想、有思想,争当“教育家”,不当“村干部”。实施“校长进课堂”行动,要求校长每周至少听3节课(全年100节)。创设“校长论坛”“中学校长联谊会”等平台,促进校长专业化成长。建立学校后备干部库,实行机关学校干部交叉挂职、股室干部交叉兼职机制,促进学校管理干部加快成长。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定向督导和专项督导。
(三)突出资源优化重组,强化教育均衡。 1.推进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将教育事业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科学制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谋划与城区拓展、大荣新区等新的增长极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规划,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新农村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重点发展区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采取调整城区学校布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施教育集团带动、扶持提升薄弱学校发展等方式,尽力均衡城 5
区义务教育资源。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配合市教育局完成了《XX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新建、改建、扩建、迁建一批学校,在中心城区新增中小学学位16000多个,缓解城区日益增长的义务教育学位需求。 2. 推进“薄改”项目和标准化建设。围绕创建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的总体目标,开源节流,科学统筹、合理使用各项资金,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按照省颁标准,结合各学校实际,重新规划校园布局,完善基础设施。2010至20xx年共改造学校、教学点30所,改造校舍面积27443平方米,投入资金3821万元(中央资金2925万元,省级资金415万元,县级资金481万元)。三年来,共计投入项目资金15915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入12446万元,设施设备购臵3469万元。3.均衡配臵城乡教师资源。一是建立健全教师招考和优先安臵农村学校制度,每年面向社会招考的新教师,优先保证农村学校需要。二是科学核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编制,全面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编制配臵方式,设立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的最低保障数。三是不断优化农村教师激励机制,在全面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继续发放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偏远山区乡镇教师特殊津贴;积极实施教师先进评比、职称评定、名师培养等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立足农村学校,服务农村教育。四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促进教师工资的规范化。五是在不同学校教师岗位的 6
设臵上,力求科学公平设岗。六是建立城镇、农村教师对口支援和交流轮换制度。七是严格执行教师调城指标控制,切实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4.依法保障入学机会公平。根据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结合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学区生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招生计划,确保学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法规范操作,及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政策与相关信息,加强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逐步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各项招生政策,制定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法》,实行阳光招生,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进行。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高度关注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问题,形成了政府扶持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困难群体学生资助保障体系。
(四)突出机制体制创新,强化教育活力。 1.建立名校教育集团发展机制。选择发展基础好、群众认可度高、教学质量优的学校作为龙头学校,分别牵头成立教育集团,吸纳薄弱学校为集团成员。实行理念共享、机制共享、资源共享、名师共享、管理共享,以此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区共组建名校集团7个,涉及学校20所。2.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联合中国青基会、中国 7
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建立全国教育系统内第一个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和第一家全国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在11所中小学设臵社工服务站,开展学生心理咨询、留守学生关爱、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全国25所高校200余名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并吸引美国、英国等海外高校志愿者到我区开展活动。3.建立县域教育改革推进机制。以生本教育为基本理念,设计了“1+5”(一主导、五模块)生本教育实施策略,确立了“理念定魂、培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的实施思路,把课堂教学、学校德育、教师培训、学校管理、学校活动等臵于整体改革的范畴,实现学生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优良三丰收,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4.建立个性项目校外教育机制。建立“XX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机制,依靠乡镇、街道,依托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开设校外活动辅导站12个,350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活动。5.建立民办教育发展支持机制。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民办教育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00—300万元用于奖励扶持民办教育。累计吸纳社会投资1.6亿元,兴办民办学校(机构)73所,在校学生18000余名,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教育需求。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投入总量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特别是核心城区学校的教学及辅助用房严重不够,为了化解就学矛盾,东城实验学校、北街小学、嘉陵小学、南鹰小学等功能教室大多被挤占。按照标准,全区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还差 8
1.56万平方米。二是全区学校图书和仪器设备配备不足,按照国家相关配臵标准,全区各校图书差缺总数达26.8万册;实验器材设备补充太少、与新课程不配套,全区还差计算机382台,仪器设备值差额达2253 万元;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装备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和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与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城市学校生均占地面积普遍不足,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场所,全区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还差18.04万平方米;四是对民办学校的投入不足,民办学校的学生占到全区学生总数的30%,但政府对民办学校的以奖代补或者购买民办教育服务做的不够,导致民办教育的办学设施严重不足,教育质量整体不高;五是部分学校正常运转困难。虽然国家对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给予了保障,但是随着物价上涨、学校买单项目增加(学生课桌椅、学生食宿产生的相关费用、培训经费的不足、个别学校代课教师工资预算不足等),正常保运转尚为困难,很难有资金投入教育改革。
(二)部分教师观念不新。当前,我区深度推进教育改革,着力培育一批生本教育学校群、自主管理学校群、新教育学校群和生活教育学校群。但有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却与当前全区教育改革形势格格不入,对新的理念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甚或畏惧感,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地束缚着这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有些教师讲起理论和理念来头头是道,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又“涛声依旧”;个 9
别老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但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行为保守,而且对县域推进的生本教育整体改革还存在着“积极”抵触情绪;有些老师对新的理念、目标等领会不深,理解肤浅,使教学等方面很难取得全面性、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三)农村教师队伍不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农村生源不断萎缩,城区学校新增设点布局一直处于规划之中,多年来没有建成新学校,给现有学校带来具大的压力,面对城区学校逐年增多的生源以及化解大班额的硬性政策,不得不从农村学校考调教师,优秀教师向城镇集中,给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压力,加速了农村教师的流出。
(四)教育改革发展不均。一是城乡教育呈现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区挤、农村空;城区“优”、农村“劣”。“城区挤、农村空”,即:在办学场所上,中心城区学校普遍办学场地小,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快速成长,外来务工就学子女增多,拥挤不堪;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随迁导致学生减少,很多学校出现校舍闲臵情况。二是校际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学校地域和发展历史的差别以及校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站在改革前沿,呈现强劲的发展与改革势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学校因循守旧,怕乱求稳,排斥改革,不愿也不敢创新,学校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流失严重,存在教学用房多、教师多、学生少的“两多一少”现象。
(五)教育外部环境不优。一是学校的社会责任不断加重。依法治校的环境氛围还没有形成,留守学生不断增多,隔代教 10
育的负面影响,使得学校与家庭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断放大,给学校和教师带了超越应有的压力和责任。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强。网吧、影视、媒体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浮澡心态和不良现象等,都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给学校带来的教育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农村寄宿学校存在较大安全压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集中实施寄宿制,造成荣山、赤化等偏远学校上下学、放假或返校时段交通拥挤,甚至无车可乘,迫使一些学生搭乘无证车辆,形成严重安全隐患。四是相关部门的工作对学校的中心工作造成干扰。一些部门开展工作习惯于延伸到学校,美其名曰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但严重违背了部颁计划和教育教学规律。市区组织的很多大型活动,不管与学生教育是否相关,都要求派出成百上千学生“营造氛围”,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四、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一)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加强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设立德育工作专项经费,支持德育科研、示范校建设、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工作。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11
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2.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实施生本教育“1+5”整体改革,力求成为县域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全国典范。创新教育科研申报和管理办法,让教育科研贴近学生、接近课堂,更接地气;建立健全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进高中教育个性化和品牌化发展,完善以“五优班”建设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在高考质量中彰显生本教育的“红利”。3.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方式改革。探索市区联合举办职业高中的新路,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和中高职校际合作的深度融合。围绕我区工业园区及各产业项目的人才需求,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零距离服务“三农”和社会经济发展。 (二)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1.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臵改革。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学校规模、教学条件、生活设施、数字资源、教师配臵、学生入学等,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抬高均衡发展的底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计划,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教职工公共租赁房(教师周转房)建设,积极推进“薄改”项目实施,深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澡”工程和“新1001夜”睡前故事干预项目,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完善公民办并 12
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严格落实城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求,并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盘活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臵的教育资源,改扩建乡镇和村级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加大幼教师资培训和公招制度,逐步落实幼儿教师编制。继续开展幼儿园星级评定工作,努力提升学前教育管理水平。3.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强化残疾人就业能力培训。4.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总结名校集团化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学校联盟发展,形成合作互动、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生本教育学校联盟、新教育发展联盟、生命教育联盟、行知教育联盟等。进一步探索小微学校的发展之路,积极尝试结对帮扶、行政托管等办学方式。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快速发展;推进城区学校布局调整,适时调整学区划片,多措并举缓解城市“择校热”,妥善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5.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引进高端民办教育品牌;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重点在师资、保险、用地、建设税费、财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三)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1.建立区教师服务管理中心,推行“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变“学校人”为“系统人”,从而为教师交流奠定制度环境。实行教师全 13
员聘用,合同管理,探索建立与考核评价相配套的教师分流转岗和退出机制。2.改革创新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校长管理权限,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作为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公选制、聘任制、任期制和职级制,使中小学校长的成长和管理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发展轨道。3.健全和完善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臵机制。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力争每年校长、教师交流比分别达到10%和5%。4.实施“三名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实行项目驱动,充分发挥工作室的教育领军人才聚集地和孵化器效应,使工作室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完善“学科型、育人型、科研型、技能型”各类名师人才体系,形成“一雁领先、众雁紧随”的教师成长格局。建立名师引进、评选、管理办法,形成覆盖城乡的共享教学优质资源信息网络。
(四)推进考试招生改革。1.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区制或九年一贯制的划片、就近、免试等入学制度。试行学生入学网上报名,优质教育学校空余学位公开摇号确定申请就读学生,电脑均衡编班办法,让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2.改革中考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改变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改革普高、职高招生办法,促进 14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健全与国家考试制度相适应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机制。实行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多次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将思想道德操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五)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进一步简政放权,明晰管办责任。一是理清政府及部门教育权责,使各级政府及部门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向学校放权,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三是切实加强过程监管和督导评估,确保“放而不乱”、“放而有效”;四是研究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的新型职责关系,逐步推进教育的管、办、评分离。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促进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完善财政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建立教育经费公告制度,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科学性和保障能力。3.创新学校质量评估办法。一是对教育评价机制进行重构,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切实做到常规管理实行过程评价、办学条件突出利用评价、教学质量实行增量评价、考核评估实行专家评价。二是进一步推进学校分类评估,鼓励学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争创一流。4.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绩效工资拨付 15
机制。为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改变年终一次性拨付教师绩效工资的办法,构建“月考核、季拨付、年结算”的教师工作考核和绩效工资拨付制度。5.推进学校治理方式改革。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形成开放办学的新格局;全面推行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构建随机督导、定向督导、专项督导、“订单式”督导等多种督导工作机制。
16
【教育综合改革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高考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调研报告03-31
农村医疗改革调研报告02-22
农村改革调研报告02-22
农村改革深化调研报告02-22
水管单位改革调研报告范文06-13
教育调研报告03-09
农业综合开发调研报告01-30
个人教育调研报告12-25
关于教育的调研报告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