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思东都》作品赏析
《梦回大唐思东都》是一篇穿越时代的绝品抒情散文。文章文辞华丽,想象丰富,文采飞扬。有诗的韵律和散文的大气,又有文史的厚重和辞赋的华美,十分有吸引力。文中第二人称的切入,亲切自然,开合有度,历史与现实高度融合,抒情汪洋恣肆,行文从容洒脱,让人耳目一新。
毋庸置疑,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皇帝---唐宣宗李忱,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至今:“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白居易一直为人民敬仰和爱戴,他的诗歌主张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他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反映人民疾苦。“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便是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高度概括。
文章开篇就用诗性的语言引出了白居易被人们传诵千古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寓意深刻,极富人生和社会哲理,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作者站在琵琶峰上,立在白居易的墓碑前,撩开丰满的月光,感慨万千:如今的大唐东都(洛阳)不正如同那“离离原上草”,一直保持着她旺盛的生命力,历久不衰,生生不息吗?
借用作者的话说,在时间的涡流里,她依然紧握现实的稻草,试图保持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尽力捕捉历史的表情。文章共分三部分,每一部分自成一体而又围绕牡丹紧密关联。作者似乎站在琵琶峰上与白居易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第一部分,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牡丹的高贵和自尊,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爱恋和敬意,实质是在赞美和讴歌洛阳人民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她有“倾国倾城之美貌,率性而开之泼辣,雍容华贵之气度。”“一支牡丹独秀,万人竞看洛阳城。”洛阳牡丹正是因了白居易而赚足了世人的目光,赢得古今诗人的.赋诗吟唱,从而被誉为洛阳“市花”。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作者认为,白居易迷恋牡丹,懂她的心思,那份孤傲和缄默,并非出自她的真心。在白居易眼里,牡丹和西子一样浓妆淡抹总相宜,她是性情之花,有傲骨异香。
百花之中作者独爱牡丹,爱她的风华绝代,爱她的刚烈性情。他深以为,洛阳的品位和大气一定有牡丹的功劳。牡丹的陨落不仅仅是悲壮,更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从容镇定。“贬就贬了吧,从长安到洛阳,未尝不是一种自在的游历。挣脱了宫廷的繁文缛节束缚,牡丹开得更泼辣,更自尊,更性情。”文章状物言志,借牡丹的花开花落,表达了大唐东都曾经的盛衰变迁和洛阳古城的历史变幻,歌颂了洛阳人民自尊、自重、自爱,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花开歌盛世,花谢孕生机。时序更替,沧海桑田,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国兴则花荣。牡丹犹如东方之彩霞,装扮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牡丹,这个千古花魂,同时也诉说着我们中华民族图强思变的史诗。
第二部分以万人齐声诵唱杜甫的诗开篇,引出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我的大唐东都,富庶安康,其乐融融。如今的洛阳,桃李夹岸,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洛滨吟诗传佳话。洛水之美,美在天人合一。大唐盛世,极尽繁华。但盛极当思安危,过犹不及。时刻不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作者深信洛阳不是唐朝,也有理由相信洛阳的明天会更好。
想到曾经的唐朝由盛转衰的种种败相,作者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曾经的无奈和忧伤。作者认为,一则《琵琶行》实际是白居易个人的遭际,是诗人在失意的情况下创作的,带有一定的现实感伤。而一曲《长恨歌》则是一个王朝的离歌。说不尽此恨绵绵,道不完国运兴衰,只留后人一声长叹,万卷评说。这充分表达了白居易内心中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唐盛世深深地爱且痛的情感。
第三部分写了白居易回到了白园,喜欢晨钟暮鼓,潜心读书,守得住内心的纯净,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通透而惬意的境界,是荡涤了一切功名利禄的轻松,是抛却了一切私心杂念的自在。
“唐朝,是一个诗意的国度。它的富庶和文化,创造了历史的神话。唐朝,是一个大气的国度。它的雍容华贵,让世界流光溢彩。唐朝,是一个高贵的国度,它的气节和风骨,让牡丹名扬天下。”作者在梦中回到了大唐,见证了昔日东都的繁华和凋零,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替,见证了一代诗人生生不息的民本思想。
“而今,你引领了一代又一代草根叩问?离离原上草’;你庇护着洛阳城的一山一水,万类霜天竞自由;你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看着新一代东都人浪遏飞舟……”作者认为,白居易对大唐东都热情似火,对劳动人民平易近人,对新一代东都—洛阳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文章最后写道,“你站在琵琶峰上,俯视着面目一新的洛阳城,不知可有新的诗篇?洛水东流,我高举的酒杯,盛满诗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文章引用白居易一首小令《问刘十九》结尾,语短情深,言短味长。牡丹为洛阳着装,洛阳为牡丹扬名。牡丹与古都洛阳荣辱与共。同样是站在琵琶峰上,白居易仿佛看到了洛阳新城的风貌,古人和今人共同举杯庆祝,使得文章首尾呼应,更富有诗情画意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这篇绝品文章标新立异,始终以洛阳牡丹为主线,假借与白居易一起回到了大唐盛世对酒当歌的梦境,似乎是在与白居易深刻探讨昔日大唐东都的历史变迁和今日东都美好前景的期盼。文章深刻地剖析了白居易的内心世界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抒写了当今洛阳人民以牡丹引以为自豪,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告诫世人时刻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把新一代东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有理由相信,牡丹,她将伴随洛阳前进的步伐,迈向新的辉煌。
【《梦回大唐思东都》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梦回大唐散文04-05
梦回大唐-优美散文05-16
梦回大唐优秀作文05-31
我想去梦回大唐作文05-18
梦回大唐作文1000字10-05
《东都望幸》赏析08-15
东都望幸的故诗及赏析07-28
《苏幕遮》作品赏析04-07
《家》作品赏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