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活着》读书笔记

时间:2021-07-06 15:40:1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笔记1600字

  有时候想,什么样一部小说才能称得上一部优秀的小说,登大雅之堂,并经受时间的考验。对读者而言,要求浅显易懂,能以为一定的情感俘获人心,让人有所启迪和收获,至少是有助于打发百无聊赖的生活与苦闷空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除非那些艰深晦涩看不懂的以外。对于评论者而言,要求主题明确,手法技巧到位,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大意、风土人情或者时世变迁。从这个角度讲,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能够入格,符合他们的口味。对作者本身而言,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只要把想说的想写的都表达了出来,最好是依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作者真情实意地投入了,写出来的便是好作品,读者怎么读怎么想是他们的事情,一百个人会有一百零一种的观点。可多数时候,读者是另外一个作者,对作品进行在创造,之后,又以一个评论者的身份站在某一个角度或多或少有所感想。读者可以是评论者,评论者可以是作者,作者可以是读者,这三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移,在一定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共存。所以,观点或立场必然要发生一些矛盾。

《活着》读书笔记1600字

  无疑,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三者都能满足的优秀小说。读的人可以一目了然,轻而易举就读出文章的主旨。评论者追根问底,不仅发掘其人文价值的关怀,更发现其叙述的与众不同。作者本身则完成可自己的依次哲学追问与求证。如他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彩绘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小说很单纯,不是幼稚简单的那种单纯,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单纯。在一种“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到度判断的真理“的心态下,被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打动后才萌发的写作念头。所以说,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已不再单纯。

  再看文章的内容结构。主要学小人物福贵从旧时地主之子因赌沦落为一个农民(他如果不赌,便会有龙二的下场,龙二是他的反面),历经战乱、解放、土改的种种苦难,经受亲人一个个想续从身边离去的痛苦,却没有绝望,依然顽强活着的一生。在这里,”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只写小人物,没有明显的民族苦难,因为小任务具有普遍性,任何时代的变迁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最为深刻的烙印。在这里,作者用理智虚构了一个故事,体现人文价值的关怀,并不断地将读者引诱到情感的深渊,去完成他的哲学命题的求证。

  在繁杂中抽取主干顺流而下的同时,穿插了“我”的旁观,舒缓甚至化解小说的情绪化,使其更具有阶段性和条理性。如第一次会议在乡间遇上福贵,并由此拉开小说故事的帷幕;第二次写福贵嗜赌败家,老爹气死,家珍被迫回娘家,家道中落;第三次写祖孙三辈潦倒为农,福贵有因寻医被抓充军,在战乱中逃生颠簸(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冷山》中的男主角),老娘猝死;第四次写解放后一家四口在土改、大跃进中步履艰难,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第五次写凤霞出嫁二喜,好日子没过多久,却又和家珍相续撒手人寰;第六次写祖婿孙三人相依为命,二喜被水泥板砸死,苦根被土豆撑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故事从此画上一个句号。这样的穿插,显得层次分明,有条有理,纹路清晰。老人的唱词:“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以为深长,很好的概括了福贵起伏的医生。最后一段:“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降下。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更是意犹未尽。“我”与其说是一位收集民间歌谣者,倒不如说是作者的一张嘴巴、一种态度。因为听到了这样的故事,是人都会有所感触的,而他却把这感触压制,然后不负责任地交、给了读者,仿佛想告诉他们什么,如活着的意义、生活的真理: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并排斥道德判断。

  小说的语言朴实,语调冷静。余华是一位具有相当才情的作家,要想写出华丽唯美又惊心动魄的文字以飨读者,完全是小菜一碟。可是他没有去做这些无谓的做作,也没有把死亡写得如何的悲惨(表面上),就算有的话,也只是几声“呜呜”的哭泣,跪下来晕过去之类。他的语言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没有涨潮落潮,没有急流骤弯,快乐和死亡都是一样的速度,畅游的鱼群,平静的河岸,衬托了强健生命力的存在,并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的语言,久经锤炼,溶冰冷与火热于一炉,可怕至极。读着读着,一下子看完了、,一下子所有应该有的情感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顷刻间难以接受。福贵眼中的死亡,父亲的无奈,母亲的悲哀,有庆的控诉,凤霞的无助,家珍的`平静,二喜的突然,苦根的无谓,直流而下,没有悬念与隐喻。一个人居然有如此的能力去承受这种多次的切肤之痛,一个作家既然能够用如此冷静的语调叙述,像包装一颗炸弹,并把它投向读者的内心世界。有人说这与他的风格有关联,有人说这与他的人生际遇有瓜葛(从小住在医院,目睹无数次的死亡,亲闻无数次的哀号)。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独特的语言风格。“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只有不断的努力,为内心为良知而写作,才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引人瞩目时,便是形成主流之日。余华显然是一个成功的典例。

  《活着》是一个在作者笔下浅显,在读者心中却深沉的作品。简简单单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清洁,未曾雕饰的语言,散发着“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的魄力,如美国小说家艾米丽.卡特所说:“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活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活着读书笔记02-02

最慢的是活着读书笔记09-02

《活着》读书笔记范文08-05

《最慢的是活着》读书笔记12-29

《活着》的读书笔记及感悟06-08

《活着》个人读书笔记03-14

关于活着读书笔记04-20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02-23

余华 活着 读书笔记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