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赏析

时间:2024-05-09 10:31:54 诗琳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蜡烛》赏析范文

  在我们上学期间,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蜡烛》赏析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蜡烛》赏析范文

  《蜡烛》赏析 1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评价导学案完成情况,导出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篇文章《芦花荡》是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战争题材文章《蜡烛》。课前老师检查导学案,可喜地发现同学们完成地都很认真,只是应该在学习目标的揣摩和思考题题目的分析上再细致一点,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

  二、自主学习,课前延伸。夯实基础。

  1.研读学习目标,了解学习任务。

  学生集体朗读黑板上的展标,教师作简单讲解。

  2.蜡烛古今往来都是寄托感情的象征物,有着多种象征内涵。请大家大声的朗读收集的关于蜡烛的古诗句,另外几位同学将收集的精美诗句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注意补充,抄录到导学案上。互相谈一谈蜡烛的象征意义

  生1展示: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

  生2展示:何当共剪西窗烛→友谊

  师小结:蜡烛有多种象征义,大家收集的很详细,下面我们学习《蜡烛》,来具体了解本文中蜡烛具有怎样的象征义。

  3.小组合作解决字词的识记。李雅凡同学上黑板板演并带领同学学习字词。

  把握重点字词的音、形、意,其他同学进行记录和补充。

  三、合作、讨论、探究、

  1.在全体同学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将问题分配到组,准备展示。

  2.各组领到任务后在组内进行研讨。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

  四、展示讨论的成果,培养全面的能力

  (一)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本题由唐理浩同学代表穿越组进行展示)

  1.唐理浩上黑板板书复述提纲和主题概要:

  提纲:德军轰炸,战士牺牲→克服万难,埋葬烈士→插上蜡烛,守护魂灵

  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唐礼浩上台,复述并讲解主题:

  二战期间,苏军先要攻占南斯拉夫一座桥,遭德军炮火猛烈轰炸,一位战士牺牲在桥上,住在桥下地窖里的一位老妇人发现了他的遗体并克服重重困难埋葬了他,老妇人又拿出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他的坟头,守护着他。文章通过这件事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敬爱之情,赞美了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3.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生1:唐理浩同学声音洪亮,仪态大方,只是口齿再清楚些就更好了。

  生2:唐里浩同学的复述也应注意详略得当,应把老妇人克服困难的情节介绍的更完整才好。

  (二)研读课文

  (1).你觉得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对哪些内容反复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

  (本题由肖婷同学代表希望组进行展示)

  1.肖婷同学上黑板板书发言提纲:

  描写:动作:三跪 三趴 肖像:黑色的围巾 环境:炮弹轰炸,环境险恶。

  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在炮火纷飞的险恶环境下,艰难地埋葬了一位牺牲在炮火下的红军烈士,老妇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克服重重困难埋葬了红军烈士遗体,以表达对红军的敬爱之情。

  2.肖婷同学上讲台进行展示并提请其他组同学补充。

  肖婷:文章抓住老妇人的动作进行反复描写。

  三次写到我的爬:

  ①我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我那里去我认定,我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我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我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到我的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

  ③我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我行动不便以及我对牺牲战士的沉重哀悼,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其他同学的补充。

  生1: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还有拖遗体,舀水,这些动作,也体现了老妇人对烈士的敬爱之情。

  生2:文章对德军炮火的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环境的险恶,也体现了德军的凶残。

  (2).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有什么象征意义?

  (刘曦旻代表日晖组进行展示)

  1. 刘曦旻上黑板板书发言提纲:

  珍藏四十五年的当年的喜烛。

  作者共写了8处烛光,具体见书。

  烛光象征了生命之光,寄托了哀思,表达了情谊。

  2. 刘曦旻同学上讲台进行具体分析,展示。请其他组进行补充。

  刘曦旻:文章共对蜡烛进行了八次描写,下面请同学们随我一道在课文中查找

  全体同学共同朗读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一句像抒情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来拿各国任命战斗情谊的象征。

  3. 其他组进行补充。

  生1:我认为蜡烛还是光明的象征。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劳动大众饱受战争之苦,他们渴盼解放,追求光明。

  生2:我认为蜡烛还象征了红军战士永垂不朽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鼓舞,一定会带来胜利的曙光。

  (3).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感人?

  (沈楷然代表竞标组进行展示)

  1. 黑板板书发言提纲:

  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永垂不朽

  母亲的眼泪→儿子的英勇

  文章感人的地方见文章的具体内容

  2.沈楷然上台展示

  沈楷然: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吗(学生齐读)

  我们看到,作者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这点火焰真的不会熄灭吗?当然不是。这是文章点出了蜡烛的象征意义。永远燃着的是母亲的泪,这是告诉我们,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敬爱之情不会改变,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指的是红军战士浩然长存,英勇无畏的精神永垂不朽。

  3.学生的点评补充丰富多彩,着眼点都在感人之处,难能可贵的是指出感人之处,还分析感人原因。

  老妇人育乞西→老妇人→南斯拉夫母亲→母亲

  苏联士兵→死者→苏联青年→儿子

  人物名称的变化,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感情升华到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痛惜,以小见大,反映了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伟大主题。

  五.当堂检测

  五分钟时间学生讨论,完成导学案题目。

  甘雨晨代表追风组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各组成员进行补充。

  六.课堂小结

  全体朗读小结内容,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引发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激励不忘战争,追求和平。

  七.布置作业

  将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认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蜡烛》赏析 2

  一、一批动词雕塑人性之美。

  这篇小说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用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对话,因为一个牺牲的年青战士的遗体与一个孤独的老妇人之间在一个“方场”上发生的故事,作者就选用一系列的动词雕塑主人公老妇人的人性之类:如她“爬出”地窖,原本是想招呼五个红军去躲炮弹的,当她发现一战士牺牲后,她“慢慢地绕过”那段铁栏杆,“走进”方场,写她从容镇定,奋不顾身;写她“把尸身翻过来”,“理好了”他的头发,把他的“手臂弯过来”,“她在他旁边坐下来”,写她对烈士炽热的母爱;写她“跪”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弹坑中的水,“拖”尸,“画”十字,“吻”遗体“捧”浮士,“堆”坟堆,再“摸”出蜡烛,“插”到坟堆上,“点”上。后来又“取出”另一支蜡烛,向坟墓“鞠躬”等,无不反映她对烈士的崇敬与悼念,无不反映她由一个普通的老妇人一下子变成了反法西斯的斗士,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了烈士的亲人或慈母。她虽然默默不语,内心肯定有千言万语,肯定有万千波澜,这样写,炮火中的人性美才格外灿烂,此时无声真的胜有声!

  二、几组对比突出勇者之尊。

  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作者巧妙地谋就了几组对比,并以此升华形象,突出主题。

  1、炸得扭曲的铁栏杆与硝烟中不屈的老妇人身影形成对比。作者多次写她艰难绕过那段铁栏杆,应有深意。铁栏杆尚且被炸坏,她这个老弱的血肉之躯却从地窖到了地面,决不趴下,这不是写柔中之刚,和弱者之勇吗?

  2、炮弹落点的远与近形成对比。在第17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写德国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写炮弹落下离老妇人很远,只在第25段写炮弹落得相当近。为什么炮弹由远而近?想来是因为她点亮的蜡烛“引”来的,但老妇人“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这就写出了她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3、被炸而死的猫与老妇人形成对土。第12自然段写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战争残酷,她深知自己老迈不会比猫更敏捷,但她却偏要义无反顾。

  4、黑色大围巾与红色大蜡烛形在对比。老妇人特意披着黑色大围巾,体现出庄严、肃穆、凝重气氛,体现出对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庆的结婚蜡烛以及它暖色的光来表示对烈士精神的纪念,表示对入侵者、杀人者的恨与抗争。小说中这两个“道具”的使用意蕴是很深的。

  三、两支蜡烛象征正义之光。

  是的,作者多次描写蜡烛的火焰与光亮,并写它在炮火中被震熄又被点亮,一支燃尽时另一支又续上,特别是结尾处充满深情的笔墨:“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就极具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母亲”(代表了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眼泪”,即正义的悼念,它又是一个反侵略的“儿子”的“英勇”精神的外化,是正义的圣光在感召着世人。这里用蜡烛的光亮结尾比《百合花》中新媳妇用一床带百合花的结婚被子安葬牺牲的战士,对读者而言,更有视觉的冲击力,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蜡烛》赏析 3

  片段三:在赏心悦目的“熄灭”中品味成功的快乐。

  师:同学们,吹灭失败了,拿走又没有成功。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我们知道是小女儿杰奎琳巧妙的掐灭了这根燃烧着的导火线的。蜡烛终于熄灭了。(相机在蜡烛的板画上画上一缕轻烟)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节。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我感觉心中的一块巨大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很开心。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颗定时炸弹在最后1秒的时候,突然戛然而止了。

  生3:蜡烛熄灭了,生命的希望却重燃了。

  师:此时,我们不必紧张,不必担心,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1:我仿佛看到,杰奎琳轻轻地,开心地推开自己的房门,惬意地睁大了眼睛躺在床上的样子。

  生2:我看到了勃诺德和他的大儿子脸上虽然还是那样平静,但是眼神中却流露出只有我们才能看出的欣喜和激动。

  生3:我仿佛还看到那个三个可恶的德国鬼子还傻乎乎地站在桌子旁的傻样。

  师:刚才我们还是这样的紧张,现在我们完全不要如此紧张,可以用放松、愉悦的心情来欣赏,谁来娇气地读读杰奎琳的话语。(反复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杰奎琳的可爱、机智)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此时的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生1:我发现杰奎琳非常聪明,第一:她没有对中尉说,而是对可能年龄大一点的少校说。第二:杰奎琳抓住了“虎读不食子”的天性,正好说在了他的心坎上了。

  生2:我看那个中尉表面上凶狠得像饿狼,其实他这个凶狠中我也感到了他很心虚,害怕黑暗,你看,第一次中,他要点两盏灯,第二次中,竟然又夺回烛台,可见,他内心也是非常心虚、害怕的。

  生3:我不光看出那个中尉心虚,害怕,我还觉得他是一个会拍马屁的人。可能他点两盏灯和后来夺回烛台,也是为了讨好那个上校。

  生4:杰奎琳找那个少校说话,真是找对人了!你看,少校这么一同意,那个中尉再也不敢来捣乱了!

  师:同学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其实还很多很多!有的可能惊心动魄,有的可能催人泪下,有的可能发人深省,有的`可能荡气回肠……我们不妨课后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到课堂来交流,好吗?

  随想:

  当学生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放松下来的时候,在愉悦的心境中来品读文章,用欣赏的目光来审视文章,思维再次被激荡。各种见解娓娓道来,课堂的生成自此流淌,课堂的智慧再次迸射。此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再次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学生发现的目光变得更加犀利、独到,学生说的愿望越发强烈,收获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蜡烛》赏析】相关文章:

蜡烛08-26

【经典】蜡烛11-26

蜡烛[推荐]01-09

(精品)蜡烛11-12

蜡烛的作文07-24

蜡烛作文07-06

蜡烛的作文【精选】09-30

蜡烛作文(经典)11-04

蜡烛[热]11-01

【精选】蜡烛的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