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开阖补泻法的概述与注意事项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主要是在出针后用手揉按针孔,使针孔闭塞,称作“阖;也就是补法;如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揉按时,称作“开;也就是泻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阖补泻法的概述与注意事项,欢迎大家分享。
概述
针刺在中国已经应用了数千年。在一本写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300年名叫《内经》的书中,人们看到了有关针刺的内容。该书通过公元前约2500年中国一位名叫黄帝的帝王与其首席大臣对话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中医的知识。
中国人不相信魔鬼会使人得病,他们认为应从人体的内部去寻找病因。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阴具有黑暗、潮湿、雌性的性质,而阳则具有光亮、干燥、雄性的性质。一旦两种力量失去平衡,人就会得病。
针刺是通过使能量进入或离开人体的方式,使阴阳两者恢复平衡的。其手法是在人体的特定穴位,用很细的针刺入人体。
在每个耳朵上有100多个穴位。穴位沿着与器官相联系的路线分布着,但并不与神经对应。将针刺入耳朵上的某点,能够缓解身体应部位的疼痛或不适(不要在自己的身体上试针,针刺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
针刺治疗注意事项
1、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2、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3、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4、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5、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6、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7、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8、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拓展:开阖补泻简介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针刺补泻法之一。指起针时以开、闭针孔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开阖补泻。以出针后轻轻按揉针孔,使其闭合不令经气外泄者为补法;以出针时边退边摇,针退出后不按针孔,促使邪气逸出者为泻法。
开阖补泻,《内经》中多有载述,如《灵枢·官能》载“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载:“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无使邪气得入”。《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这些都是说明在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至于《素问·针解》所提的“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则是指营卫气血流注的盛衰而言,后世发展为子午流注针法中的“纳支法”。
操作方法
补法:出针时用干棉球疾按针孔。
泻法:即将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
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多配合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等联合应用,一般不单独使用。
【开阖补泻法的概述与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白果的概述及注意事项10-12
运动补液的注意事项04-26
吴王阖闾的生平简介07-20
云南高校专科补录注意事项11-25
开便利店注意事项02-22
开烧烤店注意事项02-08
开商务车注意事项07-21
开干洗店的注意事项02-20
吴王阖闾的历史故事简介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