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9-13 11:12:48 赛赛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抓住寒蝉栖高饮露、悲鸣欲绝这两个特点,重笔描摹其“高难饱”“恨费声”的处境遭遇,寄托自己志向高远而不免潦倒、满腔悲愤而无人同情、羁宦漂泊而遇归不得的悲剧命运,沉郁中见怨愤,怨愤中有坚守,感人至深。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诗人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明知徒劳,却复鸣不已,则恨愈恨,悲愈悲。这是说,诗人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而他也不是那种对官场彻底绝望之人,因为还寄希望于有力者能有所提携,最终却还是徒劳。心中的失望、遗憾逐渐郁积起来,又无人可与诉说,只好借助诗歌发幽怨之声。这样结合诗人的感受来咏物,并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咏物诗的真实,是诗人感情的真实。诗人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就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诗人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写蝉的处境。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使人愈感其悲。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诗人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而且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是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诗人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像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以“相警”绾结,“君”与“我”对举,再次紧扣咏蝉的主题,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人、蝉对望对看对伤,都是一样的处境与结局,真是同病相怜。蝉的“难饱”正与“我亦举家清”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此联在前三联几乎专写蝉的基础上,会合在一处,不但呈现出诗歌层次的变化,也表现出情感的层进关系,将感情推向高潮。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文心雕龙·物色》)。这首咏蝉诗,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貌的描绘刻画,而是揭示它的内在感受与深层情感。诗的前四句寄寓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和悲愤无奈的心情。“本以高难饱”写出“高”与“饱”的矛盾,表明自己志行高洁,却不逢于时。“一树碧无情”披露了现实环境的冷酷。这就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抒写了自己不幸遭遇的原因。后四句写出自己泛梗飘蓬、欲归不能的羁宦生涯和“举家清”的困苦生活。诗人抓住蝉的特征加以突出描写,达到人、物一体的境界。全诗以清高、清贫为主线,通篇以蝉自喻,构思巧妙,感慨深沉,堪称绝唱。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蝉原文及赏析03-02

《哭李商隐》原文及赏析06-17

李商隐《无题》的原文及赏析01-20

李商隐咏史的原文及赏析07-26

蝉原文及赏析(通用)11-17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06-05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03-16

咏蝉原文及赏析10-21

蝉原文及赏析【合集】11-17

(热)蝉原文及赏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