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时间:2023-08-16 14:16:18 诗琳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心得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7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1

  再读《静悄悄的革命》已是第三次。

  读佐藤学的书有共鸣也有疑惑更有费解,因此不得不再读,又读。

  真的让我说说心得体会,还觉得茫然不知所感,几点碎碎的感想难成片段。

  首先最打动我的是静悄悄的这几个字,我喜欢读书,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最喜欢静悄悄的感觉。其次是我经历的课堂中,用大一点的时间单位来表示有三十年之多,就作为教师后的感受而言也有二十年之久,静悄悄的感觉着实不多。静悄悄,它不是死气沉沉。死气沉沉让人压抑、乏味、倦怠甚至讨厌!静悄悄,怎么说呢?它像是静听春雨沙沙————惬意、满足、喜悦、惊讶,想象花重锦官城的渴望;又像是独感冬风怒号————温暖、安全、幸福、踏实,产生能饮一杯无的相邀。课堂要是这样有静悄悄在生发,那是多么幸福的啊!所以要革命。

  他极其深刻的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我由此想到了历史的变革与革命,轰轰烈烈也许是一个关键事件吧,也许是一个导火索吧,也许反正一个良好的长久的生态的呈现都会伴随着一种旷日持久的革命在悄悄的进行。这或许就是现在最流行的一句在路上吧,我们只要一直虔诚的在追求的路上,就好!

  这里面有些理念和观点我还很费解,但也有让我豁然开朗的顿悟,成为一个关键的拐点,由此解开了心中多年的困惑,走出一个瓶颈后便有一个迅速丰富的成长。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的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由此,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在拐点处重生,多年的纠结获释。我在打造生本课堂时一直矛盾着,因为我发现每届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说话声音不大而且边说边思的样子,每次矫正他们的发言我都很费力气,他们的声音真的就不能做到宏亮有力,一直觉得遗憾。读了佐藤学的这本书,那里有句话让我回想到我自己做学生时的发言现场。他这样说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老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者用不明确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老师以达不到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的撇到一边。这是多么人性的关注和呵护啊。正真的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全面而主动发展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民间有说法孝,论心不论迹。孝为行,敬为心。我觉得育人亦是如此。教为行,育为心。教育该是朴素而温暖的,不仅有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的朴素的起点。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2

  大学时初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认为又是一本运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经验总结堆叠起来的所谓畅销书。确实,在书中佐藤学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实例,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看这些事例,它们是如此真实的,佐藤学先生提出许多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校教研、关于学习方式等的阐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并不是必须的。况且,当下我并不具备编订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开课时常见到一些现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并打印的教学设计,华丽鲜艳的`板书设计,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们做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学研究没有针对性。认真思考,书中提出的,教学研究重点在于所参观的课堂中有趣和困难的地方。一堂好课吸引住了我们应该是课堂中发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评课时却常常忽略了这些真实的精彩。甚至将关注重点放在华丽的课件音效上。真诚的交流共享才是促进教研活动的好方法。

  最后,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向其他老师开发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的建议,我是十分认同的。并且我认为这是促进真诚交流不错的方法。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3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已读过数日,我记得在教师会上我也就这本书发了发言,我觉得润泽的教室是本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

  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这样的解释,就给人一种舒服感,让人心旷神怡。

  润泽,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如果学生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润泽的教室就是那片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这片土壤里所具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让大家都感到舒心自然的关系。所以,老师首先就在课堂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营造一咱轻松自如的,能让每个孩子安心学习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信赖,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努力的用爱心一个属于我的润泽的教室,让我的学生能够在安心的、互相信赖的环境中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4

  读着佐藤学二十多年的实地研究汇聚成的这本书《静悄悄的革命》,里面的知识我慢慢咀嚼,内化,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我收获了多少,但是开卷有益是必然的。

  不由想起刚刚调到二小工作改行教语文时的经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临时代理一个班的语文课老师兼班主任,那时我真是两眼一抹黑,对于教语文我什么也不懂,怎么办呢?每天下了班,我就要赶往以前单位教语文的前辈邵老师家里,跟她学习怎样备课,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可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即使课本上记得满满的,第二天该怎么上课也是茫茫然。当时的我迫切想知道我该怎么上好语文课,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怎样让学生听我说话。

  印象挺深的是厚着脸皮蹭了两位大姐的课,看她们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台下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我羡慕得不得了,心想,她们是怎么练就的这一身的功夫?然后,我就依葫芦画瓢,把听到的学到的搬运到我的课堂上,结果是邯郸学步,课堂上我依然手忙脚乱。

  现在想想,我一味地关注自己要说什么,要做什么,不去想学生需要什么,不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怎么可能上好课,可见,会倾听也是种能力啊!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因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那么不善于倾听的老师呢,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是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的,也对在场的每个学生能否听到或理解自己的话毫无意识。

  每一次读到这些,课堂上那些我唱独角戏的场面就会跳出来,好像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老师应该怎样倾听呢,书中写到,老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教室里,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最有意思的是关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佐藤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现在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个倾听者。我的课堂语言会有意识的慢一些,开口说话前有个缓冲,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不能激起学生听的欲望和说的冲动。

  当孩子们小组比赛朗读课文时,读罢,我请他们互相评价,以往评价好像是我独揽的,然后梳理出读好课文的方法,现在,我会把这样的机会交给孩子们。男孩旭从作为朗读者和倾听者这两个角色的不同角度来总结,他认为自己可以读得更好一些,而且,他用词很讲究,说话有条理,我肯定了他的表达,鼓励他做得更好。自那以后,每节课上都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期待我做他的倾听者,我发现,他也在回报给我尊重和信任,我俩的投球配合得不错。

  接到学生的投球给我带来成就感,让我想接住更多的球,甚至是投偏的球,作为投球者,孩子比我的渴望更强烈,每想到此,我更坚定地想成为优秀的倾听者,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倾听孩子有声的、无声的语言。

  课堂上的质疑、梳理我会有选择地放手让孩子们做,而我就是倾听、判断、指导。比如,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发现有待调整的地方,就会请其他的孩子给出建议,再回到原问题上有针对性对话,让孩子们在倾听与对话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我尝试着用有意识的自我提醒和约束来改变我的课堂。

  佐藤学说,会倾听的老师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绝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或许,课堂上是静悄悄的,但是老师的倾听让课堂浸润在一种不一样的氛围里,空气中流动着孩子和老师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润泽的课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5

  最近,教育局推荐我们全体老师阅读了佐藤学教授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读着读着,我慢慢地发现,书中所描写的学校教育,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所探讨的问题,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的相似、相通之处,许多案例都在触动我心弦的同时让我深深地思考。

  在书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个案例:小林先生是有10年教育经验的骨干教师,这一年,他担任一年级的教学。他所任教的班级在5月份里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危机。有一天早上,当小林去教室时,在走廊上看见一个名叫彻也的学生由母亲带来学校,彻也在那里哭闹,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其他的学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在围观,场面一时处理。“怎么啦?”小林走过去问彻也,彻也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和快乐,都是撒谎!”“还不如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好玩!”彻也所说的话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经过小林老师的调查发现,大家觉得“学校不快乐”的原因是“老师太严厉了”,随后,被这一问题困扰的小林老师在与校长加纳先生商量后,决定把自己的想法用诗的形式告诉学生。在小林老师慢慢地读着自己写的诗的时候,学生又认定“小林老师作为老师还是不够格”的,原因是“小林老师太温和了”。最后,按照学生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太严厉了或者太温和了都是不够格的。”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小林老师所遭遇的尴尬境况哑然失笑,但笑过之后转念想想,小林老师的遭遇不正是我们许多老师都面对着的难题么?

  对待学生,我们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春风化雨的关爱在教育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该坚守原则的时候,适当的严厉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宽严相济,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为教师,最困难的就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记得在刚教一年级时,有经验的老师就向我传授经验:发现班里有难对付的学生,一定要一开始就吓住他,这样以后才好管。那时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位叫小李的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好动,是一个总让我感到头疼的男生。最让我生气的是,他总也没法管住自己,上课不是转过头去与别的同学讲话,就是自言自语,如果他嘴巴里没有声音了,那准是找到好玩的东西,自个儿在玩着呢。他还是一个麻烦的“惹人精”,时不时有同学

  跑来告状,“小李拿了我的铅笔。”“小李把废纸塞进我的衣服里了。”我这个班主任,只能马不停蹄的处理着他“源源不断”的问题。他还常常因为琐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各方面的习惯都非常差。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取了严防死守的办法,一有不对劲的苗头就及时打压,毕竟还只是个一年级的孩子,在我时不时的.声色俱厉恐吓威胁之下,他老实了许多,不再时不时的不守纪律了。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发现他似乎很怕我,只要我一出现,他立马猫回自己的座位,趴在桌上偷偷瞄我。一开始我还很为我的“战绩”而得意,但时间一长,我发现我和他之间的距离远了许多,他总是想方设法躲着我,有时我有意和他说说话,他也是躲躲闪闪的。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也让我开始反思:对他的教育,我是不是太过严厉了呢?再调皮的孩子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我又怎能只盯着他不好的地方呢?后来,我试着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态度,用我的行动去减少他对我的隔阂,尝弥补我与他之间的那条裂缝,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啊,还是很单纯很天真的,一段时间之后,他在我的面前慢慢地恢复了活泼可爱的样子。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每次想起还是让我后怕:如果我面对的是一个高年级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恐怕会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灵伤害。这件事情也时时地提醒着我:作为教师,不能无原则的温和宽容,但也不能因自己过分的严厉而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只有把握好尺度,严爱相济,才能收获教育的芬芳。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6

  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师们是否也在这样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寻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7

  最近有幸选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的这本书。该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佐藤学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因为长期融入其中,才能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理。他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围着学生转,然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

  尽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况下,师生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没有机会申述或彼此没有认真听而造成的。如果老师在工作中经常听取学生的谈话,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了解学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误解和摩擦。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0-21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02-1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06-2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09-0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600字10-16

《教案的革命》读书心得09-29

悄悄的爱作文02-01

孩子悄悄的长大的文案11-26

孩子悄悄的长大的文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