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中学美术教学中赏析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论中学美术教学中赏析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美术课是一门贯穿中小学各个阶段的艺术学科,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美术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已不是刻板生硬的知识传授,也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与实践经常交叉在一起,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有着很大的比重,如何处理欣赏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成为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美术实践活动能力与学生的欣赏水平是相辅相成的
可能许多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美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界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
如果能把欣赏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有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美术的欣赏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有一定的实践的基础可以提高欣赏的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不同的价值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欣赏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可能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是否符合客观性,还要看他所欣赏作品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高的人,能够赏识体会各种艺术品,甚至能将生活事物转变成审美的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实践和技法的理解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师不理解作品的制作方法,主要是不了解作品中的绘画知识,缺少实践知识的支持,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欣赏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时,用“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够权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必定可以影响学生的创作和实践。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提供的美术知识,而且范围也仅仅限于美术方面,从欣赏的角度来讲这样永远也培养不出能欣赏美术作品高素质的人才,只会带出只能分辨好不好看的看画者。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比较好实践的机会,没有自己主观深入地去理解和鉴赏,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会有效地提高。面对素质教育的改革,我们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才能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学生认识的过程置于首位,注重学生的参与,要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山水画时,简单对课本上的范图逐幅加以分析,要让学生理解作品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生硬,可以先让学生实践一下,先进行笔法练习,再去掌握构图,还有着色和一些肌理等方法都可以学习,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作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按历史的发展,从隋唐开始,历经宋代、元代、明清时期这条线,结合课本,例举出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议学生从作品的构图、笔法、墨色、意境入手,对作品进行一种直观的描述。为了对作品带有一种理性的欣赏,还必须要熟悉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这无疑需要学生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去整理,去收集有关材料。这样有了要求给予了空间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尽管有些学生所归纳的材料与实际有所差异,可我还是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因为他们毕竟是经过了一个参与和探索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才会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教学中不能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去改变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欣赏观念,在实践中才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美术课本中有关作品的欣赏文字,是观点比较单一的一家之说,所以我们在让学生评述一幅作品时,不能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单一的评价,否则学生以后就不敢对大师们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我们的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敢于向大师们“挑战”,有同学说凡高的《星夜》,尽管星星、月亮很灿烂,但那滚动的云好象是乌云,有矛盾;有同学说文同的《墨竹图》,违背了竹子“劲节”的姿态等等,象这些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后得出的论点都有其闪光点,即使有错误,也不能抹杀,应展开平等的讨论。我反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借口,为了消除这种现象,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只是个观点,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是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这样,进入学生群体,构造一个平等、畅所欲言的氛围。要求每位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观点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创造、建立新颖独特论点,并进行简单论证,简言之:“自立其说,自圆其说”。 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材资料,进行纵横对比,博取众之长,培养学生独创意识。
二、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美术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术”从字义上讲就是造型艺术,并指绘画。“美术”或者可以理解为美丽、好看的技艺或方法。总的说来,“美术”涵盖了审美、形象思维、创造力、精神活动、行为表达方式和绘画技巧。美术的特性与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因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效应,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只有把素质教育寓美术教育过程中,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形成素质化的美术效应。
中学的美术授课不同于别的科目,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的审美和基本技能的学科,美术是一门用线条和与色彩来表达画者所思所想的视觉艺术。因此,在上这一课程时,一定要紧紧抓住美术具有可视性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视觉形象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实行新课标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上美术课时,可以多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如步骤图、幻灯、范画、影视录像、电脑制作、直接动手制作等。这样做主要是运用了美术具有可视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了解对象,达到最终目的的掌握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和手的表达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依靠提高学生兴趣和热情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学习。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期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目的,眼到心到手到。在这里着重要注意每节课的准备,我们可以把每节课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本节课做铺垫,让学生提起兴趣;第二段让学生发挥兴趣;第三段鼓励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表现,同时为下节课作好铺垫。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
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也许是一张卡通、一个手工、一段FLASH开始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了解美术的研究对象,美术的研究方法,美术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处在成长阶段,对美有了初步的认识,喜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美术教师的参与、引导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美感的体验,完备学生的美育知识修养,开发创造潜能,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心灵的动力,获得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美术的自觉性。艺术的欣赏和实践,都是人用“灵魂思考”的过程,把美术融入了生活,以高起点的欣赏水平进入艺术思考,以这样的境界去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一定能亮出自己的闪光点。
美术新课标强调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的美术课,艺术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人文精神和鉴赏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可以引导者学生学习美术,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多举举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形式是根据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排列组合提炼而成的,如讲解重复构成,可举生活当中的重复现象:教室里排列整齐的课桌、椅子,做操的同一个动作,墙上的砖等;渐变构成如人从童年到老年,物体从大变小、从小变大,种子从发芽到抽叶、长花蕾到盛开、凋落;发射构成如发声的喇叭,散热的电灯等;密集构成如广场上的人群,天空中的节日彩球,撒在桌子上的豆子等;变异构成如一堆红气球里的一个绿气球,沙漠里几个脚印等。学生从这些常见的例子当中能够获得最直接的信息,使抽象的组织规律变得浅显易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以点带面,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他们会利用其它的思维方式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独立见解。在组织教学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深深地影响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比内容更起作用。这中间美术教师参与、引导的作用是关键。
求真至善达美,每个学生都会有其美好的一面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做老师的要“不以善小而不为”,随时观察学生的好的、积极的、可取的一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不能以片面地以美术特长生的标准评价许多普通学生,只看到结果,看到过程,只会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放弃追求或背离。评价要以促进美术学习为目的。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学生是来学习的,不要以高水准眼光衡量学生作品,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认识自我,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感情内涵。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是应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对学生最好的促进办法就是表扬。及时的表扬结果能给予学生以鼓励,增强自信,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策略。
方法、现代信息技术,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之有机整合。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结合美术自身的特点,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论中学美术教学中赏析课与实践课的关系】相关文章:
论感悟美术教学中的评价07-08
说课与课的关系与注意事项07-09
中学劳动实践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04-28
美术课教学反思03-25
美术手工课教学反思03-08
美术课的教学反思03-11
美术课教学后记03-14
美术课教学总结09-21
篮球实践课教学设计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