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回乡偶书赏析

时间:2021-07-01 12:08:34 赏析 我要投稿

回乡偶书赏析

  【出处】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注】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说明】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86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写诗人时隔多年归乡的一个情节。诗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家乡,等到满头白发的.时候才重返故里,虽然乡音还在,并没有改变,可是家乡的儿童却已不认得自己,看到自己的到来,便笑着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戏剧性的一个对话,流露出情随事迁、物是人非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谊和年暮伤老之情。

  这是一副充满感慨的场景,又是诗人自嘲的自画像。诗人当年离家,时值年少,想必正是风华正茂,春风得意,岁月一晃就是五十年,如今归家,诗人已八十五,鬓毛疏落,面色已苍,心里实在是几多感慨。从朝廷到故乡杭州萧山,一路上两千多里,车马劳顿,诗人心里面也是很不平静,按捺不住的兴奋,好不容易到了故乡,却发生了这样一副戏剧化的场景。一个孩童笑着向自己打招呼,这本来是一件欢乐的场面,又是一件具有生活情趣的事情,孩童有口无心,可是听者有意,想必诗人此刻的内心一定是极其尴尬和苦涩的。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诗表面上诗人写的是乐景,实际上却是一种哀情。诗人认得故乡,可是故乡却已忘记诗人,对于诗人来说,这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以乐景写哀情,从而更显其哀。全诗在这样的问句中结束,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回响,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赏析】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1-16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06-29

回乡偶书的优秀教案及反思08-25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11-20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的教案06-21

课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7-19

二年级上册语文《回乡偶书》教案06-15

小学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的优秀教案06-23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回乡偶书》的教学教案12-10

《信封纸偶》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