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沙井文化精品文物赏析
金川区博物馆
金川,地处河西,毗邻沙海。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乌孙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自西汉武帝始归中原王朝。猎猎西风,漫漫黄沙,先民饮马金川河,铸金三角城,创造了金川区独特的文明成就,沙井文化在甘肃史前文明中熠熠生辉。数千年的文明史,为金川大地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角城城址
沙井文化一枝独秀
独具特色的金川三角城遗址,是青铜时代“沙井文化的见证地”。属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包括墓葬、城址、房址、祭祀坑、窖穴,种类繁多,仅发掘墓葬就达600余座,出土石器、陶器、骨器、金器、青铜器、贝币、毛麻制品等2000余件,是中国沙井文化唯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遗址,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出土的虎噬鹿青铜饰牌,显示了与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的渊源关系。镶绿松石凤首金耳环,是典型的金镶玉造型,为不可多得的周代文物瑰宝。
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领略沙井文化精品文物,来见证这些定级的国家级文物的独特魅力吧!
沙井文化·虎噬鹿青铜牌饰
虎噬鹿青铜牌饰 三角城村征集。长11厘米,高4.8厘米,重50克,属于春秋时期以虎为图腾的北方游牧民族珍爱的“护身符”。一只伫立的猛虎用它粗壮有力的虎抓将鹿按到在地,纤弱的小鹿身体极度扭曲,后蹄无助的伸展,丝毫动弹不得,面部呈现出一种恐惧、无奈的垂死神情。整个作品构思巧妙栩栩如生地将大草原猛虎捕食的精彩瞬间永久定格,再现了史前北方民族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青铜铸造工艺。通过配带“虎噬鹿青铜饰牌”,人们期盼拥有像猛虎一样强壮的体魄、彪悍的性格和独立不羁的.品质,去战胜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沙井文化·三兽纹铜镜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直径5厘米,厚0.2厘米。镜面微凸,凹背,背面鎏金。中区三兽纹,内区拱形钮,外区素平,镜体稍厚。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鸟尾圆珠纹铜带扣
1979年三角城遗址柴湾岗墓群出土。长8.2厘米,圆环状。圆环一边有钮向外,钮部如扇形,犹如鸟尾。背有桥状钮,尾和环上均饰有圆珠纹,侧视状如鸟形。现藏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三层伫马铜饰牌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高4.1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饰牌面凸背凹。三层伫马,中间一马与上下层马相反。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六联珠铜饰牌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4.5厘米,宽2.8厘米,重6.2千克。11件。由六个圆珠纵横相连作长方形,中间有两个扁孔,纵连的两珠间,有突起的三道棱线,背面凸凹状。牌饰六珠之间留有两孔,用皮革缝缀在腰带或衣衿上。沙井文化青铜牌饰中最普通、数量最多的一种。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铜鞭
三角城遗址蛤蟆墩墓群出土。长55厘米。形似鞭,由竹节形铜管、长方形镂空牌、铜管状饰、铜六联珠饰、銮铃等饰件用皮条穿连组成。出土时位于女性死者左大腿吊至小腿处,似为巫师法器或首领权鞭。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鎏金云纹铜梳
1979年三角城遗址西岗墓群出土。通高5.7厘米,宽5.6厘米。扁体正方形梳柄饰勾连S纹,正面花纹相同。柄有一环钮,梳齿长且细密。梳表面通体鎏金。现藏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竹节状铜针筒及骨针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针筒长3.5厘米。骨针4枚,长2.8厘米~6.6厘米,伴有麻线数根。骨针纤细,鼻孔微小,似为缝制纺织物而为,当缝皮制品时须要有锥配合。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镶绿松石凤首金耳环
三角城遗址柴湾岗墓群出土。环径1.5厘米,重2.6克。扁圆形。圆金丝圈成,金丝两端呈兽首形。一端焊接菱形块,内包绿松石一枚。金镶玉造型,为沙井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现藏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铁犁铧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41厘米,后宽39.5厘米,銎口高11厘米,背厚均为2厘米。重12.2千克,整体作“V”字形等腰三角形。犁尖锐角,面突起,中有脊,上部銎口处脊较高,下部逐渐缩小减平,背平面,不开犁眼。当属开渠破土、兴修水利的工具,并非用来直接耕地使用。该铁犁时代之早、犁身之大、保存之好,为国内罕见。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沙井文化·戈型回纹绣皮囊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12.8厘米,宽6.5厘米。三层皮制。鞘两层,复贴一层的皮筋线犹如粘贴链,排列成回字形。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金川沙井文化文物赏析】相关文章: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原文及赏析08-24
长信怨(金井梧桐秋叶黄)原文及赏析08-24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注释|赏析10-11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及赏析08-19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原文翻译及赏析08-14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译及赏析09-16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译及赏析02-25
《长相思·络纬秋啼金井阑》翻译赏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