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敬酒注意事项
敬酒是蒙古人将提升耐日宴会、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恭敬礼节,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内蒙古敬酒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内蒙古敬酒注意事项 1
内蒙古敬酒注意事项
三轮式敬酒的礼节
四部卫拉特的土尔扈特部落的后裔,现在阿拉善额济纳旗蒙古的敬酒礼节。额济纳蒙古人把敬酒叫《阿日哈·蒙语,汉意为酒,查础呼为敬酒)。敬酒者把酒瓶盖打开后,在酒杯里滴一点酒,用右手按太阳转方向转着向陶脑(汉意为蒙古包顶中央的圆形天窗)敬酒。这时,屋里在座的全体人员放松地握住右手原地转向陶脑的同时,用大拇指尖触到额头处以示行礼。这个举动叫“向酒酹叩首”。之后,杯里第二次滴一点酒向向火灶敬献。第三次则斟满酒杯向客人的最年长开始敬酒了。接受酒杯的人,把酒杯用双手恭敬的接过来以后,转移到左手用右手做“向酒酹叩首”礼,再把酒杯转移到右手并品尝后还回去。敬酒者把酒斟满后,再敬下一位客人,以此按太阳转次序向每位客人敬酒品尝。这叫“轮流敬酒”。按此次序轮流到第三轮次的时候,客人必须把酒干杯了。这个礼节就叫“三轮式敬酒”礼节。三轮式敬酒结束之后,全体人员可以开始唱歌游戏。游戏中每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之后,作为“歌的轮次酒”每人都要品尝一次酒。由于“歌的轮次酒是随意喝”,所以,这个轮次喝多少由自己来决定。三轮式敬酒的礼节是卫拉特蒙古人古有传统的敬酒礼节。把饮食之最酒的德吉向太阳、火灶献酹的用意就是为全人类的幸福安康做祈祷。
两次式敬酒的礼节
四部卫拉特和硕特部落的后裔现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右旗蒙古人的敬酒习俗。阿拉善蒙古人把敬酒称“阿日哈、扎撒呼”(扎撒呼、蒙语、汉意为敬)。敬酒者打开瓶盖后,直接斟满酒杯向客人敬酒。接受敬酒的人把酒杯接过来之后,稍沾一下嘴以示品尝便可还回酒杯。敬酒者再斟酒又向此人敬第二杯的同时,道一声:“扎,他照格乐住·海日拉!”(蒙语,汉意为“请您喝下!”)并行敬酒礼。接酒者把第二次敬的酒按礼节必须干杯。按此礼仪向在座的客人按年岁大小次序敬酒的礼节就叫两次式敬酒礼节。两次式敬酒象征着所有人都用双耳听见好消息,用双眼看到美好的东西,用双手创造家业和事业,两人见面才能成为结缘的深刻道理。
酒的禁忌礼节
蒙古人把酒作为饮食之最来重视,所以,不仅有饮用它的固定礼节,而且,还有许多方面的禁忌礼节。忌讳随意的过分饮酒,酩酊大醉。蒙古人提倡“四十岁时只可品尝,五十岁出头放开一点儿喝,六十岁才可用酒取乐”或“过分饮酒等于活受罪”的深刻认识。所以在耐日那达慕上忌讳酒过三杯。饮用阿日哈、达日苏(达日苏、蒙语、汉意为黄酒)之后,忌讳谈话说它为“苦的”或“烈性的”,因为,蒙古人视为酒是饮食之最,所以,不能说它是苦的或烈性的,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酒只是香的或甜的。忌讳站着品酒或饮酒。忌讳沉湎于酒里面,否则成为酒鬼,伤身体,误事情,重则丧命。忌讳在父母、长辈跟前喝酒吸烟。如果实在有应酬则给父母许可后,便可礼节性的喝一点。敬酒的时候,忌讳在客人的手上斟酒,必须把酒杯接过来,斟好后用双手敬上,否则等于轻视客人(对方)。
更多知识
内蒙古礼仪:
(1)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不管是汽车还是行人都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2进蒙古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3)主人斟茶时,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会明白你的用意。
(4)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5)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6)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7)要是你是乘汽车到蒙古包的,要注意勒车上是否拴着马,要是栓着马不要贸然进入。
(8)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用双手或者右手接,不能用左手去接。
内蒙古敬酒注意事项 2
蒙古族的敬酒礼仪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在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
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每饮必烂醉而后己”。“整羊席”是喜庆和待贵客的宴席。
饮酒有未饮先酹的礼数。“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饮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
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祝酒歌祝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族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女子)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
现在生活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的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族,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西蒙古。这些蒙古族既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保持了他们文化上的独特性。卫拉特,这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有“森林中的百姓”的意思。
蒙古人的敬酒习俗
无论在饮“赛林艾尔克”(奶酒)或是在饮“哈尔克,,(烧酒)时,他们都要对长辈或客人敬酒。有趣的是在敬酒时,还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敬酒歌,极为普及,几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会唱。在敬酒时,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在流传极广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银杯和铜杯斟上满满的.酒,和长辈和客人欢聚在一起的欢乐心情。除此以外,在博尔塔拉、巴音郭楞等地的蒙古人还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敬酒歌,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长辈和客人的尊敬及思念的心情。歌词因人而异,很有分寸。
蒙古人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人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过,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往往都要带上酒或其他食品。
蒙古人在敬酒时,自己要先喝一口,然后再敬给客人,以表酒里纯净和同欢共饮的感情。客人在回敬主人时,也要让在座的客人呷一口,使饮酒的气氛显得格外亲切。
西蒙古各地独特酒俗文化
蒙古族将马奶酒称之为“策戈”,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制作时将新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马奶酒,常喝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
自从成吉思汗立国以后,蒙古族大量饮用汉族的粮食酒。如今马奶酒已经淡出,许多蒙古人则喜欢喝瓶装的酒。在蒙古人眼中酒是饮料的精华,敬酒是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每逢客人来到时,蒙古族人都要唱能传递友谊的祝酒歌,以此来劝酒助兴。
地域不同蒙古族敬酒的方式不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是先敬酒,待您喝完之后,主人伴以劝酒歌再来敬您,而有些地区的蒙古人则是先唱民歌后敬酒,然后是边唱边敬。
在西蒙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仅敬酒仪式就各具特色,一般而言西蒙古的敬酒都是三杯。第一杯、第二杯抿一下就可以了,第三杯才是要喝的。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在敬酒前,自己要喝一口。据说这个仪式源自成吉思汗,因为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被仇人用酒毒死的。所以为了表示主人的真诚,要先自己喝一点。
而青海的蒙古族在敬酒之前,往往要在酒瓶口上放一块酥油,让每个客人沾一点,这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因为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奶制品是最为珍贵的食物,也是为了表现主人的诚意。
虽然绝大部分西蒙古人都敬客人三杯酒,但在阿拉善巴音浩特这种习俗却有了改变,在那里敬酒却是两杯。乔旦德尔教授认为,阿拉善蒙古族是和硕特部固始汗弟弟的一个儿子的后裔,这些蒙古族同清朝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整个清代阿拉善的十位王爷都同清皇室联姻,他们这种习惯是满族的习俗。因为满族认为双数非常吉祥。
【内蒙古敬酒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内蒙古旅游的注意事项05-31
内蒙古旅游注意事项08-23
到内蒙古旅游的注意事项09-07
到内蒙古旅游注意事项04-23
去内蒙古旅游注意事项04-28
去内蒙古旅游的注意事项07-18
内蒙古旅游注意事项与禁忌07-18
内蒙古草原旅游注意事项04-26
内蒙古呼和浩特旅游注意事项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