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

时间:2021-06-29 08:29:37 期中考试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公孙丑》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⒈本文中心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了什么?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⒊本文段意:①、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人和的重要性。②、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与委而去之两个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③、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引深阐发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实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⒋第二段:从攻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得天时。本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本段对全文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对比论证的结论也是:攻城一方不胜的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⒌第三段从守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双重否定句式。作用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⒍一、二、三、段的结构和作用?一、二、三总分,二、三并列。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为后文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铺垫,与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相一致。

  ⒎故曰一词的作用:连词,连接上下文的两个事实论据和下文的关于仁政的推理。

  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⒐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⒑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仁政。

  ⒒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12.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课文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作者、作品: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19: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羚羊木雕期中考试知识点05-22

语文期中考试必背知识点摘录07-08

语文知识点07-14

语文的知识点08-26

初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整理07-05

人教版初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整理07-14

有关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11-17

2016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10-26

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之记叙文07-04

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