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关于美的诠释
关于美的诠释是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是这样给美予以定义的:“美,甘也,羊大为美;羊为六蓄,主给膳食,故美同善也。”在这里许慎所说的美是指的味美及为善之美。而孔子却说‘君子成人之美“,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让人的愿望得以满足,在这里,空子所说的美又指的是满足的意思。李太白有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有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太白诗与东坡诗当中的美却是指的不假修饰的自然之美。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当中说:‘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浓。“宋玉这里的美指是匀称之美。——试想一下让土行孙与一高大之美女一同共舞能匀称吗?会产生美感吗?再比如也有关系之美,不然怎么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说呢’?
虽然以上关于美的各种各样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关于美的产生的过程却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美的产生都要经历这样的几个过程,即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人的情感——产生美感。
意境一词最先提出来的人当属于王昌龄。王昌龄在《诗格》当中说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而近人王国维却在《人间词话》当中给意境分了一个类,即是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
何为意境,还得从人的五个层面的追求来说起。人的五个层面的追求分别是:主于利,主于爱,主于权,主于真,主于神。而意境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是人们在抛弃权与利追求真和信仰神的过程当中产生的。这种意境的追求,正如少女可以歌唱她们逝去的青春,而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丢失的钱财。
其实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当中,也都是讲求追求意境的。举两个画画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意境。
宋朝的皇帝宋徽宗是一个十分喜欢画画的皇帝,他经常是以诗句命题让考生根据诗句来作画。有一次宋徽宗给出了这样的诗句:“踏花归来吗蹄香”让人们来作画。很多的人画出了这样的场景:奔跑的骏马与满地的落红。但是有一个人却是画得不同,他则没有画满地的落红,他只是在奔跑着的马蹄后面添加上了几只闻香而逐的蝴蝶而已。很显然的是这种画蝴蝶的方法要比画满地的落红的效果要好得多。
还是一个宋徽宗以诗句命题让人作画的故事:这一次宋徽宗给出的诗句是这样的:“竹林桥边锁酒家。”很多的人把竹林,桥,酒家这些要素都一一地画齐全,惟恐漏掉了什么。但是有一个人却只是画出了竹林和小桥,至于酒家却只是在竹林的深处飘出一个大大的酒字就行了,并没有画出酒家的全貌来。作者这样的画人家自然就了解这一个地方有酒家,而且收到的效果比把酒家的全貌画出来要好得多。
在美术当中,人们把这种画蝴蝶画酒旗的方法叫做:‘露其要而隐其全。“其实人们作画时候的这种露其要而隐起全的方法就是在追求一种意境的表现。
在语文当中意境的运用比比皆是:无论是诗词,小说,还是散文,戏曲当中都有大量的运用。
大家最为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一首元曲当中,作者并没有在曲子当中写出一个愁字,只是简单地列举出了深秋时节的几种具有明显特点的景物。但是人们从这几种简单的事物当中很能明显地感受到游人的那种极为落寞的思乡之愁。为什么作者不写一个愁字就能达到表达愁绪的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呢?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的古代,秋天的景色是代表着衰落,落寞与离愁的。何为愁也,乃是秋上心头。一在《唐多令。惜别》当中也这样写到:”何出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还想起了以写秋天的景色来表达离愁的经典的句子,也是对秋景极力地渲染。如《西厢记。长亭送别》当中写崔莺莺与张生离别的场景。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这里秋景当中的天之碧云,地之黄花,燕朝南飞,霜林染醉,这一切都是为了渲染离愁而服务的。
在以上这两个例子当中,作者以写秋景来写愁绪,实际上这些秋景的运用就是在追求一种意境。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表达不同的思想。就是同样的一种景物,也可以创设出不同的意境来。
例如:同样上是在写雪景,却有各自不同的写法。
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有一篇课文《第一场雪》,在这一篇课文当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瑞雪兆丰年’。所以作者要展示的是银装素裹的北国雪景,把雪写得很美。
而在中学语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中,作者要渲染的是林冲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得不奋起杀人的情景。所以作者在这里把风和雪给人带来的感受写得很冷也很凄凉。
又比如:在2000年春节晚会当中有一首由张也,谭晶,廖昌永合唱的《万家灯火》。在这一首歌曲当中作者要表达的是春节期间的祥和的景象。因此作者写得很细腻,也很温情。作者写下了这样的歌词:
十里长街,华灯最初照耀,像刚才擦肩而过的恋人,不记得他们的容貌只记得他们浅浅的一声低笑和雪花在一起慢慢妖娆。因为明天还有许多美好,问北风为谁快乐的呼啸,人走在冰封的街道,心里红红的火光燃烧,我不禁只想要敞开怀抱。何必明月相邀,心在风中舞蹈。。。。。
人们在谈到文章的作法的时候,通常会说到篇法,句法,词法。其实我们来谈语文当中的美,也可以从文章的篇法之美,句法之美,词法之美等几个方面展开来谈。
就文章的篇法之美而言,除了我们在上面谈到的文章的意境之美外,还有文章的语言风格之美,文章的创作手法之美,文章的声韵之美等等。
文章的`语言风格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写做者对作品的需要不同而显得多姿多彩。
有的文章的风格显得大气磅礴,如李白的《蜀道难》,不是直接的对蜀道之艰难的描写,开篇就是几个叹词:“吁嘘唏”。。。。。。以及自己对于蜀道之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比如一的词作《菩萨蛮。大柏地》有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苏轼在评价韩愈的文章当中,开篇就说到:‘匹夫本是百世师,一语而为天下法。”给人以势不可挡的气势。
有的文章显得情感深挚而有委婉缠绵,如中学语文课本当中选入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匆匆》;易安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有的文章的语言平实而朴质,如中学语文课本当中选入的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而有的文章则善于描写景致,如前面我们举到的例子《第一场雪》,还有小学语文课本当中的《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中学语文课本当中的《绿》。等等。。。。。。
在各类的艺术创作当中,人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就是重复——变化。重复的目的在于使作品的整个风格能够求得统一,变化的目的在于使作品在统一当中又不显得单调枯燥。
大家熟悉的歌曲《倾国倾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一段:雨过白鹭洲,
留恋铜雀楼。
斜阳染幽草,
几度绯红,
摇曳了江上远帆。
第二段:回望灯如花,
未语人先休。
心事轻梳弄,
浅握双手,
任发丝缠绕双眸。
在这一首歌曲的两段当中即有重复也有变化。重复的地方在于:两段的旋律相同,句子的长短,字数相同;变化的地方在于:歌词的上阕在写景,而歌词的下阕在写人。但是即使是这歌词再怎么地变化,旋律却不断的重复也是不行的,所以接下来歌曲的旋律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歌曲的高潮部分。
而在歌曲当中运用这种重复与变化的手法,最为充分的应该是属于《笑脸》这一首歌曲。在这一首歌曲当中,可以说是每一个小节与每一个小节当中就运用了重复变化这种手法。如,在它的旋律当中这样地写到:
其实就语文而言这种重复与变化的手法的的运用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文章当中的并列的地段落就是采用的这种重复与变化的手法。有的文章写四季之景色,而写春夏秋冬的段落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有一篇文章〈火烧云〉运用的就是这一种并列的结构。一般来说老师在教授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是采取这样的方法:老师先讲一段作为示范,让同学懂得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学习课文当中的其他的段落。。
以上是从正篇课文的来说的这种重复与变化的手法的运用。其实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排比的段落,与排比的句子就是采用的这种重复与变化的手法。
如在上面举到的例子,小学语文课本当中的〈桂林山水〉,除了写山与写水两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有这种重复与变化的手法的运用,段落当中的句子也有排比句,也是重复与变化的手法的运用。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文章当中的创作手法之美,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重复与变化之外。还有对比之美等等。
比如,我们在前面举到的例子歌曲〈万家灯火〉之中,‘因为明天有许多美好,问北风为谁快乐地呼啸,人走在冰封的街道,心里红红的火光燃烧。”在这里人们因为有着对明天的美好的向往,所以即使是人走在冰封的街道上,但是心里却似有一团火在燃烧。这样一来外部环境的冷与内心里的读“热”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比如京剧〈杨门女将〉当中:佘太君在自己的家中大宴宾客为其做寿,虽然场景十分的热闹,但是她最为希望看到的人却是杨四郎,她最希望在这一个时候在外征战的杨四郎能够凯旋归来,为她祝寿。正当大家在兴高采烈的时候,正当佘太君在切切地期盼杨四郎带着胜利的消息来给她祝寿的时候。人们等回来的不是杨四郎胜利的消息,等回来的却是他战死沙场的消息。这一消息对于佘太君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气氛一下子就从大喜变为了大悲。这种大喜与大悲强烈的对比就形成里戏曲当中的冲突。
听过《蛾眉酒家》这首歌曲的人也知道:在这一首歌曲当中也有对比,歌曲的引子部分写酒家的外部景色:宁静而秀美;而在写酒家的内部的时候却又变得异常的热闹起来了,在这里外部的宁静与内部的热闹形成了对比。
关于语文当中的声韵美,大家所共知的是在古诗词当中都有讲求压韵的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声韵美。例如石沆的《夜听琵琶》
娉婷少妇未关愁,
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
碧云飞起四山秋。
在这一首诗歌当中的首联,颈联和尾联的“愁”,“楼”,“秋”三个字,押拉OU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外一些文章在创作手法上和在一些修辞的运用上也形成了声韵美。例如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全篇一气以贯之用了34个也字,使全篇文章浑然一体,人们读起来爽心爽口,有滔滔不绝之势。
修辞手法当中的对偶和排比在文章当中的运用也能使文章具有声韵美。由于对偶句的上联与下联自数相同,词性相对的特点也就便于朗读。其实,就是在音乐创作当中遇到像这样的对偶的句子的时候也有其特殊的处理的方法。在创作的时候作者使得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几走基本一致,但是音高却有所变化。文章当中的排比句子的运用就使得文章具有连贯性,读起来能使人一气以贯之。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学语文课本当中所选取的巍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课文当中的第一自然段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的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其实,有的时候,读文章追求声韵之美犹如唱歌一样:应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从整体着眼,细小之处着手,使作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情绪应该是统一的,有的时候应该做到声断而情不断,意不断。
由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所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当中有一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虽然此处作曲者并没有用上休止符号,但是演唱的时候稍适地停顿一下,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这一个地方虽然歌唱的声音已经停顿了,但是歌曲的情感却更加的相连了。
有的时候,人们在读说理性的文章的时候,要做到丝丝入扣,要使文理不留空隙。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其原文如下: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诔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乃守株之类也。
很显然,作者的意图是用“守株待兔”的这个故事来说世异而事异的道理,批评那种因循守旧的禁锢思想。在这读这个语言故事的时候,由叙事转为说理的地方,我们应作适当的停顿。落实到具体的字上就是段落当中的这个“今”字,人们在读这个“今”字的时候应稍作停顿,但是由于又是一种由事理承接叙事的关系,所以,停顿的时间又不宜过久。
就文章的句子之美而言:有的句子由于采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所以显得美;有的句子由于是同意见事情而采用了不同的说法而显得让人玩味。
比喻之美:陈岑的诗歌《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当中有诗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歌当中用开放的梨花来比喻雪花,作者用梨花来比喻雪花的好处在于:梨花既符合雪花的色泽,又赋予了雪花以春的生机。
上面的这个比喻是用外在形象相似的事物来进行比喻;其实,有的时候,不光是外在的形象,就是相互关联的事理之间也可以用来进行比喻的。例如:钱中书在《围城》当中有这样的比喻:写夏天的夜短昼长的天气,作者用了浸湿的油纸来形容——一直是透亮的,似乎没有黑下来过。
比拟之美:比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拟人,即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如: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二是以物喻人。如白居易在《长恨歌》当中形容杨贵妃香腮带泪的样子,那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三是以物喻物:如句子:如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里用火球来比喻太阳。
对偶之美:对偶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意义相近的对偶,如一在《党八股》当中的句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二是意义相对的对偶。如“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三是意义想承接的对偶句子,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其实学习对联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来说是有诸多的好处的。第一是:多学习对偶的句子是对我们的语言的一种熏陶。第二:对偶句子当中又有很多的典故,我们在记住对偶句子的同时,又记住了很多的典故。其三:对偶句子当中相对应的词语大都是一些近义词或者是反义词,记住了一些对偶句子,也就多记住了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学习对偶句子的好书,就是清朝人车万育所编撰的《声律启蒙》。这本书当中,作者按韵分类拟出了很多的优秀的对偶句子。不光是有很多的对偶的句子,而且还引出了有关这些句子的典故。
通感之美:其实通感之美,大家最为熟悉,人们举的最多的例子就是那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评价这一句的时候说:此处着一闹字而意境全出矣。
关于文章当中的修辞之美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罢了。文章当中有的句子就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一个道理,由于作者所采用了不同的说法,而使得这些句子富有使人玩味的味道。
例如:在电影《东邪西毒》当中,开篇的台词是这样的:”许多年以后,我有个名字叫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人因为有了嫉妒之心而变得狠毒。但是如果就这样说成:人因为有了嫉妒之心而变得狠毒。就很显然地失去了电影台词当中的那种酷的味道。
再比如徐志摩的诗。《赠日本女郎——沙扬娜拉》最开头的两句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两句诗作者是用水莲花的那种于微风当中轻摆摇露的姿态来形容女孩子的娇羞之态。其意思是:女孩的那一低头像一朵水莲花在微风当中摆动一样。试想一下,如果作者直接就这样地来说这一个句子,将是什么效果?很显然这样地说来,既不简练,又失去了原诗的那一种韵味。
文章当中的美比比皆是:大到整个篇章,段落,小到一个词,一个字的运用可以说都能够产生无限的美感。
在电视剧《西游记》的插曲《女儿情》当中有这样的歌词“鸳鸯双栖碟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此歌曲当中悄悄问圣僧的‘悄悄”二字用得极好。悄悄二字传神地表达出了女儿因为面对自己的心上人的时候而产生的羞媚的娇态。
有的时候词语的活用也能产生极好的语言效果。如蒋捷的词《一剪梅。舟过吴江》当中作者为了表达时光易逝的心境。用樱桃,芭蕉,人之头发的颜色来加以说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很显然,这样用来,比说成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头发白了。要好的多。在这里作者把形容词活用成了动词更为明显地道出了因为时间的变迁而使得世事的更改。
古人形容人们写文章炼词用情之深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有我在前面所举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如僧推(敲)月下门。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仔细地斟酌所用的每一个字也是必须的。
可以说语文当中的美只要我们细心地去挖掘处处都是,那么对于语文当中的这样多的美我们又用怎样的一种方法来欣赏呢?换一句话说我们又怎样地来学习语文呢?
在这里,我想借用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来谈谈怎样地学习语文。一般来说诗歌的学习都要经过这样的几个层次,即是:语言,意象,意境,风格。语言是什么用不着解释,诗歌当中的意象其实就相当与我们文章当中的主要内容,诗歌当中的意境其实就相当于我们文章当中的中心思想。
那么我们学习语文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几个步奏来进行。
语言: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首先你至少得解决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在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不能认识,或者不能理解的字和词,你必须借助工具书把它搞懂。
意象(主要内容):当我们认识理解了这些字词之后还得把这些字词连串成句,成段,成篇,知道每一句,每一段,进而知道全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意境(中心思想):我们读一篇课文光知道表象的东西还不行,我们除了要知道作者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讲了一些什么,我们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讲,也就是作者要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情感,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地读懂了这一篇文章。
当然我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所谈到的有关语文的美,有关怎样欣赏语文的美(也就是怎样来学习语文)很是片面,也很肤浅。对于大家学习语文也不一定有什么帮助的作用。这就好像中医先生开药方给别人治病,各个先生有各个先生的方法。就拿治感冒病来说吧,有的医生爱用板蓝根,而有的医生爱用柴胡;虽然有的时候就是同样的一个医生给人治病,不同的病人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治病是三分治,七分调养的。同样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一样,也是需要我们慢慢来“调养‘的。还想起了”野人献曝“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在冬天里在田里干活,当太阳出来的时候,觉得这冬天里的太阳晒起来很是舒服,于是他就想把这太阳光献给皇上。朋友们你们想一想,这冬天的太阳光晒起来虽然很是舒服,但是你自己不去晒,你又怎么知道它的舒服呢?同样的道里:语文当中虽然有无穷无尽的美,你自己不去体会,那谁又能代替你去体会呢?
【优秀作文:美的诠释】相关文章:
美的诠释作文04-06
美的诠释作文范文05-26
美的诠释作文4篇04-14
爱的诠释优秀作文09-15
优秀团队的诠释08-03
完美的诠释暑假作文01-16
爱与美的诠释650字作文07-10
抒情散文:美的诠释05-29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作文08-30